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文旅研究中心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湖州溇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湖州溇港蜿蜒分布在“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的太湖南岸,形成了“一里一纵溇、二里一横塘”的水网格局,成就了湖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因此,于年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溇港是中国太湖滨湖平原地区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由渠道、水闸、堤防等构成,具有排水、灌溉和水运的功能。这一古老独特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作者:冯雨乔刘畅
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简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自批准设立的世界遗产类型项目,于年正式开始组织申报和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与世界遗产的异同如表1所示。
根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认定计划》,备选工程应超过年,且属以下类别之一:(a)主要用于灌溉目的的大坝;(b)如灌溉水槽等蓄水工程;(c)堰坝和其他引水结构;(d)渠系统;(e)古老的水车和桔槔;(e)农业排水结构;(f)与目前或过去农业用水管理活动在功能上有关的任何地点或构筑物。
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93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5个国家。其中,我国共有19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二,是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表1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遗产的异同
引自张郗、全昌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认知及价值研究综述》
表2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二、湖州溇港遗产的价值体系
根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评价,湖州溇港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原因是:第一,湖州溇港水利系统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是太湖沿岸历史追溯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留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水利系统。该溇港系统承担了灌溉、排水、防洪、生态循环农业等多项功能,促进了湖州农业和经济发展。第二,湖州溇港水利系统保留着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管理的水利管理模式,以及其衍生出来的组织、信仰、制度文化、生产生活方式。[1]具体来说,湖州溇港遗产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
1、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湖州溇港圩田系统具有顺应自然,布局合理等特点。通过横塘纵溇、圩田作圩,置闸浚河,有效改善圩田的排、灌、蓄、引、降,便于疏干积水,排水入湖,旱时则从太湖引水灌渠,既没有隔断河流的连续性,也没有占用或很少占用原有河湖水域,不妨碍行洪、调蓄,抗灾应变能力较强。[2]第二,溇港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与实践的治水、治田技术。在洼地、湖滩、滨水低丘坡地上修筑各类圩田,根据地形高低,采取分区控制或加筑小圩的办法,实行高低分治。在傍山滨水的圩区,需要三边筑堤或一边筑堤,在圩区周边开凿沿山渠道以挡外水,圩田之间修筑山塘以蓄水灌溉。[3]最后,溇港遗产具有政府督导、民间自治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溇港疏浚、防汛报汛等管理制度将治水治田、防洪排涝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溇港为核心的区域水利社会管理体系。
2、文化价值
湖州溇港是滨湖地区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杰作之一,体现了太湖流域千年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以頔塘为界,北部溇港以人工格状水系为主,南部以自然网状水系为主,催生了湖州南北截然不同的江南水乡格局,其独特的土地利用模式奠定了湖州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的基础。溇港的水利和农耕环境孕育了太湖流域的水文化、渔文化、桑蚕文化、船文化等信仰、制度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溇港圩田系统至今仍在使用,其开凿与管理过程留下了大量寺庙、石刻楹联等遗迹,以水网、村镇、圩田为基础,诞生了大量历史城镇和村落,是太湖流域独特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传承地。
