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开发
养蚕是四年级科学教材中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活动。它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蚕的一生,学习昆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命的伟大,生命能创造奇迹,同时感受到饲养小动物的乐趣。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小心、耐心,真是一举多得。由于教材安排的养蚕活动和实际的养蚕有一定距离,因此我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改动。
一、观察蚕卵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蚕卵,我用一个一个平时积攒的塑料小盒盛装蚕卵,在观察蚕卵的同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教他们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记录下第一次观察蚕卵的情况并要求当堂完成。观察以后,预测一下蚁蚕的样子及大小。
二、观察蚁蚕
蚁蚕一出壳,我就在第一时间安排上观察课。由于有了上节课如何观察的训练,本节课注意强调一定要量一量记下来,还要把观察到的蚁蚕画下来,和当初的预测进行比较。这节课还要讲解有关养蚕的知识并宣读领养证。
养好蚕关键在于取得家长的支持,所以在做好发动学生工作的同时,让学生带动家长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好的事。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帮助学生安全采摘到新鲜桑叶,是养蚕成功的前提。
三、采集桑叶
利用周六、周日带领学生采桑叶,特别强调采桑叶安全。之后分发幼蚕,并再次强调养蚕的注意事项。
四、观察幼蚕
养蚕期间上科学课,要经常把蚕带到课堂。一是让没养蚕的学生能感受到蚕真切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二是让养蚕的同学互相交流养蚕的体验,和老师的蚕比一比。每一次的观察,都要作详实的记录,包括身长、粗细、颜色、身体构造、吃叶的姿态等。并要求当堂完成。养蚕的同学还要记录下每次蜕皮的时间及蜕皮时的样子。学生养蚕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愿意养不愿意做记录。教师应该抓住各个时机,不断地提醒督促,明确记录的意义。教师应当是记录的示范者,要不定期的在班级朗读自己和学生的养蚕记录,如果课上观察,就要求当堂完成记录。五龄蚕是幼蚕的最后一个时期,这时一定要安排观察课。
五、观察蚕茧并解剖
一盒盒结好的、雪白的茧,可以使学生们好奇、兴奋、震惊。在解剖前,一定要先观察茧并记录。解剖后要教给学生辨别雌雄的方法。观察后要保留好去了茧壳的茧蛹,并和没有剪的茧蛹做对比实验。预测一下没有茧壳的蚕蛹会变成蛾子吗?
六、观察蛾和卵
蛾出茧后,除了观察记录,一定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只雌蛾到底能产多少粒卵。因为看似很少的一小片,竟然有近粒。亲自数比老师直接告诉,印象要深刻多。
七、抽丝
蚕结茧了,除了一小部分留做出蛾,继续观察记录。剩下的可以放入冰箱冷冻,以备随时抽丝。抽丝虽然需要许多人一起参与,但很有意义。教师应该认真组织。一定要录相,取得养蚕第一手资料。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录像、照片等记录表述蚕的一生;
●能用多媒体汇报。
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它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养蚕的乐趣及艰辛;
●珍视在养蚕期间记下的记录和感受;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昆虫的光盘,学生制作的演示课件,养蚕的照片录像资料,昆虫标本,展板,养蚕日记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近两个月的辛苦忙碌,我们的蚕宝宝已经羽化成蛾,并产下了卵。完成了它的生命的周期,在这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我们记录下了蚕的一生。每个人都写出了精彩的观察日记,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收获,还有感想。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
2、讲述:好,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召开一次“难忘的体验——初次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成果展示
(一)经验交流
1、回顾蚕的一生。
下面请孙宏旭同学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蚕短暂的一生。
2、介绍成功的经验。
在亲自动手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在蚕的喂养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就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让那些想养蚕的同学能把蚕养得更好。
3、反思失败的原因。
虽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们在养蚕中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我们让冉文健、张薇、讲一讲他们在养蚕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4、交流特别的感受。
他们遇到的事情的确让人同情,但我们的收获却远远超过这些。特别张连阳、熊惠两位同学,他们的收获比其它人更大,我们让他俩讲讲他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二)教师小结
谈话:他们俩养蚕的体验比别人的格外深刻、感人。这次的养蚕,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们从开始的好奇到慢慢了解,直到把蚕养得非常成功。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心路历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次难忘体验也许会伴随我们一生。
(三)讲解有关昆虫的知识
1、谈话:我们都知道蚕是一种昆虫,那你对昆虫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让范翔宇同学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
2、学生介绍。
3、教师小结:范翔宇的介绍太精彩了,我再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这本书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虽历经百年,可至今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读了此书你会更加热爱昆虫。也许在我们同学中间今后会出现像法布尔一样了不起的昆虫学家呢。
(四)养蚕表奖
谈话:我们进行交流会的最后一项,为在本次养蚕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养蚕小能手的奖状。让我们大家向他们表示祝贺!
