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氏,四川古代先民的重要族群,构成古蜀人的主体之一,作为古蜀王国的开创者,虽屡屡见诸与文献,其自身,却如同四川盆地经年不散的云雾一样,朦胧之中,模糊不清。
蚕丛氏与蜀山氏有关联,学界广为认同,又因其在史籍中出现较晚,所以被认为从蜀山氏族演化而来或蜀山氏的一支。而蜀山,即岷江发源地岷山。之所以被称为蜀山,是与一种眼睛大大的小家伙有关。
蜀者,“桑中虫也”。这里的“桑中虫”,指野桑蚕。蜀山,有“蜀”之山也,即有野桑蚕分布的地方。蜀山氏,自然是居住在野蚕分布地方的人了。
西陵氏之女。《汉书·地理志》云:“蜀郡有蚕陵县”。后世认为,西陵、蚕陵,实为一地,以其地当西方也,如同西羌、西夏、西藏等诸多称呼一样。据说今天的茂县,便是“蚕陵”所在,如今当地仍有“蚕丛村”。
最早人们是用蜀吐出的丝来纺织,《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欧(呕)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呕)丝。”可见,从蜀山氏往西,还有大脚人组成的部落,而女子靠着树(桑树)跪着收集野桑蚕吐出的丝,与传说女性嫘祖发明蚕桑是相一致的。《说文》云:“蚕,任丝虫也。”又云:“丝,蚕所吐也。”这里的“蚕”,指家桑蚕,所谓蚕丛氏,意思是“将蚕集起来饲养的人。”其得名,与上古时期的燧人氏、有巢氏、有陶氏等族的得名方式等同。
抛弃“蜀”而驯养“蚕”,表面这支古蜀人生产力的提升,不过名称“蜀”却保留下来。
甲骨文中不同形状的“蜀”字蚕丛氏早期活动的区域,主要是今天成都平原西北的山区及四川与甘肃、陕西交界处的岷江和白龙江上游流域。如今在岷江流域的汶川县、都江堰市境内,尚有不少以蚕为名的古地名遗存,如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之类。而邻近岷江上游和白龙江上游流域的甘东南、陕西南一带,武都郡有“濁水濁城”,《山海经·海内东经》云“白水(濁水)出蜀,而东南注江”,“濁”与“蜀”古字通,“江”则指岷江;位于这一区域,如今的甘肃灵台百草坡、陕西宝鸡茹家庄、竹园沟等,均出土有与蜀相似的青铜器。
大约在夏禹或稍后时期,蚕丛氏的主体部分开始逐渐沿岷江向下游平原迁徙,途中留下了大量的踪迹,如“羌戈大战”的传说、石棺石冢、石器、双耳陶杯陶罐等等。不同于从事游牧的“云上民族”羌族,蚕丛氏从事农业,所以均沿江而行、散居在沿江低地,春秋时期便被称为“氐人”,即沿江低地之人,故岷江也称氐江。《汉书·武帝纪》“北伐渠叟,氐羌来服”中的“氐羌”,即是对同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两个不同民族的称呼。今天的人们,如果有机会看到发源于氐族的傩戏面具,不知会想到什么
进入成都平原后的蚕丛氏族分为两路,他们的不同经历,也从此开启了古蜀王国不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