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太空花式吃吃吃带你领略神秘的航天员太空餐
TUhjnbcbe - 2025/1/19 17:48:00

作者:紫苏

航天员“吃播”成功出道

所谓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历来崇尚美食,向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精致而闻名于世,哪怕身处茫茫宇宙,同样也可以“笑傲群雄”。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自从进驻中国空间站后,开启了一场又一场的太空“吃播”。尤其是汤洪波,已经靠“吃播”成功出道。

为了吃干饭,他竟然还带了一双筷子上天。飘着吃、头下脚上吃、转着圈圈吃、“侧躺”在地上吃,各种姿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甚至有网友幽默表示:“看了几次太空视频,对咱们航天科技水平是不怀疑的,现在主要就是担心给汤洪波的饭没带够。”

至于饭够不够吃,这倒完全不用担心。

因为他们的太空外卖都是提前送达的,天舟2号货运飞船携带近5吨的货物已于5月底顺利实现与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和快速交会对接。

这其中不仅有1吨多的空间站推进剂,还有近4吨的物资,其中包含多种美食: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烧鸡腿、雪菜兔肉、鸽子肉、纯蔬菜、各种鱼、罐头、面包和甜品,以及各种口味的饮料,花样丰富到几乎可以让航天员的饮食三个月不重样。当然除了配送费贵外,其他没毛病。

而当前正在执行飞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上,航天食品的品种又扩增到了种。包括主食、副食、饮料、调味品和功能性饮料等。品类繁多,营养丰富。

在太空,饮食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随着空间站的建设,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停留的时间逐渐增加,太空上的饮食也越发让人重视。

从神五到神十三,技术的进步让中国航天员越来越有口福。航天食谱一直在推陈出新,多样化的食物也充分保障了航天员的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

中国人可能会在太空吃火锅?

如果现在你还以为航天食品是一种“牙膏状的、味道不怎么样的食物””,或者是压缩饼干、营养粉末什么的,那就真是落伍了。

不过在早期,航天员们吃饭的确是采用“挤牙膏”的方式,将食物做成半流质糊状,在“牙膏管”里放各类汤汁。只是这种“牙膏”通常口味单一,长时间食用会让航天员味同嚼蜡。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食品也摆脱了“牙膏”的形态,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解决食物碎屑的问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一口大小的即食食品。这种食品是含中等水分、一口大小压缩成型、用涂膜处理的干燥食品。小块食品体积、重量小,便于携带,进食方便,一口一个地分量有效避免了撕咬食物产生的碎屑在舱内乱飘。

早期太空食品

但是,这些早期的航天食品只是保证了航天员一天的能量和营养所需,与美食的距离非常远。

随着食物脱水技术出现,航天脱水复水食品应运而生。这种冷冻干燥的食品食用前需要加水软化,口味也更接近于正常食物。

航天脱水复水食品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种经过特殊包装的软罐头问世。外层采用软包装材料(一种复合薄膜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软包装材料更方便使用,口感也更接近于地球的正常食物,成为航天食品的主力军。

渐渐地,航天员的食物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此后的载人飞船大多配备食品加热装置,与日渐丰富的食品菜谱一起,更好地解决了太空吃饭问题。

在我国,航天食品的研究始于年。

中国航天食品虽然在加工方法、包装形式上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但在菜品的制作、口味的选择上却有中国特色,很多传统的中式菜都出现在航天食谱中,尽可能符合航天员的中国口味要求。

年,神舟五号升空,尽管在太空只停留一天,地面为杨利伟准备了20多种可即食的“太空干粮”。其中包括了叉烧肉、墨鱼丸、烤麸、腌黄瓜、螺旋藻枸杞月饼、五仁火腿月饼、花生酱、夹心饼干、巧克力夹心饼干等。

年,神舟六号带上了加热器,航天员不仅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饭后还有冰淇淋甜点。40多种食品,顿顿可以不重样。而航天员饮用水则是从地下多米抽上来的,然后再用银离子进行消毒,最后罐装。

航天员费俊龙神六飞行归来后,就曾点评过太空中品尝到的虾仁、红烧牛肉、烤麸、叉烧肉,称赞“味道都不错”。

到了神舟七号,虽然飞行时间和神舟六号一样是三天,但食品种类整个翻了一番,达到了近80种。然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航天员们只加热过一餐,而且是一个人的分量三个人分享。