今天的“难忘的体验——初次养蚕”经验交流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片断赏析
“难忘的体验——初次养蚕”经验交流会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经过近两个月的辛苦忙碌,我们的蚕宝宝已经羽化成蛾,并产下了卵。完成了它的生命的周期,在这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我们记录下了蚕的一生。每个人都写出了精彩的观察日记,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收获,还有感想。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
生(齐声):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召开一次“难忘的体验——初次养蚕”经验交流会。
师:首先,请孙宏旭同学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蚕短暂的一生吧。
生(孙宏旭):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生须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大约需要40至60天时间,蚕便可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不断的变态中延续生命。那么,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具体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作为幼虫期的蚕又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蚕卵(大屏幕出示照片)。
孙宏旭:请王雪等同学介绍一下蚕卵。
生:我第一次看到蚕卵,就喜欢上了它们这些小“芝麻”。这些小东西密密麻麻地布在小纸片和蚕蛹上。有深绿色的,有深褐色的,还有黑色的。它们比芝麻小一点儿,我想象不出小蚁蚕会从那么小的卵里爬出来,这些蚕卵真有趣。
生:蚕卵的壳呈*色,有芝麻那么大,蚕卵呈深绿色,蚕卵长1-2毫米,蚕卵中部凹下去,是椭圆形的,在一片小纸上一动也不动,在等待新的开始。
生:蚕以卵繁殖。受精卵在北方五月适宜的温度下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这就是蚁蚕(大屏幕出示照片)。
孙宏旭:下面请听隋玉等介绍一下蚁蚕。
生:今天老师又给我们发了一些蚁蚕,它们呈灰白色,又细又小,非常美丽,头是深黑色的,只有4-5毫米那么长,有16条腿。蚕的大便一点儿也不臭,这是蚕沙。蚕沙是药物,很小很小的还不到1毫米那么大。蚁蚕只能吃又小又嫩的叶子。蚁蚕常常待在叶子上。
……
孙宏旭:蚁蚕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再过几天它就成为幼蚕。下面请听张兰等介绍一下幼蚕的情况(大屏幕出示照片)。
生:今天的蚕又长大了,蚕的身长2厘米,宽2毫米,有的身长1.8厘米,宽1毫米,蚕嘴小的时候是黑色的,现在已经变成褐色了。
生:蚕的身体一小段一小段,是灰色的。它们的嘴像小铲子似的吃着桑叶,蚕已经长了16条腿,有三对在头部的是手。紧紧地贴在桑叶上。
生:相隔一天的蚕宝宝又长大了,蚕宝宝身长2.6厘米,身宽2.4毫米,蚕头又变淡了。身上也变白了一点,它们吃的东西可真多呀!我量它们的头都大吃一惊,它们的头比身子都粗。
生:今天,蚕宝宝们都有3厘米长了,后面的刺有3毫米长,淡*色,透明的,它们经常把头仰起来,好象再闻桑叶的味道,又好像在观察外面的世界,它们的食量比以前大大增加,3个蚕宝宝每天最少要吃3片叶子,它们排出的粪便是六棱柱形,由深绿再到黑色,干了以后长约3毫米。它们的身体也比以前白多了。
孙宏旭:幼蚕再经过几天它就要进入眠期,将准备蜕皮。下面请王楚同学介绍一下蜕皮情况(大屏幕出示照片)。
生:一只蚕宝宝躺在叶柄上一天一夜不吃不动,它好奇怪呀!是不是死了?我就剪下叶柄,把它放到嫩叶子上,让它吃点新鲜食物,可它还是一动不动,于是我用嘴轻轻的吹了一口气,这回它动了一下,唉!没死,虚惊一场。这时我看到了蜕皮的全过程,他努力向前挺着,昂着头,身体缓缓的从旧皮中一点点挣脱出来,新的每一部分都很白净,很健壮,终于蜕完了皮,最后他的嘴最外的一层皮也慢慢的掉了下来。蜕完皮的蚕,还是一动不动的躺着,好像正在休息。
孙宏旭:蜕完皮的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蚕的一生要经过四眠进入五龄。下面请听胡新怡等人介绍一下五龄蚕(大屏幕出示照片)。
生:蚕宝宝是五龄蚕,蚕群当中最大的是身长8.5厘米的“巨人”;最粗的蚕是我们的“小肥肥”,腰围1.6厘米。蚕不但长长了,还长胖了,一个个圆滚滚的真可爱。它们吃桑叶时,一口下去就吃掉半个圆。它们的脚上好像有吸盘,走在叶子上稳稳的。它们嘴上长毛,头上有皱纹,难道它变老了?
