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彩色的蚕吗?
——记一次始于质疑的探究之旅——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幼儿园沈静
持续时间:年4月至年6月
幼儿园的养蚕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自从一叶一叶的蚁蚕来到了班级里,孩子们总会天天去看看这些蚕宝宝长大了没有?桑叶吃了没有?看着蚕宝宝一天天的变化,孩子们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一幅画引发的争议
——有彩色蚕宝宝吗?
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像以往那样,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他们观察到的蚕宝宝,不一会儿孩子们对于轩轩的画开始争论了起来。
蚕宝宝是白色的。
世界上没有彩色蚕宝宝的。
老师教我们做蚕宝宝的时候都是用的白色餐巾纸的!
还用过白色颜料点过蚕宝宝呢!
不过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彩色的蚕宝宝?
在他们争论不下的时候,小烨迫不及待地来到我面前,急切的问:“老师老师,有彩色的蚕宝宝吗?”看似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蚕宝宝观察活动,其实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基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蚕宝宝是只有白色的,没有彩色的。对于我这个知道有彩色蚕宝宝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培养孩子们对质疑能主动去探究、验证自己猜想的一种机会。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议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
寻求帮助
1
“科学妈妈”的一封"信"
那到底有没有彩色的蚕宝宝呢?孩子们决定回去问一问自己的家人。第二天,孩子们就讨论了起来,这时豆豆拿出了一张纸说:“你们看,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画的信。”小烨好奇地问:“这封信能告诉我们答案?”豆豆自豪地说:“我妈妈她是科学老师,她什么都知道,当然能给我们答案!”听了豆豆的话,小朋友们顿时来了兴致。
这样一封特殊的“信”,我看到了“科学妈妈”的用心,同时我也相信孩子们能看懂这样一封特殊的信,因此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密,慢慢的孩子们的信息一点一点出来了。
有蓝色和白色两种蚕宝宝。
电脑肯定是让我们上网查的意思。
那放大镜是什么意思呢?
放大镜是搜索的意思!电脑上就有这样的标记……
一个看似简单的询问家人的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把课程带回了家,家长也参与了其中,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与家长有目的的沟通和交流。《指南》中也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交流交往的机会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大班幼儿对画面及符号已经比较敏感了,他们能够根据平时进行表征的经验运用到解密这封“信”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到学以致用。这比老师直接告诉或者豆豆直接转达更有意义。
2
上网寻找答案
“科学妈妈”的“信”中提到了上网搜索,那么用什么软件搜索?怎么搜索?孩子们的经验也在老师的支持下一点点显现了出来。
我知道我知道,可以找“度娘”帮忙。
“度娘”是谁?
哈哈,我妈妈说:“不知道就找‘度娘’,反正在电脑里会找到。”
原来网络的一些信息已经进入孩子的视野,显然他们的认知还是很粗浅的。因此我还是选择直接告知——“度娘”就是“百度”。既然孩子们提到了,那我们就顺势而为。于是我打开了百度搜索,“要在框框里打字……打好字点按钮……会有图片,有字。”他们的经验让我感到惊喜万分。按照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地百度经验,网页出现了很多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小朋友欢呼了起来:“太神奇了,原来真的有彩色的蚕宝宝!”
在这次的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感受到了很大惊喜:一是孩子们已具备了一些网络意识;二是孩子们对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认知的搜图方式,整个过程,孩子们是主动的、愿意表达的。而我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他们,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和支持者。
孩子们看到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后既兴奋又惊喜,三五成群又开启了新的问题:“彩色的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呢?”
蚕宝宝的变色实验
1
可以给蚕宝宝染色吗?
在看了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后,有小朋友产生了质疑:“图片上蚕宝宝的颜色好像是涂上去的”。一下子,“涂色”这个话题开启了,在一番颜料有毒、无毒的争论后,孩子们决定用可食用色素尝试下。但心中还是有些许的疑虑,以防万一,孩子们选择把可食用色素放在旁边,而不是直接在蚕宝宝身上涂色。食用色素放置一上午后发现:蚕宝宝的头上沾上了蓝色,轩轩兴奋的叫起来:“果然染上颜色了!”但是一旁的贝贝想了想说:“再等一等吧!”快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又跑过去看看蚕宝宝有没有染到更多的颜色,还是没有图片上那种样子,轩轩有点失落的和我说:“老师,好像这样的方法是不能变成彩色蚕宝宝的!”
2
吃有色的水果可以变色吗?
在一次水果分享会上,小朋友吃了桑果后,嘴巴、手指上都被染上了黑紫色的果渍。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吃有色水果可以变色吗?就这样,喂食有色水果的实验开启了。但几次的观察后发现,水果上面没有咬过的痕迹,看来有色水果喂食也不可行。这时,又有孩子提出这样的疑问:“蚕宝宝爱吃桑叶,它会喜欢有颜色的叶子吗?”。轩轩又一次燃起了大家的希望:“对,也许就是吃了有色的叶子才让蚕宝宝变色的!”
3
吃有色的树叶、花朵行不行?
于是孩子们再次出发,把在幼儿园找到的有色叶子和偶得的彩色花朵一起喂食给蚕宝宝吃,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在几次的观察中发现:蚕宝宝对我们找的有色花、叶子都不感兴趣,轩轩感叹道:“看来蚕宝宝还是最喜欢吃桑叶!”
3~6岁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保护幼儿的质疑品质,并提供适宜的支持,增强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这三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气馁,依然保持积极心态。我想这正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相信孩子长大以后,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生活态度才是孩子们一生受益的。
变色失败了,那么到底怎么办呢?这时候轩轩提议再次联系“科学妈妈”,问一问怎么样才能让蚕宝宝变色呢?孩子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我,为了支持他们继续探索的想法,我愿意继续跟随着孩子们,并为他们助力。
有科学的饲养方法吗?
这一次,小朋友们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