到年,神九航天员的菜谱中包括了七大类共70余种中式食品,航天乘组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炒米饭。除了主食,木须肉、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鱼香肉丝、叉烧酱,这些平时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炒菜在太空也能吃到。

归来地面后,刘洋依旧留恋在太空中品尝到的麻辣牛肉,还有能刺激味觉、提升食欲的咸酱、辣酱等,也是她的最爱。

年发射升空的神舟十号,航天员食物已达88种之多。那年的端午节,身在太空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还吃上了香甜的豆沙粽子。

年,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的第一顿美餐一共吃了8种食品,分别是五谷饼干、苹果罐头、五香鲽鱼、香辣豆干、酱香鸡肉肠、美味雪菜、柠檬茶、温胃饮。

这次飞船所携带的食品种类已经增加到了多种,除了琳琅满目的主食,还有不少零食可选,比如蟹黄蚕豆、脆心巧克力、香辣豆干、冰淇淋等。和地面带水分的冰淇淋不同,他们吃到的是冻干的冰激凌,就像平时看到的白色泡沫一样,比较干硬。但吃到嘴里,口感不错。

景海鹏还在天宫二号中挑战用杯子倒立喝茶,成功体验了一把太空茶道。

而当神州十二号飞向“天宫”时,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几乎把满汉全席都搬上了太空。

单看6月21日的菜谱,早餐就提供了椰蓉面包、藜麦桂花粥、酱萝卜、卤鹌鹑蛋、甜蜜蜜,午餐提供了什锦炒饭、红烩猪排、尖椒土豆、菘菜牛肉汤、粽子,晚餐则有辣味金枪鱼、奶香鸡米、香菇肉沫、酱香油麦菜、米饭,另外还能吃到巧克力、曲奇饼、水果饮料、各种罐头等辅食,相当于在太空中“下馆子”了。

同时空间站还配备有食品冷藏箱,新鲜的水果也一应俱全,已经不再是冻干的水果了。

由于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跨年,不仅有航天“招牌菜”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黑椒牛柳、香辣羊肉、椒麻鹅、酸辣笋、麻辣豆干等为航天员开胃助食,还特意为航天员在空间站过年准备了加热即食的饺子。饺子共有三种馅:猪肉白菜饺子、鲅鱼饺子和黄花菜饺子。饺子是在地面加工好的,吃的时候复热即可。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员在空间站的食谱越来越丰富,食品种类从20种增至种,顿顿不重样,面对中国航天员如此丰盛的伙食,很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甚至有人说:“恐怕有一天中国人在太空吃火锅都不奇怪呢。”

如果航天员喜欢在太空吃火锅,想必没有什么是太空厨师们做不到的。我们还特别期待呢。

太空美食随便吃?NO,听专家的

那带上太空的美食琳琅满目,究竟要怎么吃呢?

这自然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

特殊的环境让航天员的身体进入了特殊状态,消化能力会变弱,如果营养上不能保持均衡,很可能导致未知问题发生。

因此,太空飞行的营养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给。和地球一样,还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营养。

其次,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人体代谢功能以及生理功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包括骨钙丢失、肌肉萎缩以及红细胞数量减少等。

而飞行初期食品的脂肪含量也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还要限制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应。

所以航天食品特别注重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搭配。

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根据飞行时段的不同和航天员的任务情况,合理安排食谱。每个人的食物包都是营养师提前精心调配好的,每包内含一人一日三餐食品,分别标识着“早餐”“中餐”“晚餐”的标签。需要加热的食品可以通过食品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处理,脱水食品要进行复水操作。

比如“神十一”航天员的食谱是5天一个周期。

自主飞行段也就是飞船单独飞行时,航天员会喝一些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到了飞船与天宫交会后,航天员开始“正常”生活阶段,一日三餐就变得丰富些了。根据飞行中的营养标准,每名航天员每天需要的热量“折合”成食物的分量,相当于一到两公斤。摄入热量的高低也不是随便定的,通常根据航天员在轨的工作负荷来确定。

考虑到中期飞行中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变化,有一部分食品还有食疗作用。

飞行后期,会适当安排低膳食纤维的食谱,增加复合营养素的补充。地面人员记录航天员的进食情况,定期评估,必要时也会提醒该吃什么、吃多少。

由于航天食品算是一种工程产品,自然不会像日常餐馆里做出来的那样。首先要满足安全要求,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同时也尽可能符合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做到美味可口。所以航天食品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烹制以及营养搭配,都有严格的标准。