孙宏旭: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蚕的特征,这时它就要结茧了。下面请听于运等人介绍一下熟蚕及结茧情况(大屏幕出示照片)。
生:蚕宝宝已经“眠”了四次,过几天就要吐丝了。”果然,没过几天,蚕宝宝的身子开始变得透明,有些蚕宝宝开始无精打采了,也不吃桑叶了,只是懒懒地在盒子里慢慢地爬,从这头爬到那头又过了一两天,蚕宝宝的身子完全透明了,它们爬到角落,昂起半个身子,蚕宝宝要吐丝了。我很奇怪,蚕吐丝结蚕蛹时,不吃东西怎么能活呢?在跟戴老师养蚕的过程中,我渐渐的明白了,当蚕宝宝到五龄时,一天所消耗的叶子重量,比它们身体还要重。它们吃进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原来时这些叶子在身体内经过消化、吸收、转变为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供给蚕宝宝长身体外,剩下的就贮存起来,留作以后当蚕宝宝吐丝结茧到变蛹、化蛾期间应用。在这期间的蚕不吃东西也能活。
生:蚕宝宝一个接着一个的开始吐丝了。戴老师用硬纸剪了一些方格,搭成架子,蚕爬到上面头在自己的周围摆来摆去,嘴里不断吐出丝来,就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一张没有规律的网就给它拉出来了。接着蚕宝宝跑到网里去,继续把头晃来晃去,又过了一段时间,网里隐隐约约出现一个茧的形状。蚕宝宝把身子一折,蹲在里面不断地吐丝,样子很辛苦。
生:又过了两个小时左右,茧子的形状越来越清晰了,可蚕宝宝在薄薄的茧层中变的越来越小,而茧子越来越厚了,又过了两个多小时,茧子变成洁白的了,蚕宝宝的身体一点也看不见了,只可见一个晃动的黑点,这就是它的嘴巴,它还在吐丝呢!最后连黑点也不见了,而蚕宝宝也大概是在里面丝尽枯竭了吧。望着雪一样白的蚕茧,却看不见可爱的蚕宝宝,心里不觉的若有所失。
孙宏旭:人们把桑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结茧标志着它不再需要食物,即将进入蛹期。下面请听张东媛等人介绍一下茧及蛹的情况(出示图片)。
生:蚕结茧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我们已经得到了几百个洁白的蚕茧了。以前我只看过北方的茧蛹,但没看过家养的茧蛹是什么样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家养的茧蛹,于是我们便请求戴老师解剖一个蚕茧。上课了,老师端来一盘洁白的蚕茧,大约三、四十个。我们选了几个不同日期的蚕茧。先用剪刀在蚕茧尖上的一个地方用剪刀剪一个*豆大的小洞。接着,沿着这个小洞从上部剪到下部,再轻轻的扒开。我们发现里面躺着一个蛹,蛹是深褐色的,这个蛹和我以前看到的样子差不多,只不过是比平时看到的要小得多。当我们把它小心地从里面拿出来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蚕皮。啊!我知道了原来蚕在变蛹的时候还要再脱一次皮呀!蚕茧的壳薄薄的、硬硬的,它的内壁很光滑。
生:6月27日那一天:我们剥开蚕茧,量一下蚕蛹,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蚕被解剖以后,我们发现蚕茧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是蚕脱的皮,一是蚕蛹。而且蛹还活着,这时蚕蛹是淡*色的,外表摸起来很光滑,身上一节一节的,它的尾部会动。
孙宏旭:经过大约12到15天,茧就将变成蛾了。蚕蛾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李倩、路畅等同学介绍(大屏幕出示照片)。
生:蚕在茧里经过20多天的“苦心修炼”,终于由一只只蛹变成了一只只蚕蛾。瞧!那蚕蛾全身呈乳*色,头小身体粗大。一个小脑袋上长了一对像羽毛一般柔软的小触角。一对小而黑的眼睛,可是蚕蛾虽然有眼睛,可眼睛是“失明”的。小脑袋下面是一个胖乎乎的身子,它的身上有一层乳*色的粉末。身子的下面有6只灵活的小爪子。身子两侧各有2对翅膀,蚕蛾的翅膀与其它昆虫的翅膀不同,蚕蛾不会飞,只会爬。蚕蛾的翅膀同身子一样,有乳*色的粉末。
孙宏旭:出茧后的蚕蛾就会立即寻找着配偶,交尾。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下面就请熊慧同学介绍一下,蚕是怎样产卵的?
