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丝绸历史一览表
TUhjnbcbe - 2020/11/24 23:55:00

起源与初创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创新与成熟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生产重心位于*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

融汇与发展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年在福州出土的明代绢帛,对死者的悼念写在了绢帛上,显示了死者的高贵身份,帛上字为:*民上下感恩德,善罚分明善用人”。“正直忠良糜方世,宽仁骨鲠劳三*”

海上丝绸之路资料图

丝绸年表

新石器时代(前-16B.C)

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出现原始腰机

出现平纹织物

商、西周(16B.C-前B.C)

开始栽培桑树

出现桑、蚕、丝、帛文字

出现平纹提花织物和绞经织物

出现锁绣,并利用朱砂进行染色

流行简单几何纹织物纹样

春秋、战国(前B.C-前B.C)

中原地区成为丝绸生产的中心区域

使用提花机控制织物图案的循环

使用经锦作为装饰面料

大量利用茜、蓝、栀等植物染料进行染色

龙凤图案流行

中国丝绸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至中亚地

2C.B.朝鲜、日本开始养蚕织绸

秦、汉(前B.C-AD)

踏板斜织机流行

提花织物经锦达到高峰

云气动物纹成为丝绸纹样的主流

丝绸技术对造纸术产生重大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

丝绸产区扩至西北、西南地区

魏国马钧改革多综多蹑机

发明蚕卵冷藏技术,抑制蚕种孵化

异域动物纹和联珠纹大量出现在丝织物上

3-4C波斯及地中海地区利用野蚕丝生产丝织物

4C越南及东南亚地区开始养蚕织绸

4-5C栽桑养蚕传至印度及中亚地区

隋唐五代(-)

开元年间,丝绸产量估达?吨,为古代中国峰值

丝织品种大为丰富,斜纹、纬显花技术盛行

织金、绣金、印金等织物加金方法大盛

通经断纬技术开始应用于丝织品,产生缂丝品种

防染印花染缬、夹缬、蜡缬三缬大盛,出现扎经织物

宝花图案、陵阳公样盛行

6C蚕种传入罗马帝国,意大利出现蚕桑丝绸业

8C中国织工在阿拉伯地区传授丝织技艺

宋辽金元(-)

丝绸生产重心南移至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桑苗稼接技术,有关蚕桑技术的农书不断问世

广泛应用花楼束综提花机

蒙古统治者大力推崇纳石失织金锦

出现缎组织和缎织物

写生花鸟和春水秋山纹样分别在南北两地流行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主要通道

10C,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中心

10C,西班牙出现养蚕业

12-13C中国提花机、踏板织机传入欧洲,法国里昂成为欧洲丝织业中心(F)

明代(-)

长江三角洲出现丝绸生产贸易专业化市镇

宋应星《天工开物》最早著录家蚕杂交经验

起绒织物开始出现

妆花技术成熟,妆花织物流行

官服补子采用不同鸟兽纹样区别品级高低

清代(-)

江南三织造成为官营生产基地

形成各具特色的四大名绣

吉祥如意纹成为主要纹样

化学染料开始输入中国,用于丝绸印染

年英国发明提花装置

15C西班牙流行天鹅绒

年动力织机在英国问世

年英国发明滚筒印花机

年意大利采用蒸汽缫丝机

年法国发明共拈式缫丝机

近现代(-)

年陈启源在广东创办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年杭州太守林启创办我国第一所丝绸学校——蚕学馆

年杭州工业学堂开设机织、纹工两科,并推广使用近代织机

年杭州纬成公司首次采用人造丝交织

中国蚕丝公司成立

年美国发明飞梭织机

19世纪后期合成染料、人造纤维问世

年喷气织机在美问世

年日本制成自动换梭织机

英国发明双剑杆织机

年法国贾卡发明纹版提花机

当代(-)

年“中国蚕丝公司”改名为“中国丝绸公司”

年从日本引进自动缫丝机

1年丝绸杂志创办

年以来,中国丝绸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开发运用电脑提花织造及数码印花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年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控制自动提花机

年捷克斯洛伐克制成喷水织机

德国出现电脑纹版机

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富有诗意的美好名称,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曾使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一般指的是西北丝绸之路,是两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这条历史古道。经这道洲际大道,中国的丝绸制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他工艺品,通过波斯、大食等国源源不断地传到西亚及欧洲国家;而西方国家的商品、技术和文化,通过“丝路”又传入东方的中国,她把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实际上,不仅仅只有陆上的一条西北丝绸之路,此外,还有草原的、西南的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界前辈蒋猷龙先生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下面,扼要地谈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变迁与兴衰。

