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调价未来将连续上涨
《财经》
这次是调价 双规制 ,两种价格调整只公布平均数,增量气涨幅是较大但是权重很小,涨幅低的存量气存量大,所以平均涨幅看起来是比较低的。但存量气价格调整不是一次到位,今后将分布调整到位。
一轮蹊跷的淡季 气荒 后,天然气价格上涨由传闻变成了现实。
6月28日,周五下班时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的通知》(下称《通知》),自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国内天然气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平均涨幅0.26元。 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综合提价幅度较小,总体影响不大。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答问时透露。
《财经》获知,此次调价看似平均价格涨幅不大,但调价机制 另有玄机 。
这次是调价 双规制 ,发改委公布的是两种类别天然气的平均涨幅,而不是两种计算方式各自的涨幅。 一位资深能源专家告诉《财经》,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是分成存量气和增量气,两种价格调整只公布平均数, 我们知道增量气涨幅是较大但是权重很小,涨幅低的存量气存量大,所以平均涨幅看起来是比较低的。但存量气价格调整不是一次到位,今后将分布调整到位。
双轨制 玄机
天然气与成品油一样,价格调整一向备受公众关注。既往中国天然气价格(国产陆上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基本在遵循 成本加成 法。即国家考虑天然气生产成本、输送费用后,再加上适当的企业利润,确定出天然气出厂价,作为统一实行的*府指导价。
从2009年初起,国家发改委即开始在着手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工作。至2011年,天然气价格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国产海上天然气和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实现放开由市场决定;国产陆上天然气和进口管道天然气则开始启动了 市场净回值 法的试点。自7月10日起的此次价格调整,实质上是将 市场净回值 法从 两广 推向了全国。
在广东和广西的试点中, 市场净回值 定价方法的主要思路为:选取上海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可替代能源品种选择燃料油(5080,0.00,0.00%)和液化石油气(LPG),分别将其权重设置为60%和40%。将可替代能源单位热值价格加权平均后,天然气价格在此基础上乘以0.9的系数得出计价基准点价格。在此基础上,倒扣管道运输费后回推,确定天然气各环节价格。2011年,发改委用 市场净回值 法为广东核算出2.74元/立方米的门站价格。
( 市场净回值 法)意味着大幅度的涨价,甚至是大大幅度的涨价。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微博]告诉《财经》。
有专家指出,由于国家发改委未明确是否以上海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无法精确计算增量气此次的调价幅度。但可以假设今年的计价基础与2011年的试点价格基础持平。2011年广东试点核算出2.74元的门站价格,扣除管输费因素和此次调价的系数比试点时少5%的因素,折算出的结果还是大大高于此次调价之前的1.69元的全国均价。 这还只是估算。发改委很多信息没有披露,如果能够多告诉公众一些信息,可以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上述专家称。
由于 市场净回值 法计算的天然气涨幅较大。为了平稳过渡,国家发改委设置了 存量气 和 增量气 概念。存量气是2012年实际使用的天然气数量,这部分继续实施成本加成法定价;增量气是新增加的天然气数量,这部分使用 市场净回值 法定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此次价格调整,涉及的存量气数量为1120亿立方米,增量气数量预计为110亿立方米。存量气与增量气的比重分别为91%和9%。这意味着增量气权重很低,即便涨幅惊人,在平均涨幅中仍然显不出来。
发改委在调价《通知》中明确: 存量气价格分步调整,力争 十二五 末调整到位 。这意味着占总量90%以上的存量天然气价格,未来两年将分布持续上涨,直至 调整到位 ,达到 市场净回值 法的水平。
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对石油石化企业和各燃气分销企业有利,但是对于中国的经济竞争力是不利的。 新能源产业投资人、原新奥公司副总经理林世平告诉《财经》, 对于燃气应用企业,会直接推高成本;对于我们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也非常不利。
而国家发改委的负责人则认为天然气价格上涨, 有利于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林伯强认为,一年半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只是 花架子 ,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在市场化定价的地方进行市场化定价的试点,得不到典型的结论。比如你并不知道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接受度是怎样的,但是这个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你认为广东可以,就推行全国,其他原来用气很便宜的用户的可能无法接受。
体制瓶颈
国家推进天然气价改的终极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府只对中下游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输价格进行监管。但在实践中,遇到体制改革与价格改革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冲突。
目前的方案不是真改革,我们很清楚,还是成本定价。我们讨论了好多遍,怎么改都没有万全之策。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然而不调价今年年底将出现全国性 气荒 。 今年以来各地的天然气需求量有明显的上升,他们判断肯定要涨价, 老气 (存量气)涨得慢,因此一些城市煤改气就全力推进,企业的项目也在冲刺。再不调价hold不住了。
另一方面,中石油集团等垄断巨头,也在极力释放气荒信号。中石油从西边中亚国家进气约3元,但售价约2元一方,国内开采的天然气是几毛一方。 有时候跟中石油座谈,他们认为越进口越亏,如果不调价那就要少进口。其实国产的天然气利润空间很大,都用来暗补了,补了多少,是笔糊涂账。 一位接近调价方案的专家告诉。
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数据称,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自2010年刚刚超过11%,2011年已经达到20%,这意味着 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天然气是国产的 。
