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一个源自古代、在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称谓,百度百科上这样定义它:
指那些出身名门、有才有貌、又经常出入时尚社交场的美女。
但是在网络事件的发酵下,这个原本用于称赞女性的词汇开始多了几分戏谑的色彩。
上海名媛拼单群一度让人大开眼界,原来万物皆可AA,就连名媛的身份也一样。
4个人拼一条二手的Gucci丝袜轮流穿,6个人每人凑85拼一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挨个拍照,40人拼团去宝格丽酒店打卡……
象征奢侈豪华的物品便往身上套,能够标榜身份地位的事物就不计代价往上凑。
热衷打肿脸充胖子,依赖这些虚假的“光环”在网络世界打造自己非富即贵的人设。
一方面,通过这些人设在互联网上得到网友羡艳的反馈,获得虚荣心的巨大满足。
另一方面,通过精心包装的名媛形象为自己的“拜金”、“捞金”之路大开方便之门。
这种人工雕琢、粗劣不堪的“名媛”就像人工糖精,孕育着精神蛀牙,蚕食着年轻人的三观。
“名媛培训班”遍地开花,类似的培训公司,中国有家,百度有30多万的相关词条。
这些培训公司往往学费高昂,两三天课程价格从到0元不等,一整套课程下来好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
广州有一家公司就发展了一条“名媛产业链”,一年居然能达到亿的营收!
面对高昂的培训费用,留给“准名媛”的路往往只有两条。
第一种就是拉人头,拉到10个人来上课(rukeng),自己就可以从她们的学费中抽取20%的提成。
第二种是选择培训贷款,先通过培训成为名媛,再利用名媛的人设和美色从富二代、公子哥那里成功变现。
无论是哪一条路,不过是把自己成为被割韭菜的代价转嫁到他人身上罢了。
而在这些培训课堂上,“准名媛”们都学些什么呢?
课堂上,导师培训她们如何按照“名媛”的风格改变自己的穿衣打扮。
还要学会举止得当,毕竟要想变成名媛,举手投足就得拿捏到位,体态必须优美。
如果自信不足,导师还会让学员不断自我暗示,高喊:“我是女王!”
然而,被这些“准名媛”视作大神的导师,其标榜的证书奖项等经过调查大多都涉嫌造假。
即便如此,这股不正之风却依旧刮的猛烈,甚至向孩子袭来。
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鸡娃却有增无减,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训课内卷也是卷出了新高度。
让孩子接受昂贵的西式礼仪课程,一次四个小时的课程就要花费元。
在这些培训课程当中,小女孩们需要穿着讲究、妆容精致。
公主裙加小皇冠,是“名媛”的标配。
8、9岁的孩子年纪尚小,还不会喝酒,也不能喝酒。
却已经学会熟练的举起高脚杯,轻轻晃动酒杯,歪着头和其他“小名媛”碰杯、谈笑。
举起刀叉将眼前碗碟里的牛排切块,小心翼翼的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再缓缓送进嘴里慢慢咀嚼。
仿佛每一刀下去的不是牛排切割,而是阶级的切分。
最后,再用老师教授的标准姿势拿起餐巾擦嘴。
手握餐巾的姿势必须要好看,擦嘴的动作必须足够轻缓。
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将名媛的淑女本色彰显的淋漓尽致。
这些本该稚气未脱的孩子,却在这样的名媛培训下熏陶出了一股子成熟的味道。
刻意为之的笑容,整齐划一的动作,让一切都变得略显浮夸。
餐桌不像餐桌,倒更像一条生产流水线。
每个孩子不过是被批量制作的道具,用于满足家长标榜身份、阶级、地位的虚荣心。
也不是所有父母都“崇洋媚外”,将孩子送去学习英式贵族礼仪。
还有一些父母试着让孩子接受中国礼仪的培训,试图通过古代的礼仪将孩子培育成“名门闺秀”的类型。
然而,一群小女孩拿着茶杯饮茶,动作却没有一个步骤是对的。
就连着装也令人迷惑,统一穿着黑色露脐背心和超紧身短裤,不知道还以为是选美现场。
如果是家庭富裕丝毫不在意高昂的学费是否合理,纯粹当做送孩子去玩玩,或许也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些参加名媛培训的学生更多的其实来自于收入普通的家庭。
有很多家长的月收入甚至不超过四千元,却还是拿出了大部分工资给孩子报培训班。
他们的诉求既直白又简单:
孩子能在培训班中结识到更多的人脉,也许就可以通过“贵族教育”走上翻身的捷径。
但他们显然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培训班上,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不过是一场商业资本的生意罢了,不要以为自己上了一节“天王嫂培训班”的课,就能成为下一个天王嫂。
所谓的结识人脉,结识的其实并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背后等量的价值和实力。
上流社会的精英人士在社交关系中向下兼容并不常见,一味依仗别人的施舍和赏赐,咸鱼翻身或许还是咸鱼。
另一方面,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名媛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气质,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是长期的家庭氛围浸淫下沉淀而来的。
送孩子去上名媛培训课,只教会了“形”却淡化了“神”,实为舍本逐末。
只追求了形式却不探求本质,最后的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实说到名媛,叔第一个想到的是林徽因女士。
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务,高官厚禄保障了她生活的富足。
年,年仅16岁的她便随着父亲游历欧洲,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熏陶的她开拓了眼界,不仅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还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回国后,林徽因便住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这座租来的宅院距东皇城根很近,仅百米之遥。
林徽因定期在这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里举行文艺沙龙,也成就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太太客厅”。
两进的四合院令这里与世隔绝,方砖铺地的院子错落着海棠、马缨花、丁香等花卉,阳光裹挟着清香流淌进客厅。
客厅中的女主人才貌双全,才生出一番景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真正名流阶层,没有一个是削足适履混进去的。
普通人要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试图成为精英人士的一员,实现阶层跨越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
但应当清楚,名媛培训课程里那些贵族礼仪本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绣花枕头一包糠。
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定义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盲目将孩子包装成名媛的家长,不妨多咀嚼个中意味,或者将之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