3、生态价值
湖州溇港区域处于内陆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界区域,是太湖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溇港通过过滤、吸收、滞留和转化等作用能够减少或消除地表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有效改善太湖入湖水质。利用众多湖漾、溇港、自然圩等巧妙布置,有利于“急流缓受”,消杀水势,改善山溪性河流短流急、暴涨暴落的问题,在原有生态格局不受破坏的同时,提高了河网调蓄、行洪和自我修复的功能。
溇港区域衍生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符合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理念。该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丰富的桑树、蚕种、鱼类、农作物等生物多样性,以及遗传资源多样性。系统内的营养物质和废弃物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同时这一区域还在蓄水调洪、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于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南浔区荻港的桑基鱼塘
三、湖州溇港的历史演变
太湖溇港始建于春秋时期,隋唐时形成完整体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
春秋时期,吴国率先在太湖的滩涂开溇凿浦,以便*运,屯兵圩田。吴国灭亡后,越、楚两国也纷纷围堤筑圩,屯田兴农。历经战国、秦汉的努力,至汉末,初级形式的圩田已经散落分布在太湖周边的广大田野。
三国争霸,江南地区开展的以“兵屯”为主的大规模屯田活动,使太湖流域出现了“田池布千里”的繁荣景象。两晋南北朝时期,吴兴郡太守相继在南湖南岸修筑荻塘、谢塘,疏浚青塘。
到了隋朝,隋炀帝疏浚了江南运河,进一步沟通了太湖水系。唐代,湖州刺史有计划地整修荻塘,开挖官池、官河以及凌波塘、吴兴塘等一批骨干河道,太湖的南岸和东岸湖堤连成一线。此时,湖州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也日渐扩大,李白诗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即是当时景象的生动写照。五代时期,吴越时设“都水营田使”率“撩浅*”专事治水营田养护管理工作,使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致使“贼水不入,久无患害”。[4]
北宋时期,国家的治水方针、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屯田制逐渐走向衰落。由于小农经济模式无力支撑塘浦大圩的养护和管理,大圩古制逐渐解体为“围田相望,皆千百亩”的中小格局。太湖南岸的溇港圩田由于本身规模较小,能够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得以保留延续。
元代至清代,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持续发展。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太湖南岸的圩田垦殖加快了步伐,溇港逐渐密集。元末明初,长兴已有“港二十五,吴兴有溇三十八”。明清很重视水利和圩田的治理,疏浚河道,修建堰坝,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太湖的水患问题。
湖州溇港的历史发展阶段
清光绪年间乌程县水道图
四、湖州溇港的物质遗产构成
1、溇港水利遗产
溇港水利遗产包括纵溇横塘水系、太湖堤防、湖漾、控制工程等复杂的水利系统。以下仅就项目组实地探访的代表性溇港遗存作简要介绍。
(1)纵溇横塘水系
太湖地区的人们传颂着这样一首民谣:“大白渚沈安,罗大新金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晟宋乔胡薛,薛部丁家一点红……”,其中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条溇港的名称。据年代的统计,湖州市共有溇港74条,其中吴兴区境内39条,长兴县境内35条,其中大钱、小梅、长兜、幻溇、濮溇等十几条骨干河道,主要承担着向太湖排水引水的任务。[5]
溇港圩田系统示意图
湖州溇港现状
(2)太湖堤防
太湖堤防是环太湖周边修筑的用来阻挡太湖湖水的堤坝。关于湖州太湖堤防的记载始于越范蠡所筑蠡塘,随后西汉皋伯通筑皋塘“以障太湖之水”,吴国孙休筑青塘“以卫沿堤之良田”,晋筑荻塘并经历朝多次翻修,至唐代“上可驰马”,堤塘的修筑促进了南部湖溇圩田的发展。[6]受到技术局限和缺乏维修等因素影响,古时修筑的太湖堤岸大多已经损毁坍塌。
太湖堤防
(3)古桥
在古代,横塘、纵溇、村落间上架设的众多桥梁连接了人们的生活交往,也见证了溇港的历史变迁。如今,溇港区域现存的古桥有杨渎桥、安乐桥、普安桥等共62座。古桥有单孔、三孔、五孔之分,桥上的栏杆、望柱、抱鼓石、水兽等造型古朴,雕刻精良。年,“太湖溇港古桥群”被列入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幻溇古桥群”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湖溇港古桥群——普安桥
太湖溇港古桥群——杨渎桥
2、圩田农耕系统