生:看!这边的蚕蛾正“屁股”对着“屁股”交配呢!交配后产卵。它在纸上爬了一会,停在中间,肚子蠕动几下,将“屁股”紧紧的贴在纸上,哧溜,哧溜,一粒粒*色的蚕卵从蚕蛾的肚子里“溜”了出来,因为卵上有黏液,所以紧紧地粘在了纸上。不一会儿,纸上就有几十粒蚕卵了,大约是半个小时过去了,蚕才产完了卵,一片浅*色的卵静静地“躺”在纸上。如果将这些蚕卵与小米混在一起,那还真是鱼目混珠,难分真假呢!过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此时蚕蛾正静静地趴在纸上,等待着自己短暂而闪光的一生结束;它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
孙宏旭:蚕蛾在产卵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经过孵蚕→变蛹→化蛾,又将进行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养蚕活动即将结束时,我们还饶有兴致地进行了抽丝活动,最后请邢真同学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抽丝的(用大屏幕播放抽丝时的情境录像)。
生:今天下午科学老师带着6个同学,拿着一盆热开水,里面泡着10多个已经经过开水浸泡,壳的上面有一层轻飘飘的薄丝。
因为热水的温度太高了,把壳上的一层薄丝,泡开了一根根丝很清楚明白。老师用像一把炊帚的东西,绕在了丝上,一位同学拿着老师绕好的炊帚拉着往前走。老师在用两只手交替着把丝从茧子上快速地拉出来,看样子一点也不费力。同学们排好队一个个从老师手里接过薄薄的丝,小心翼翼往前走,都怕弄断,手里就像拿一件无价的宝一样珍惜。终于到我了我心里想:“我可千万不能把丝拉断了。你们也不能呀!”我小心地接过细丝,多轻呀!多长呀!就像没有东西在我手上一样。我们在操场上整整转了一大圈,可看看盆里茧子就像还没有抽过一样。听老师说一个蚕茧的丝大约有1到米那么长。可真长呀!蚕多么伟大呀!
师:这次的养蚕,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们从开始的好奇到慢慢了解,直到把蚕养得非常成功。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心路历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课前,学生通过养蚕写了大量的养蚕日记,对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有的还通过上网和书查找到蚕和昆虫的各种资料。我利用网上的小部分资料和照片及学生的真实的养蚕记录,加上录像等。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部分养蚕日记,充分运用多媒体汇报展示,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取得了很好效果。
教学手记
养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大连是丘陵地带,桑树比较少见。于是,我就发动学生和家长和我一起寻找桑树,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我发现一小片桑林,这可解决了大问题,我喜出望外。一边亲自动手移栽了几株桑树,一面作好养蚕的各项准备。去年第一次养蚕我取得成功,今年是我第二次养蚕,虽说有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今年我个人养了六百多条蚕,还是有一些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第一次看见蚕蛆蛹;第一次解剖蚕并观察到蚕内部的器官,认识了蚕丝腺;第一次帮助一条长时间没有蜕下皮(因它脚下的丝断了),即将死去的蚕蜕皮。我用剪刀成功完成了一次蜕皮“手术”,挽救了一条小生命;第一次发现被剪破了壳的茧蛹,经过一段时间居然会从蛹里爬出蚕蛾来。从二月份移栽桑树开始,我就开始了我的养蚕记录。从蚕卵——蚁蚕——幼蚕——结茧——茧蛹——蚕蛾——产卵直到保存。我都写下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几乎一天不间断,持续了两个月。学生也用手中的笔,稚嫩的、饱满感情的语言记录下蚕宝宝短暂的一生。养蚕重在养。知识是次要的,经历这一过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方设法发动学生也和我一起养。我鼓励他们,即使养得不成功,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想这是他们在小学时代,甚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养蚕经历。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让学生亲历一次养蚕的过程,在童年时期留下美好回忆。这是每个科学教师的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