桑庐,位于拱宸桥桥西小河路西侧的前后昼锦里之间。顾名思义,桑庐即摘桑养蚕之房,充满诗情画意,所以它又名新光蚕种场。它是杭州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近代工商业建筑实例之一。
桑庐创始人汪协如
寄给汪协如的信件
桑庐修建于—年,业主为汪协如女士,她早年毕业于苏州浒墅关蚕校。年东渡日本专攻蚕桑。她的哥哥即是陈独秀的挚友、著名出版家、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出版局长的汪原放。(桑庐旧图)汪协如学成归国后,与学友一起创办蚕种场。于是以汪协如为法人代表,向杭州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在拱宸桥西置地筑屋,从事科学养蚕育种,由此奠定了近代史上桥西“纺织业中心”的地位。科学养蚕育种基地
桑庐内部建筑
桑庐是汪协如自己设计建立的养蚕育种基地,前后达两年之久。整个院宅占地8亩(合约平方米),建筑平面为四合院式。
大门朝东,中间是座长方形的庭院,筑假山鱼池,植花卉草木,空气清新,环境清静。四合院的房舍布局科学合理,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两层主楼、单层平房和四周厢房。
庭院北侧建有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层高达3.3米的两层楼房一幢,上下各8间,每间约30平方米。室内均铺装红漆地板,墙壁、屋顶粉刷洁白。(桑庐旧图)(桑庐旧图)为养蚕计,每间屋子前后都装置窗户还附加气窗,室内明亮通风透气。此楼上下前后内廊廊道宽阔,外沿有11根红漆木头廊柱拔地而起,高达8米,贯通上下层,支撑屋檐。庭院南侧建有平房两幢,墙高4米,共分隔成7间,每间约60平方米,其屋基、廊道、窗户等均为同楼房一样的质材和设施。其中靠东的这幢平房,是汪协如女士的办公室与住宅。(桑庐工作旧照)庭院南侧建有平房两幢,墙高4米,共分隔成7间,每间约60平方米,其屋基、廊道、窗户等均为同楼房一样的质材和设施。其中靠东的这幢平房,是汪协如女士的办公室与住宅。新光蚕种场
桑庐养蚕旧照
桑庐院宅四周筑有较高围墙,围墙内侧东、西、北皆建有成片厢房。所有房舍外部都筑小径相通。院隅凿有水井两口。桑庐院内共建房6幢,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桑庐建成,即为日*侵占。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整修开办了新光蚕种场,培育出“三高一好”的蚕种,蚕种沿着运河辐射开去,为杭嘉湖一带的蚕农带来了福音。桑庐后为民居,共住着47户人家,多口人,直至年。(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桑庐)
作为杭州近代较早提倡科学养蚕的蚕种场,桑庐对当时杭嘉湖一带的蚕桑业发展及当时日本先进的蚕桑技术的引进和传播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由妇女创办的民族企业,在妇女的解放发展史和民族资本发展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