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了解栽桑历史,抓住栽桑要点
TUhjnbcbe - 2025/2/24 18:45:00
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47.html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蚕桑生产的起源地,勤劳智慧的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创造了栽桑养蚕和维丝织绸的技术,对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近代考古发掘出土的蚕茧丝织残片以及纺织工具等证明,我国远古先民发明蚕桑丝织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蚕、桑、丝等象形字,“桑”字且被用作地名;以及青铜器物上还铸有蚕形图象,并发现有平纹素丝和菱形图案的丝织物遗迹,这都说明当时蚕桑生产已经相当发达。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蚕桑的诗句;近代陆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上有乔木桑、高干桑以及地桑等多种采桑纹饰,可见周代已有了较大规模的桑树栽培,桑树整修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尚书·禹贡》中有兖州、扬州等六州的栽桑和丝织记载;《孟子》中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话;《史记》则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树桑麻”和“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等,都反映了战国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桑树栽培已较普遍。近年从湖北省江陵县发掘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丝织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工艺水平已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

秦朝以后,中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蚕桑生产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从汉朝直至清朝,由于蚕业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历代都设有各种专职官吏主管蚕桑生产,并颁发有关栽桑的法令。东汉初年,吴丝和蜀锦已很有名。《汉书·地理志》记载,珠崖郡“男子耕种禾稻,女子桑蚕织绩”,可见当时广东一带也已有了蚕桑生产。东晋以后,江南地区太湖流域的蚕桑生产发展更快,据梁代沈约说:“全吴丝绵布帛之饶,可以覆衣天下”。宋室南渡后,蚕桑生产逐渐集中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间,以浙江湖州为中心的蚕桑生产更见发达,当地的“辑里丝”闻名中外;同时,浙江省的桐乡、崇德、嘉兴,以及江苏省的无锡、宜兴等县,栽桑面积已相当广大。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蚕桑生产技术向国外传播,首先是丝绢的输出,然后才是蚕种、桑种和技术的外传。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即以盛产丝织物而闻名于世,希腊人已称中国为“丝国”。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后来中外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汉朝以后,蚕桑相继传入中亚和欧洲。《史记》和《汉书》中有周初箕子在朝鲜传播田、蚕、织作的记载。在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日本,六世纪中叶传入欧洲。

我国桑树品种资源丰富,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早就重视桑品种的选育。在《诗经·廊风》中有“女桑”的名称。《尔雅》中有女桑、模桑、聚桑和山桑等记载。后魏贾思想著《齐民要术》说:“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和“凡蚕从小与鲁桑,乃至大入簇,得饲荆、鲁二桑”。

宋代《陈要农书》载有“海桑低亚,宣作地桑”。元代《王农书》载“桑种甚多,世所名者,荆与鲁也:凡枝干条叶丰腴者,鲁之类也”。说明当时已把桑树分为荆桑和鲁桑两大类型。以后随着桑树栽培的发展,品种数量愈来愈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细而薄,子桑先盘后叶,山桑叶尖而长。”等形态方面的描述。清初张炎贞在《乌青文献》中所载桑品种已有密眼桑、白皮桑、荷叶秦、鸡脚桑、扯皮桑、尖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桑、鸡窝桑、木竹青、鸟桑、紫藤桑、望海桑等十六种之多。清同治年阀汪日横撰《湖蚕述》,增述了“麻桑、富阳桑”等品种。清光绪年间卫杰在《蚕桑萃编》中,对于湖桑、川桑、鲁桑、荆桑等主要桑树类型的特征和特性作了详细的记述。

在桑树栽培技术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也有很多重要的创造。从汉代的《犯胜之书》中可以看出当时是采用实生苗栽培,并且与黍混播。《齐民要术》中已有桑嫁接和采用种子及压条繁殖的记载。宋代《陈募农书》中对桑树嫁接技术有了明确的介绍。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横农书》对桑树的嫁接技术作了详尽的叙述,列举了多种嫁接方法。清代的《蚕桑萃编》

针对嫁接技术上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乘天时,精器具,截黏盘,选接头,辨骨肉,判上下,谨嵌贴,慎包裹,通生气,酌去留,戒动摇”等系统的经验。

关于桑树修剪技术,早在《诗经》里就有简单的描述。《齐民要术》记载了“剑桑”(即剪伐)的技术。《农桑辑要》中记载当时有“锄头自有三寸泽,斧头自有一倍桑”的农谚,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对桑田耕作和桑树剪伐的增产作用早已有所认识。到明代,桑树剪伐技术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明末的《补农书》以及清代有关蚕桑的著作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山东省的留枝留芽法,山西省的出抒法,以及渐江省的步步高法,四川省的重剪法都是过去劳动人民的创造。据《补农书》的记载,当时潮州一带桑园产叶量已达每亩1,公斤左右,高的可达1,公斤。可见在明末清初桑树栽培管理已达到较高水平。

我国古代的裁桑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是祖国宝贵的农业遗产,应该加以整理和研究,继承和发扬,使其为蚕桑生产现代化服务。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我国,摧毁了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促进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中国的桑树种植和养蚕业有所改善。战争结束后,生丝价格在国际市场飙升。为了寻找我国的生丝资源,国际垄断资本家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采取高价收购的方式。

据调查,浙江省吴兴县,年每担鲜茧价格曾高达65元,即相当于当时11石大米的价格。由于栽桑养蚕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农副业生产,这就刺激了部分地区蚕桑生产的畸形发展。当时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的无锡等地曾把大片稻田改种桑树。~年新江省海宁县桑园面积曾占耕地总面积的51.40%,德清县占37%,吴兴县占36%。为了培养蚕桑科技人才,改良蚕桑技术,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蚕桑学校—一蚕学馆。年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成立了蚕业改良场,推广改良蚕种,增养夏秋蚕。

年我国蚕茧产量曾高达22.05万吨。正当各地蚕桑生产蓬勃发展之际,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生丝销路停滞,我国对外贸易不能自主,生丝价格操纵在国际垄断资本家手里,丝价惨跌。农民养蚕大为亏本,桑园面积急剧下降,以无锡县为例,年全县有桑园25万亩,年减至8.4万亩,短短的两年中,该县桑园面积竟减少了66%。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主要蚕区大部沦陷敌手,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不少桑园被毁。由于战争的破坏,生丝外销又完全断绝;粮荒严重,蚕农被迫挖桑种粮。江苏、浙江残存的桑园仅为抗战前的十之二、三。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勾结我国官僚资本,垄断生丝市场,残酷剥削蚕农,使蚕桑生产更族于衰败不堪的境地,年全国产茧量下降到3万吨,仅为年的14%。好啦关于栽植桑树的简史,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栽桑历史,抓住栽桑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