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灶王爷示现启发了他的
TUhjnbcbe - 2020/11/22 2:33:00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64577.html

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若教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20集

/10/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昨天我们讲到经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个「灶神」是监察一个家庭所做善恶,然后在每个月最后一天上天庭汇报。


  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俞都曾经有一个机缘,灶王爷给他示现,启发了他的人生,这是改造命运的一个事例。昨天我们刚好讲到,俞净意公人生很不顺利,虽然跟同学结文昌社也很多年的时间,看起来做了不少善事,邻里乡*也觉得他们是善人,但是四十多岁了,没有考上功名,而且他的儿女,儿子五个,死了四个、一个失踪了;女儿四个,最后只剩一个了。所以他连续好几年都写疏文给灶神,希望他能上天汇报,他还是有做了很多善事,怎么会人生这么悲惨?


  刚好在除夕夜,他跟他的太太、女儿真的是很凄凉在屋子里面,我们说的家徒四壁,这种窘况。结果就有人敲门,一开门,是一位算是头发半苍的老人,穿着黑色的衣服还绑了一个头巾,就进来了。然后对他讲,刚好听到你们家好像有很多的感叹、悲苦,特来安慰。俞都先生就把他遇到的这些灾难都跟这位先生讲了。


  结果讲完,接着这位先生自我介绍,他说他姓张,就说道了,「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十六个字是他最大的问题。这十六个字,说实在的,不只是俞都的问题,在修学的路上,假如我们没有真正善观自己的心,也很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意恶太重」,所谓贪瞋痴慢这些念头太多了。而且「专务虚名」,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内心跟自己的言行是不一致的。然后还求很好的果报,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所以整张纸写下来都是埋怨。「渎陈上帝」,在这个埋怨的过程当中,其实也已经对天地*神不恭敬,责怪他们,怎么我的际遇这么悲惨,怎么没赶快给我降福!当下俞都先生听到这个张先生讲的,马上就说了,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


  从这里我们就感觉得到,当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我们能马上认错,这个也是不简单的修养。像《弟子规》讲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般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可能我们会不经意的,就是会好像一种反射动作,首先就先辩解、解释。所以修行就是把最习惯的反应,比方辩解、比方找借口、比方自私自利,这是很熟悉的一下子就冒起来的态度,把它转成陌生,把本来念念为人着想的陌生的态度或者反求诸己的态度,慢慢变得随时可以提得起来,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生处令熟,熟处令生」。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能太急于求成,想说很快的就要有成就,那个念头就是急躁、就是贪求,反而欲速不达。所以能看到问题才能改,师父常讲,「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应该是好事情。所以人家告诉我们,我们的问题,我们一明白,那那一天就是开悟、就没有白过了。那也是别人成就我们的明理,找到自己的问题,要感谢对方。


  但是假如对方讲得不对,我们都能不辩解,那才是功夫。人家误会我们、人家毁谤我们,我们都能够受得了,那才是修忍辱的功夫。禁不得一点误会、一点委屈,那心胸都不够宽大。急于要解释反而让人家以后觉得,不要跟他提了,他不会接受的。把善友相劝的机缘可能都会断送掉,就因为自己急于辩解、找借口,这些善因缘就会断掉。所以修道之人有没有福气,看能不能接受劝谏。一个人听经,听的时候能觉得句句都是在讲我,我就是当机者,佛陀、圣贤就是讲给我听的,有这个态度,那句句都有大受用。


  而俞都的反应是马上就说,我做那么多,怎么会都是虚的?其实从这个反应来看,所做的善事都留在心上了,留在心上就是想要图好报。所以行善要不务名闻利养、要不图果报,要用清净心、真诚心去行善才好。不然一有图果报的心,求得果报不如自己想要的就生烦恼。所以在行善的过程当中,真的是要清净,真的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就不会图报了,「但求无过」就会非常谨慎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会观照这个事情做了有没有流弊的问题。


  俞都先生解释了,这个张先生也就举例子跟他说明。你说你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比方惜纸,比方戒口过、戒女色、戒杀生,就一条一条分析给他听。你说惜字纸,看起来你们常常拿着纸去焚烧,表示对这些文章的恭敬。但是你跟朋友,还有你自己的学生(因为这俞都先生他贫困,有授课,收这些私塾学生),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还拿着纸在擦桌子、在糊窗户,你看到他们在做这些事从来没有去劝他们,反而是擦完以后说,不要让这些纸给人踩了、给人乱丢了,来,我拿去烧掉。然后在路上捡到纸了就拿去烧掉。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私底下都没有相劝这一些错误的行为。


