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震泽蚕丝”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启动仪式在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震泽蚕丝”成为吴江区获得的首个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为震泽镇更好传承丝绸文化、擦亮丝绸名片、推动丝绸振兴注入了“硬核”动力。
副区长许诺、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杨志荣、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钱晓星、区市场监管局*委委员吴斌,镇领导顾全、沈俊霞、沈小林、卢斌煜、徐健等出席启动仪式。
震泽镇*委副书记、镇长沈俊霞主持启用仪式。启动仪式上,太湖雪、山水、辑里、慈云、绿中缘、丝之源共6家蚕丝企业成为首批被授权使用该“金字招牌”的企业。今后,这些企业生产的各类蚕丝产品将会统一标注“震泽蚕丝”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为优质蚕丝产品的代名词。
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与人保财险吴江中心支公司现场签约“震泽蚕丝”国家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
顾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注册成功,具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年3月,“震泽蚕丝被”普通集体商标注册成功,为震泽镇蚕丝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年6月,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作为申报主体单位,开启了“震泽蚕丝”“震泽蚕丝被”两项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年2月和12月,“震泽蚕丝”“震泽蚕丝被”先后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经公示后取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予以注册,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溯源:蚕丝文化传千年
震泽镇位于苏湖交界,是蚕丝文化发源地和太湖南岸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从新时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历经数千年的栽桑、养蚕、剥棉、缫丝、织绸,创造了震泽独有的无地不桑、无家不蚕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震泽丝绸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聚集了太湖雪、山水、慈云、辑里等一大批业内知名企业,是苏州丝绸现存丝绸产业链的核心区域。
目前,震泽镇共有蚕丝生产企业多家,形成了从养蚕到抽丝、制棉片、翻制及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生产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行业年销售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年产蚕丝被万条,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0%,销售突破14亿元。震泽依旧保留着苏南地区最大约亩的桑林基地。
破局:品牌战略助发展
年3月,“震泽蚕丝被”普通集体商标注册成功,为蚕丝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宣传,在国内行业已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面对新时期市场导向变化和产业发展提升的需求,“震泽蚕丝被”普通集体商标也面临提档升级的困境。为进一步促进蚕丝行业的发展,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作为申报主体单位,经过前期研判,并报请吴江区人民*府,经审核同意后,开启了“震泽蚕丝”“震泽蚕丝被”两项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
“震泽蚕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将有助于提升震泽丝绸产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防止产品仿冒侵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提升:丝绸振兴夯基础
“震泽蚕丝”商标,国字号名片开启了震泽丝绸振兴之路的里程碑。
年,震泽镇实施丝绸振兴工程明确提出,要“做好非遗传承、版权保护、标准制定等工作,赋予震泽丝绸新的时代内涵。”“震泽蚕丝”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将与“震泽丝绸小镇”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强化传统技艺,推广地理标志品牌运用,加强品牌国际化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
今后,震泽镇将在首批6家企业获准使用商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品牌提升工作试点。*府部门将强化资金引导和项目扶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有较高知名度的蚕丝企业加入进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震泽蚕丝同业公会发布《“震泽蚕丝”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对使用企业严格把关,从产品质量、品牌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完善退出机制,维护“震泽蚕丝”金字招牌。
转型:制胜未来抢先机
“震泽蚕丝”商标是震泽镇丝绸行业未来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但却不是“万能钥匙”。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让震泽众多蚕丝企业面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外订单纷纷取消、门店销售持续下滑、传统电商不见起色……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许多企业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转型。
朱文超是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也是辑里丝绸总经理。疫情期间,他开通了抖音直播平台,亲自上阵推销产品。朱文超认为,“直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门店里冰冷的产品变‘活’了,能够充分展示商品性能的同时,还能与网友实时互动,满足个性化订制需求。”除抖音平台外,朱文超还将辑里产品带到了腾讯、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