圩田农耕系统主要包括圩田、鱼塘空间和稻桑、渔业设施等。溇港开挖后,肥沃的泥土被带出水面,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明代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说:“凿池之土,可以培基……池中汙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而池益深矣。”在修建溇港的过程中,先民们创造性地将河道中疏凿出的土方堆砌成堤,在地势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在圩内低洼的沼泽中养鱼,在岸上阡陌种桑养蚕,以蚕沙养鱼,以水中淤泥作为稻田、菜地、桑园的肥料,因而在平原水网地区形成了水陆复合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
桑基鱼塘系统示意图
目前,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仍然保留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我国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态养殖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鱼塘养殖巧妙的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鲫鱼按比例人工混合养殖,通过鱼塘生态食物链来保持鱼塘的营养平衡,能够防止水质恶化。[7]
湖州桑基鱼塘农业遗产
3、溇港聚落遗产
历经千年沧桑,溇港地区形成了村庄依溇而建,夹河为市,沿河聚镇的居住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溇港聚落遗产。大钱村是依大钱港而形成的一个太湖溇港古村,是环太湖滨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溇港圩田文化的空间节点之一。
大钱村的位置
大钱村的选址和布局是溇港文化的突出体现,古以大钱港为界有“东迤称溇,西迤为港”的说法。大钱村坐落在太湖正南,整个村落的规划形似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古人先以大钱村北面的永安塘口和其南面的塘田圩为起点,规划了村落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中间选择了一块方形地块,布置了铜钿眼的边。再以铜钿眼为核心,以村后的永安塘口为起点,规划了村内的塘田圩浦,用开挖溇港的兜、浜、壕,作为大钱村的外圆。
大钱村的总体布局
大钱村位于太湖流域通往湖州府的唯一运粮要道上,堪称湖州北面的第一要塞。无论是元末朱元璋部湖州之战,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因大钱口被攻破而陷落,都显示出这里兵家必争之地的特殊地位。大钱村的兴衰发展还与明清至民国南太湖贸易的繁荣密不可分。作为古代湖州入太湖、赴江苏等地的第一口岸,大钱一带的商船来往频繁,商贾络绎不绝,货物琳琅满目。村落周边河埠的渡口古桥,悠长深邃的大钱老街,以及雕梁画栋的老宅都是这里过往繁华的历史见证。
大钱村河埠及古宅
大钱节孝坊
五、湖州溇港的风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溇港历经千年的风雨,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桑蚕文化、鱼文化、船文化,产生了种类繁多,缤纷多彩的民俗、技艺、节庆等,具有活态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
溇港地区的生产生活都依赖水,自然产生了对水的信仰和传说,如当地广为流传的防风氏治水和范蠡西施泛舟五湖的传说,都与湖州先民早期的治水运动有关。溇港周边的口岸和村镇都建有水神庙,如大钱村“天后娘娘庙”、杨渎桥村“徐大将*庙”等,每逢捕鱼季,都要举行祭祀龙王、赛龙舟、放水灯等仪式,祈求粮食、水产的丰收。
溇港地区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出生、结婚、拜小弟兄、办红白喜事,都有规矩。如年节习俗,腊月廿三送灶君上天用*番瓜及米粉制成的元宝、蚕丝等;养蚕户在年初一迟一些起床,名为“睡蚕花”;小孩子到了十二三岁,要仿照桃园三结义,选择几个小伙伴结拜小弟兄,一般为七人;溇港地区的男性直到年度还流行穿着一种叫做“拙裙”的服饰,旱船舞、渔歌渔谣、车水号子等更反映了溇港人家独特的生活气息。
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孕育了许多桑蚕习俗。如灶台上写有“田蚕茂盛”的吉祥语,拜蚕神是养蚕季节的重要仪式,还有请蚕花、点蚕花火、焐蚕花、关蚕花、祛蚕崇、烧田蚕、望蚕讯、谢蚕花等养蚕习俗,以及各种各样的养蚕禁忌及送蚕花、接蚕花、撒蚕花、坐蚕花床、点蚕花、看蚕花婚嫁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结语:今日溇港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湖州溇港孕育了湖州“苏湖熟,天下足”的传奇,依托溇港而生的村镇寄托着无数人的乡愁。经过历年整治,静静流淌千年的溇港仍然保存完好,承担着排水引水的功能;大钱、义皋、伍浦等一个个古村落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着溇港文化的前世今生;高标准建设的太湖环湖大堤、滨湖大道给城市增添了靓丽风景……。未来,湖州溇港地区将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使溇港遗产逐步焕发新生,让更多人从中领略湖州的秀美山水、魅力乡村和璀璨文化。
————END————
感谢阅读|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