  我们想一想,面对自己的这些朋友拿着字纸在擦桌子,为什么不劝?心里有顾忌:我劝了之后他不高兴,这个关系就受影响了,我以后求他办什么事也不方便了。顾及人情就没有直心了,因为读书人之间所谓同参道友,应该直心是道场,要「善相劝,德皆建」。当然劝的时候态度要好,不然就变成情绪化了。劝的时候要善相劝、要怡吾色、柔吾声去劝。所以人要无欲才能直心、才能正直,无欲则刚。假如要讨好谁,这个时候心就有贪着,讲话不正直,该讲的时候没讲,反而都讲一些客套话。


  接着又提到,比方说,护生、放生,其实都是有人提倡了,然后你顺着去的。假如没有人提倡,你从来没有一次是主动要去放生的,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从你的心里发出来。其实也就是说,都做一些活动让人家觉得这是乡里的好人,还是务虚名。而且还指出来,你们家的厨房常常都还有螃蟹、虾子这一类的,都还在煮,怎么会说你是尽力要去护生、不杀生?还有女色,指出来其实是没有这些邪缘产生。因为平常有时候看到一些美色的时候,你自己的心里都已经控制不住,都已经有邪念产生,假如真的有这个邪的缘出现,你能保证你自己像鲁国的柳下惠一样的功夫吗?


  这个柳下惠是一个公案,是刚好他要进城,迟了,城门已经关了,而那时候天气非常寒冷,柳下惠就在城门外等。结果当天晚上有一个女子,也到了这个城门口,也进不去。这么冷,很可能会冻死,所以这个柳下惠就坐怀不乱,抱着这个女子,这样才能帮她取暖。过了一夜,城门开了才进去。所谓「坐怀不乱」的功夫。


  另外在《孔子家语》有一个公案,有个女子,刚好一天夜里狂风暴雨,把她的房子给弄坏了。结果这个女子就跑到隔壁,有一位男子也是自己住,就敲他的门说,你赶快让我进去,我房子已经倒了,没有地方避雨。这一位男子也是读书人,他就没有开门。他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能把门开了。这个女士就说了,你没有听到柳下惠的故事吗?(那也是同时代的人)你应该效法他。结果这个读书人说,不行,我一定自己忍不住。所以他就一夜都没有开门。结果这个事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这个人是学柳下惠学得最像的。从外在的行为当中,看起来是完全不一样,可是从存心上来讲是学得最像的。为什么?念念为对方着想。柳下惠是因为怕这个女子冻死了,所以帮她取暖;而这个男子很清楚自己,怕忍不住,这样会毁了这个女子的名节,所以他不愿意开门。从心地上来讲都是为对方着想。所以行善,一定要量力而为。


  这个张先生给俞都讲,你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柳下惠的功夫?接着又指到戒口过的问题,具体说,你的口才非常的好,常常跟朋友在一起谈话的时候,这些人都很佩服你的口才、崇拜你、推崇你。但是言语说多了就开始刻薄、取笑,所讲的话已经触怒*神。而你自己虽然心里面觉得不够厚道,但是就是忍不住这个嘴巴,还是造了不少的口业。


  上帝常常收到你写的疏文,所以都派了这些*神来考察。但是这几年考察下来,你一件善事都没有。而每一次来考察,反而发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这个「褊」是心胸狭隘,「急」是非常急躁、莽撞;还有「高己卑人念」,就是傲慢,自己高,别人差劲;「忆往期来念」,就是常常希求未来能不能这样、能不能更好,担忧未来,懊恼过去。其实都是打妄想,这叫心有所恐惧、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修道人要安住当下,不要担心东担心西的。还有「恩仇报复念」,常常还记着,哪一些人我看不顺眼,哪一些人对不起我,我找机会要报仇,叫「恩仇报复念」。归纳起来还是贪瞋痴慢疑。这一些念头纠结在你的心胸,烦恼丛生。你这样的状况造的业已经愈积愈多了,逃难都来不及了,还常常在那里要求好的果报。


  张先生讲到这里,俞都先生听了,把他都看透了,赶紧跪下来祈求,你一定是尊神,赶紧给我指一条明路。接着,当然俞都认错了,张先生讲话也就柔和了,接着跟他讲,其实你听到好的教诲、看到好的善行,你也非常想去效法(还是肯定他有善根),但是信心不够坚定,恒心不能坚持,所以做一些善事敷衍一下,都不能持久。所以,一定要发长远的心去做,要有耐心去做。所有的恶念统统不要去管它,统统专注在善的这一边。然后不要求虚名、不要求图报,全心全意去做、尽心尽力去做。纵使做不成,心理上都要去祝福、都要去能够随喜。