一、最早的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路

据中国古书记载,最早带着丝绸国礼出访各国的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他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长途跋涉,一直到达了今中亚的吉尔吉斯,并与该国的女王西王母结成亲密友谊而回国,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周穆王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民族的友谊,尤其与西王母的欢聚载之史册.史书《穆天子传》实际上是当时中原与西方交往的旅行记录,以周穆王为先导,以后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丝路源远流长

草原丝绸之路的西端是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衣料,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赛里斯国。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化出来的“赛里斯”即是丝绸的意思,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

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后,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后来鲜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继强大起来。控制草原丝路的民族和国家在变迁,而这条草原丝路仍然通达而繁忙。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乌兰察布东街与东二环路交会路口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

草原丝绸之路公园里的骆驼商队铜雕

火烧云之下的草原丝绸之路公园

三、西南丝路闻名南方

公元前4世纪时,中国丝绸已传入印度。公元前2世纪时,中国的丝绸从印度传入阿富汗,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时,曾见到过中国的丝绸和蜀布.这条处于中国西南部的贸易通路的开拓已经很久远了。在西北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与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发达昌盛,但这条西南丝路上的货物交易并未受到影响,因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径。

这条古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永昌(今云南保山)为中转出口站,称“永昌道”,终点为身毒(今印度),故又称蜀——身毒道。

四、西北丝路后来居上

公元前年汉武帝即位后第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曲折坎坷,于公元前年返回长安,没有一定的路线可言,并且也没有随带丝绸。待至公元前年以中郎将的身份,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数千巨万”,第二次出使时,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丝绸带到西方,进行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自此以后,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赴西域的汉使和商贾从长安出发,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分赴各国;西亚、中亚的商队也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漫长的西北丝绸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

西北丝路是政府开拓的官道,作为礼物和商品的丝绸来自中原以至全国。公元6世纪时中国的蚕种传到了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传到西班牙,13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传到法国。由此可见,我国成为世界蚕丝业的最早发源地。闻名于世的这条西北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五、海上丝绸之路——东海丝路终点日本

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交往十分方便。有记载说公元前3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还有一个传说,这就是在公元前-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和“百工”数百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尊祀徐福为“蚕神”。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到日本,。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

六、南海丝路盛极元明

南海丝路最早起于西南丝路永昌(今保山)以南的一段,即沿伊洛瓦底江至仰光入孟加拉湾,西去至印度,由印度商人渡印度洋,或登陆进入中亚,或继续沿海至大秦(罗马帝国)。公元年后,中国与罗马直接通航,二三世纪间,罗马商人通过南海丝路来中国南方直接采购丝绸,这也促进中国南方地区蚕织生产的发展。

元明两代是南海丝路的极盛时代。元时,高度发展的蚕丝生产和丝织技术,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资源。中国丝绸的输出,东起菲律宾及印尼各岛,西至印度、伊朗、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埃及,直到大西洋滨摩洛哥,南面远销至马里、坦桑尼亚等。

明王朝于~年的28年间派遣着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庞大的商船队伍,活跃在东起琉球、菲律宾和马鲁古海,西至莫桑比克海峡和南非沿岸的广大地区。

郑和航海主要路线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大清帝国一步步陷入殖民地境地,祖国大地任人宰割,一条条丝绸之路渐次失去昔日的光辉。

丝绸民俗

(1)蚕神崇拜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期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据史书记载,从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朝廷的统治者对祭祀蚕神活动就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需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在民间也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据当地的风俗祭祀所崇拜的蚕神,有祭祀“蚕花娘娘”的,有祭祀“蚕三姑”的,也有祭祀“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而蚕农对所崇拜的蚕神并没有多大的讲究,只要能保佑蚕桑丰收就是了。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砌有神龛供奉印有蚕神像的“神码”。伴随蚕神崇拜,蚕乡还有各种祭祀活动,如江南一带清明“轧蚕花”就很隆重。

祭蚕神

(2)生产习俗

养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生产劳动,而蚕宝宝又天生娇嫩,因此,在养蚕时必须细致入微,不能有半点马虎。几百年来,蚕农们在养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产习俗,如浴种(把蚕种消毒),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事先要祭祀蚕神;喂养小蚕时,蚕室内要用炭盆加温,保持一定的温度才年使小蚕很好生长,到蚕三眠时可取消炭盆;到蚕最后一眠时,需进行分蚕,或把蚕放入室内地上,或换成大匾……。与此同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特别的禁忌,从而使养蚕生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养蚕禁忌

古时候,由于蚕农对科学知识了解不确切,在养蚕季节产生了许多禁忌,如蚕农为了防止一切对蚕的病毒、虫兽之害,在养蚕前要打扫蚕房,清洗蚕匾,张贴用红纸剪成的猫、虎形剪纸等,防止老鼠;在蚕室的门上贴写有“育蚕”、“蚕月知礼”等字的红纸,谢绝相互之间的来往。

来源:图书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丝绸历史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