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学考研真题的六种研究方法
TUhjnbcbe - 2020/9/24 14:09:00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tslf/171218/5941815.html

我本来是在写经验贴的,写到古代文学部分就已经七千多个字了(我废话比较多),但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展开说,一个经验贴的容量不够。所以呢,我打算在发经验贴之前,把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提前讲明白,比如「使用真题」这个几乎上岸学长学姐都会提到的问题,避免大家看到「研究真题」「利用真题找重点」这种字眼,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经验贴也是没有效果的。

我将研究真题的方法归纳成了六条,都是我自己备考中慢慢琢磨、实践出来的,相信会对大家有一些帮助。请继续看下去吧~

本文真题举例以人大古代文学为准,研究方法各学校、各专业皆可借鉴。

重复率

研究真题最直观的部分就是研究「重复率」,重复率高的题目或者知识点,肯定就是复习中的重点,这个无需多说。虽然很多题目并不是非常直接的原题重现,比如年考到「结合作品论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今年文学基础卷又考到「试论南北朝乐府诗艺术特征及文学史影响」,但考察南北朝乐府这个知识点确是非常明确的,这样类原题是我们应该保证拿分(且拿高分)的题目。

研究重复率的方法不外乎做统计,学到某个知识点,就可以把历年考察过的题目标注在书上或笔记上相应的位置,这样重要程度就一目了然,而且也可以看到之前真题考察过的角度。比如学到李商隐,我就在笔记上标注了:()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李商隐“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评价的是哪位历史人物?()论李商隐对前时代、前人诗歌的取径与成就。分析一下,历年真题已经考了三次李商隐,可见这个点非常重要,不排除之后的考试原题重现或是找新的角度来考察李商隐,比如说艺术特色、影响,或者将年这道题目细分,考察之前某位诗人与李商隐的源流关系,都是有可能的,这种重点题目需要往「深度」去准备。

换个角度来看,文学基础的题目和专业课的题目是可以互通的,所以大家在复习文学基础这门时,不论是备考哪个专业,都要将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真题找过来,做一下统计和分析,很多专业课卷子中比较基础的、重点的内容,是极有可能放在中考察的。

小题大做与大题小用

这个方法很有意思,我所说的「小题」指的是名词解释、填空这种分值较低的题目,而「大题」则是简答、论述这些分值较高的题目。小题和大题之间,往往有着某种呼应和联系。

举个例子呀,年考察过名词解释李玉的《一捧雪》,年就相应的要求论述李玉戏曲内容及艺术特点;年有名词解释《宝剑记》、年有名词解释《浣纱记》,年则有论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内容特征与影响。真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回应,大家可以自己去翻看一下。

很多真题中出现过的名词解释,背后都隐藏着相当大的考察简答、论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时刻有「小题大做」的思维,尤其是遇到能够扩展篇幅的「小题」。人大的名解非常喜欢出人名类的,而人名类的名解是最容易扩展答案的,那么很自然的,这些“人名”所带来的一系列知识点,就都需要重视一下了。

与「小题大做」相对应的就是「大题小用」,也就是指曾考察过论述的点,也容易用来考察名词解释,这种情况大家一般比较好回答,起码考试的时候不愁没话说。

流脉梳理、文体分类与朝代重点

先谈流脉梳理,文学史的学习很强调一个「史」的思维,也就是众多文学史现象、诗人、作品的影响、流变、继承的这种关系。

比如,今年考过的杜牧的诗歌创作,教材上提到了杜牧的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只着眼杜牧咏史本身,而应该想到,“咏史”之名,起自班固,但“质木无文”,接着有左思的《咏史诗》八首,“造语奇伟,创格新特”,之后再是陶渊明借咏史以咏怀的《咏荆轲》等,盛唐代有李白、杜甫的咏史诗,中唐有刘禹锡的咏史诗,和杜牧同时代的李商隐也有咏史诗。这一条线捋下来,一道真题的容量就变得非常大了,当然,在回答题目的时候,这条线简单梳理一下就可以,不要影响主体内容。相关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能梳理出怎样的一条线呢?大家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思考一下,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条线上的每个人物,都是重点。

文体分类。研究真题另一个思路,就是按照文体的不同,进行考察。年就考过骈文的文体特征及其在唐之前的发展,有了这道题目,复习时肯定是要把骈文发展的整个过程给整理一下;同理,年真题考过由唐入宋小说创作发生的变化,那么从小说因素的萌芽,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一直到宋元话本、明清章回体小说这条文体线索,就是要掌握的重点。其余的赋、戏曲、散文、诗歌等文体,也要循着这个思路,结合真题进行分类研究。

朝代重点。不同的朝代,考察频率和考察方式都有所不同。最直接的方法还是研究一下每个朝代的出题频率,比如,魏晋南北朝、唐、明、清,这几个朝代人大出题频率是比较高的,而且论述题也比较多,相对而言,先秦、两汉、元的考察频率没有那么高;另一个角度来看,直接用论述题考察元代的某个诗人、作品比较少,名解较多,综合类题目间接用元代内容作答的比较多,像论述唐传奇为元明清戏曲取材的情况这种题目,如果不熟悉元代的很多戏曲作品,不容易回答。

真题互参与发散思维

上述三种方法如果综合使用的话,基本能勾勒出人大古代文学的重点内容了。但面对重点的知识,仅仅满足于教材、历年真题的现有内容也是不够的,因为同一个知识点,考察的角度是非常多的,这就需要其他院校的真题互参以及自己的发散思维。

研究发现,人大对明清的小说考察频率很高,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这几部,而研究这些小说的角度非常多,为了准备的更充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相关真题,来做角度的补充。比如我就整理了北大、武大、首都师范、北语、南大、川大、复旦、山大等多个院校关于小说的题目,且常规的题型不录,只选择那些角度比较新颖的题目,作为复习时的补充。

*转发这篇推文到朋友圈,不设限,30分钟以上截图给后台,免费发给大家。

用自己的发散思维感受真题,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比如我在看论文、专著时,遇到新颖的观点,常常会设想,如果要用到这个观点来回答问题,老师会出什么题目呢?或者是,这个观点能够补充哪道真题(使回答更加出彩)呢?这样不断训练,既能揣摩出题老师的心思,又使每一次读到新观点的过程更有成就感。当然,更踏实的发散思维,就是根据现有真题“举一反三”的过程,比如历年真题中考察过《西游记》的版本及作者问题,那么复习时,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的版本和作者(争议)就必须引起重视了;真题中出现过《洛阳伽蓝记》,北朝的另一部文学作品《水经注》就成了潜在的考察点。

反向推导

俗话说,“每一个出现在真题上的题目都不是无辜的。——毛毛”

老师出在真题上的题目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老师的研究方向,或是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或是老师认为的重要内容(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或是其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经验贴中不断强调要阅读老师论文的原因。但实话实话,很多老师的论文,以咱们现在这个水平,看不懂特别正常;可起码有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就是老师论文研究的方向(时期),大概挑一些好懂的论文读一读,就可以了,然后用反向推导到真题当中。比如,人大很多老师研究戏曲、小说,自然而然真题中相关题就多了起来,对于老师这种感兴趣的方向,要下功夫全面准备。

从一些人大文学院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考研真题的六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