而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约425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27%, 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
按照发改委的统计,国产陆上天然气约占7成,进口管道天然气约占总量的3成。而主要由中石油开采的国产陆上天然气的出厂价格极低,用发改委负责人的话说 比中亚进口天然气到岸完税价格每立方米还要低1.5元 。
以往表面上进口天然气是亏损,但其采购占7成的国内陆上天然气价很低,这个机制是在明亏暗补。但暗补的时候企业不吭气,亏的时候哭穷减少供应。监管者也没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体制的问题。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一位专家透露。
由于中国经济形势复杂,此次天然气涨价酝酿很久未能启动。从今年二季度起,中石油集团开始在华北地区限购天然气;到年中限气范围已经从华北地区逐步扩大至西北、华南、西南等地,大有向全国蔓延之势。6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 3月中旬采暖结束后天然气用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主力气田检修和储气库注气进度推迟,部分地区供需偏紧。
初步判断是*策性 气荒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告诉《财经》, 气荒 有下游用户需求上升因素,也有垄断企业 逼宫 调价的因素, 我们也想了很多应对的办法 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是办法之一。
国家发改委的调价《通知》中对天然气价格调整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为最终实现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奠定基础。
林伯强认为,在现在的上下游一体化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市场化, 那就意味着会持续涨价 。 要价改应该先动体制。 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引入竞争,否则怎么去改都会不断推高价格,重蹈煤电联动覆辙。 林伯强说。
LNG供不应求频频涨价 中石油企业称已经超供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1日,各地LNG报价都在上涨。中海油宁波LNG执行价格达到了5300元/吨(约合3.76元/立方米),中石油四川广安LNG也达到5300元/吨,即便是中外合资的山西易高煤层气有限公司(简称山西易高)也将LNG出厂价格提高到了5000元/吨。
国家发改委的调价起始时间是7月10日,如果此后各地LNG厂家的成本价仍然上调的话,那么7月LNG成交价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息旺能源分析师王瑞琦说。
据了解,虽然各地LNG都在涨价,但是由于下游需求旺盛,很多用户还未必能获得足够的资源;而上游厂家的推波助澜更加剧了资源的紧张, 现在很多下游用户是左右为难 。
事实上,很多业内专家都指出,中国天然气在没有落实气源的情况下,盲目地制定一些发展规划; 当上游资源发生(供应量、价格等)变化时,市场就会变得十分混乱。 有跨国油企中国高管坦言。
涨价预期下的抢气
气价即将上调,这是业内早有预期的,然而上周五国家发改委的调价令还是让各方措手不及。
据了解,自4月中石油在华北、华南等地执行限气令以来,国内非民用天然气供应就一直紧张。LNG生产商和分销商都在积极囤积LNG资源,并推动LNG批发价格一路飙升。
在调价前,由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各地LNG的报价、成交价都在上涨,有贸易商向广东地区报价在6300元/吨左右,已经逼近往年冬季的价格。 王瑞琦说。
然而,调价令的突然发布,还是更进一步刺激了各方的涨价预期:在山西易高、中海油宁波LNG、中石油广安LNG等生产企业门外,LNG重装卡车排成了长龙、燃气电厂等下游用户的原燃料采购经理焦躁地徘徊在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外,等待 销售经理们的接见 。
我们是*府指令要求的煤改气单位,现在装置改造已经完成,却突然说气要涨价,而且涨了价还不一定有货,你说怎么办? 有贵州的下游LNG用户负责人无奈地说。
于是,他派出几路采购经理,分赴广安、宁夏、陕西和山西等地寻找资源, 先不管什么价格了,要先拿到货。
面对长长的抢气队伍,LNG工厂也很无奈。
上面说确实已经超供了,不能再足额供气了,没有天然气原料,我们也生产不出更多LNG。 有中石油地方企业负责人说。
5月23日,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透露,今年中石油计划供应天然气1070亿立方米,然而市场需求将达115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80亿立方米。为了保障社会需求,今年前四个月公司已超供19亿立方米。他认为,之所以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因为去冬今春的极寒天气,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为了治理雾霾,环渤海地区煤改气需求大增。
中石油供气不足,无疑让中海油得到机遇。 近段时间,中海油的人经常到我们厂,期望能重新签署与它们的供气协议,而且价格也很令人动心。 深圳燃气(8.14,-0.23,-2.75%)电厂负责人透露。
规划与气源矛盾
中国能源发展规划缺乏长远视角,历来为全球能源业诟病,此次天然气的调价令又再次成为它们的笑柄。
上述跨国油企中国高管坦言,自200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谋划启动以来,其中远期发展目标已多次调整,从最初的1500亿立方米/年飙升至近期的5000亿立方米/年。 然而在它们冗长的决策审批过程中,中央*府的诉求和国际天然气市场都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这些规划制定者就开始不断补漏洞,出台相互冲突的短期指令,这难免造成市场的波动 。
为了缓解京津唐地区环境污染压力,今年上半年该地区大批燃煤电厂被勒令限期实现煤改气,然而,这些煤改气电厂未来的原料来源等中长期问题并未得到充分考虑,中石油不得不抽取原先计划几个月后再供应市场的天然气拿出,先填市场供应窟窿。
此外,由于天然气定价机制迟迟得不到推行,导致中石油等供气企业在签署天然气进口采购合同时顾虑再三 因为一旦造成气价倒挂,巨额的亏损将不得不由企业自己承担。
2012年年报显示,当年中石油因进口天然气气价倒挂,导致天然气板块亏损额高达419亿元,进而导致公司业绩整体下滑。
虽然周吉平表示,公司在国内外都已获得了巨大的天然气资源突破,并将保证国内的市场供应,但远水不解近渴,缺乏长远规划的企业行为注定难以缓解社会供需矛盾。
据上述跨国油企高管介绍,在国外这种改造规划是分批分阶段进行的,从上游的资源采购和供应,至管道运输及电厂改造等同步实施。由于企业更贴近市场,因此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也就更容易捋顺市场供需的结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