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脓病的发生,存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蚕期发病程度不同,特别是个别地区或村落,有一定的历史性,且逐年加剧,不论饲养何品种的蚕,都难以遏制脓病的发生,甚至导致蚕茧绝产,蚕农俗称“脓病窝子”。此类地区或村落,蚕农束手无策,丧失信心,桑蚕产业危在旦夕,我们有必要帮助蚕农找出症结,理清思路,采取措施,控制蚕病发生,确保蚕农蚕茧收益稳步提高。
首先要搞清家蚕脓病发生的条件:
一、脓病发生必须有病毒的存在。病毒主要来源于病死蚕即排泄物,野外昆虫,蚕种内不存在病毒。病毒存在于病死蚕体及被污染的蚕室蚕具和周围环境,蚕沙和簇室簇具也大量存在。发病的野外昆虫及其排泄物污染桑叶,随着桑叶的采运贮,进入蚕室被蚕食下,造成感染。脓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两条途径。绝对不存在胚种传染问题。
二、家蚕体质影响蚕体抗性。桑蚕自身对蚕病病原有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免疫力的强弱趣决于桑蚕自身的强健度,影响蚕体强健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桑园叶质直接影响蚕体健康,桑叶的选采,运输,储存间接影响桑叶质量,给桑量,给桑方法,饲育模式等影响蚕儿食下量,其中给桑不足,造成饿蚕现象,极易诱发脓病。
2、不良气象环境影响蚕体生理,造成蚕体虚弱,使蚕儿抗性下降。例如持续的高温多湿,低温多湿等典型的不良气候,高温闷热,蚕室通风不畅等不良小环境,也是诱发脓病的重要因素。
3、家蚕饲育管理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创伤;匀蚕扩座不及时,蚕头密度过大;眠起处理造成的蚕儿堆积,挤压,蒸热等因素,也影响蚕体生理,从而诱发脓病。
三、不同蚕品种对脓病的抗性不同。针对脓病而选育的华康2号、华康3号,其抗脓性是不用质疑的,但它的抗性有局限性,是相对而言,在相对可控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其抗脓性显而易见,抛开病原存在的因素,饲养管理因素,气象环境因素,单靠品种抗性解决脓病问题是伪科学的。
那么“脓病窝子”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克脓制胜”的主要经验:一是提高养蚕技术水平;二是消毒防病措施得力,三是家蚕饲养技术标准规范,贯彻落实到位。
蚕脓病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脓病窝子”地区蚕农的桑蚕饲养管理,消毒防病状况主要表现就是“粗放”针对脓病高发区的发病规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加以落实实施,控制脓病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
现将脓病高发区,控制脓病发生的措施谈一点意见。
1、选择高效、广谱性的消毒药品,并对有效成分加以测定。比如漂白粉、消特灵有效氯的测定。特别强调的是,生石灰是消灭脓病病原不可缺少的廉价有效药品,是蚕体蚕座消毒干燥的首选。以往蚕农戏称桑蚕技术员“石灰干部”就是对石灰的肯定。
2、蚕室蚕具的消毒方案制定要周密高效,严格按程序进行实施。一般按一扫、二刮、三刷、四晒、五消、六熏的步骤进行。
3、建立蚕具消毒池,实施浸泡消毒,提高消毒效果。有条件蚕户可建砖混结构消毒池,其次可以临时搭建简易消毒池。
4、重视簇具的消毒。养蚕前洗刷消毒的同时,对簇具进行清理消毒,并远离蚕室密闭封存,待蚕熟上簇时再启封使用。
5、蚕室地面硬化,便于实施消毒,或铲除表土换灰土并压实,再铺垫塑料薄膜隔离。
6、分阶段实施大环境消毒。首先对蚕室周围及大街小巷和蚕沙处理场等重点场所进行彻底清理扫除,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如雨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确保环境消毒效果。大环境消毒的次数,可在养蚕前、小蚕共育分蚕前各进行一次,蚕室周围小环境消毒要保持经常性。
7、养蚕过程中,要坚持“三洗手两换鞋”的防病卫生制度,蚕室、贮桑室出入口设踏步池消毒垫。
8、重视蚕期蚕体蚕座的消毒。小蚕期结合眠起处理进行,大蚕期给桑前进行。
9、建设专用贮桑室,实现蚕室与贮桑室的分离,杜绝贮桑室与蚕室混用现象。
10、确立蚕沙处理场,蚕沙处理实施袋装运输,并远离蚕室(棚)。
11、给桑次数和给桑量要合理。小蚕期日给桑次数以四次为宜,大蚕期3-4次为宜,每次给桑量要充足,杜绝“饿蚕”现象,避免水叶或露水叶喂蚕。
12、各龄期蚕座面积要达标,匀蚕扩座要及时超前,五龄期张种最大蚕座面积达55-60平方为宜。
13、各龄期要注重分批提青,促齐培壮,淘汰病弱小蚕。发现有脓蚕发生时,采取“隔离、淘汰、撒石灰”的措施,预防脓病病原的传播扩散。
14、蚕室小环境的调节,是抵抗不良气象环境的关键。特别是夏秋期,调节的重点是:控高温、防闷热,降温排湿,强化通风换气。
蚕室温度超过30℃则超出了蚕儿生长发育的生理适温,持续的高温冲击,给蚕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就是蚕体虚弱,一旦被病毒感染,极易造成脓病的暴发。
蚕室高温的控制,主要通过空调调节;利用昼夜温差调节;植树遮阴;室(棚)顶盖草或草苫;搭建凉棚;室外喷水;放置冰块等方法进行。
多湿的环境,主要通过放置干燥材料,勤撒石灰或干燥的草木灰;勤除沙禁水桑;爆晒蚕具保持干燥等方法进行。
蚕室闷热,通风不良,造成空气缺氧,影响蚕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蚕体抗性减弱。主要通过解决蚕室的结构着手,蚕室(棚)必须开设足够的前后窗,设进风口,安排风扇,确保空气对流畅通。蚕室(棚)的高度要适当,蚕室(棚)实用面积要与放养蚁量相匹配。
15、加强桑园及周边植物、树木病虫害的防治,防止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传染。
16、养蚕分批布局要合理,减少批次间的套养,发展小蚕共育模式。
17、以认真贯彻落实防病卫生制度为前提,选择饲养抗脓型新品种,并掌握新品种的特性及对叶质和环境的要求,努力创造适应于抗脓品种的饲养条件,充分发挥其抗脓优势。
关于解决蚕区“脓病窝子”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战略上要藐视问题,在战术上要重视问题,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蚕农间相互协作,联防联治,众志成城,相信科学,依靠科技,扎实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尽快解决脓病“顽疾”,确保蚕农收益再创历史新高。
养蚕无病创高产,消毒防病是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