  结果张先生跟他讲完以后,走进他们的厨房,就不见了。当下俞都先生就知道,这个就是灶神爷来给他指示。所以之后,就非常努力的断恶修善,但是感觉还是妄想非常的多。要断恶修善,真的还是要下很勇猛的心才行。他做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恶多善少,他就在观世音菩萨的面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发了誓愿,「愿善念永存」,善的念头一直保持,善力精进,倘有丝毫的自我宽恕、自我退缩,「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他是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这个誓言,下定了决心。


  后来他在行道的过程当中,就觉得好像时时都有*神在身边监察着他,警觉性就愈来愈高。结果他这样去用功夫,确实是打破了习气,不自欺了、不懈怠了、不自我宽恕了。也是这个不自欺,就是突破了「习气使然,浑然不知」,不再浑浑噩噩了。对自己起心动念不敢丝毫放松,才能突破不自欺。结果他这么用功三年之后,达到了「动即万善相随」,一有念头,一有言行,都是一心一意为众生好、为人好;「静则一念不起」,没事的时候,心地非常的清净。


  三年断恶修善,他的命就改了。他就遇到当时候张居正宰相,请他去做私塾老师。结果再过两年,他就考上进士了。然后考上进士之后去见了当时候一个太监(公公),他收了几个义子,就把义子叫出来。其中一个义子,俞都先生觉得很像他走失的那个儿子,就问他,你是哪里人?结果一问,就是他故乡的人。然后就非常激动,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脚伸出来?因为他的儿子左足底有两颗痣。是八岁走丢的,那时候已经十五六岁。结果确实脚底有两颗痣,就是他儿子。当时候这个公公看了也非常惊讶,赶紧把儿子送还给他。俞都先生带着儿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不愿意做官了,回家乡大力宣传这些因果报应、断恶修善的道理故事。带着儿子回去了,儿子看到母亲因为失去儿女,都哭瞎了,然后用舌头舔母亲的眼睛,最后他的母亲眼睛就复明了。后来俞都先生这个儿子结婚之后连生七子,他自己也活到八十八岁。


  他用功三年,把自己跟整个家庭的命运都转变过来。所以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净意」,就是从哪里下手?从清净自己的意业下手。这个事例也对我们启示非常大,也是师父常讲的,修行要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有任何妄念、邪念起来了,赶紧万德洪名要提起来。这样就能把意业转成善念、转成净念,进而能真正改变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至心信乐、念佛,念念回向往生西方、求生净土,那这一生就是最圆满的一个人生。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20集

蔡礼旭老师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全集)

1、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2、奉行《感应篇》得到长寿的果报!

3、要想让世道人心恢复到一个正常的轨迹,得从因果教育下手

4、早晚读诵《弟子规》跟《太上感应篇》,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5、儒道释三教的教诲,都是从性德流露,是相通的

6、学习《太上感应篇》,是真正受好教育!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7、造恶之后,它是一个恶种子,恶种子它要有缘才会结果!

8、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运。

9、感应、因果的事实真相是通三世的,它不是只能看这一世的。

10、怎么样可以真正转恶缘为法缘?

11、每天恶念止不住,三年、五年这福都折完了!

12、「善恶之报」是「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连着身体一样,很可能祸福在一念之间

13、起了违背道德礼义的念头,立即折损掉自己的福报!

14、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每一个抉择有没有符合天理、道义?

15、做一个因果感应的表率出来,让身边的人深信善有善报!

16、地狱果报确实是存在的!

17、一个真正为众生着想的人没面子!

18、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19、「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念着生死无常,人就积极、精进。

20、喜欢布施的人都因为不注重生活的这一些行持,都能把寿命折到只有三十五岁

21、果报是通三世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2、尽心尽力积功累德、断恶修善,最终一定会有福的!

23、天地之间有很多监督人间善恶祸福的神明!

24、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有两尊神明跟着他,日夜不离,终身不离。

25、每一个人动一个念头,就周遍法界,这个念头传遍整个虚空法界。

26、这一生结束以后,到哪里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27、因为有这些监察过失的神明,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才会警惕、不敢放纵

28、德行有亏被削掉功名!

29、我们的行为让别人很难过、很痛苦,就已经犯杀戒了!

30、一般各行各业的人能修这个福吗?!

31、人生乖舛,就是因为造孽太多、太阴险

32、世间人说死了一了百了,那是绝对错误的!

33、我们从「禄尽人亡」当中要体会到要珍惜福分、要惜福。

34、得人身是非常非常难的,概率很小很小!要珍惜这个身体、借假修真。

35、其实人来干什么的?酬业而来。

36、我们要提起对死的警觉性,要赶紧修行

37、假如不恢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整个社会、世界不堪设想!

38、教育是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天地*神的关系!

39、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40、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灶神会上天禀报一个家的善恶之事!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灶王爷示现启发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