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蚕宝宝出生的那天起,天天照顾蚕宝宝就成了我们小一班小朋友的重要任务了,他们每天会给蚕宝宝们换桑叶,静静的看着蚕宝宝一次又一次经历蜕皮,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它终于长大了。我们的“小家长”们,也变得更加称职一边照顾着蚕宝宝,一边还和我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记
录
瞬
间
最近小朋友们发现蚕宝宝开始吐丝了,那吐丝前蚕宝宝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的蚕宝宝
老师的蚕宝宝也要吐丝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蚕宝宝的变化了吗?
结茧前的工作
蚕宝宝会变得安静,不再吃桑叶,身体开始变得发亮,大便比平时的大很多时,头不停地摆动,头部的肌肉随着摆动来回伸缩,大家要开始注意咯,蚕宝宝开始寻找适当的位置开始结茧了。准
备
工
作
蚕宝宝出现结茧的征兆,小朋友们都很兴奋,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何帮助蚕宝宝更好地结茧,也上网查了相关的资料。瞧!他们有的给蚕宝宝做了分隔的房子,有的用树枝拼搭了架子,还有的给蚕宝宝换了更大的盒子,帮助蚕宝宝做茧,给蚕宝宝一个适合的环境结茧。
蚕宝宝结茧了
我们的蚕宝宝也开始结茧了,快来看看吧。
经过两周的时间,蚕宝宝大多都结茧了。但是还会有几只蚕宝宝速度比较慢,那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如果还有蚕没有结茧的话,那么就将它们单独放置到另一个箱子里面去。还有记得一定要将那些已经结茧的蚕放到阴凉处,尽量不要打扰他们,也不要将蚕茧取下来,最好还是让他们留在原地。
结茧后的蚕宝宝
想知道蚕宝宝在蚕茧里做什么吗?想知道蚕宝宝在茧里会有什么变化吗?等待了大概10—20天的时间,蚕宝宝就变成了“蚕姑娘”,破茧而出,变成了蚕蛾。蚕蛾跟之前的蚕宝宝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意外惊喜来了
蚕蛾破茧而出了,这真是大惊喜,家长们迫不及待的在群里一起分享,小朋友们也很开心,赶紧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蚕蛾产出了新的蚕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家长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
如何区分蚕蛾是爸爸还是妈妈
保
存
蚕存nnuu
卵
小朋友们要保存好蚕卵,等到明年春天,让我们继续与蚕相约。
小蚕宝,大收获
小小的蚕宝宝引发了孩子们的“大”兴趣。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儿童形成直接经验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形成的过程。孩子们从自己动手孵化,见证了蚕宝宝出生,每天细心地观察记录,慢慢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饲养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资料等,不知不觉他们积累了很多有用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对蚕的关心和照顾的过程更是大大激发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这是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需要的良好品质。这两个月里孩子们获得了爱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获得了探究体验的机会,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观察、合作、语言、动手、创造、想象等多种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懂得了每一个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经过《那只爬上枝头的蚕》主题学习后,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获得了对蚕的了解,我们利用家长、社会资源更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蚕的一生,让孩子触及生命,见证奇迹。
这次的线上养殖活动,拓展了老师平时的课堂组织形式,对我们的教育活动也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我们跟孩子共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与幼儿一起伴随着蚕宝宝生长,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在蚕宝宝饲养活动中,老师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更是把孩子作为教学过程的合作者,更尊重了孩子的观点和能力,同时我们也有了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孩子们一样,把自己看作研究者,对主题活动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无论遇到各种问题,都能与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商量,相信我们共同寻求的都是最好的答案。
家长的介入,让我们的课程更加丰满,这也是我们互生共长,共建的课程,家长们在此次活动中,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虽然我们只能乖乖待在家里,却拥有了与家人更多相互陪伴的时间。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亲子情感,也让家长们知道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蚕的抉择》
一次又一次
昏死后
重生
一次又一次
重生后
成熟
一圈又一圈
把生命吐成晶莹的丝
将自己缠绕
一圈又一圈
直到
不是被自缚在茧中蒸煮
与死亡相融
就是
破茧化蝶
飞扑那明艳的花丛
和
向往太久的朗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