不仅需要营养丰富均衡,食物要达到“一口吃”的便利性,可在零重力环境下食用,最好还是固态、无骨、小块,全部可食用的,没有残渣,不能留下太多难以处理的餐余垃圾。

由于长期在特别的压力环境中,会导致人体味觉失灵,甚至口味改变,因此尽量保证航天员的食欲,使其有更好的体魄去完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科研人员还针对特殊航天环境研发出很多功能食品,通过加入保健功能因子,提高航天员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并预防辐射、失重等特殊环境带来的可预见及不可预见性的伤害与疾病。

只为能更好地照顾航天员们的“中国胃”。

航天食品私人定制,最抚凡人心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食品在执行严格标准的前提下,也越来越人性化。

航天员们不仅有每个人独有的专属食谱,还可以“私人定制”,对于喜欢的菜系,科研人员会根据他们各自的口味进行调整。

比如来自山西的景海鹏去太空,老陈醋管够。

来自河南的陈冬也如愿吃上了河南烩面。

神舟十号升空,聂海胜喜欢吃米饭,张晓光喜欢酸辣口味,王亚平偏爱甜食,这些偏好都能在太空中得到满足。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分别来自黑龙江、山东、四川,对食物的偏好也不同。

太空出差半年,为了让三位航天员吃得好又吃不腻,工作人员给黑龙江人翟志刚准备了他喜欢的东北炖菜,给四川人叶光富准备了成都风味,给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则准备了海产品,如金枪鱼、鲽鱼、海白菜、海带丝等……

由于中国航天员爱喝茶,所以除了橙汁、咖啡等常规饮料外,冰红茶、绿茶等茶饮也一应俱全。中国航天食品专家发明了包装简单、饮用方便的茶精饮料。饮用时只需通过包装袋上的一个单向阀门将水注入,揉捏包装袋,等到茶与水充分混合,就可以打开包装饮用。

中国航天食品讲究荤素搭配,注重色、香、味、形。每一项食品研制出来,都要先请航天员品尝并填写“感官评价表”,只有在60分以上的食品才能入选任务食谱。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的改进,有些菜品还会因口味不合被淘汰。如用五花肉做成的米粉肉这道菜,航天员在品尝后觉得偏油腻而落选,家常菜酱猪肚也因为评分太低被淘汰。

而对于航天菜系中的招牌菜,“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能被选中,好吃当然是重要因素,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考虑。比如说,这两道菜都没有渣,都很方便做成软罐头(常温料理包)的形式常温保存,风味和质构不会变化太大,而且还都属于荤素搭配,用料比较丰富,从营养价值上来看也相对比较均衡一些。

不过根据航天城的一项调查问卷,最受航天员们青睐的菜竟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榨菜,这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或许这才是人间烟火气,串起了航天员如普通人一般的凡人生活。

体验太空同款不是梦

载人航天,安全第一。

航天食品是一种特殊食品,但在航天食品专家眼中却是一种严格控制的工程产品。从产品工艺设计、试制评审,到最终的产品定型,有一套细致精确、操作性极强的管理规程。

因此,我国已在GJB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引入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可以说,航天食品是我国食品安全要求最高的。

那些预定了“飞天席位”的太空食品,无一不是经过了防疫部门、医监医保等部门的重重把关,才会被授予“飞天许可证”,最终被送到太空厨房供航天员食用。

成为航天食品,首先就是要确保安全,不能使航天员发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其次还必须满足载人航天工况要求。例如,食品不能有不可食用的部分;食品及包装能够耐受各种航天环境,如过载、振动、冲击、失重和座舱泄压/复压等;食品及包装还要满足食品卫生要求,在舱温下储存应保证微生物学安全。

因此,科研人员依靠航天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从技术到管理、从原料到成品、从地面到在轨食用,全方位地确保了食品安全。根据该管理体系,航天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一直可追溯到源头。

食品也大多采用真空铝箔袋或软罐头来包装,以保存较久的时间。而航天食品安全标准还仅是航天食品安全的核心“入门准则”,在航天食品标准里,一些指标限值的规定还要严于国家标准。例如航天食品中海产品对铅、砷的要求不超过0.1mg/Kg,而国标的低限为0.5mg/Kg。按照这个标准,90%以上的近海产品被拒之门外。

由于航天食品安全要求“零风险”的特殊性,我国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航天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为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及功能食品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品类单一到花样繁多,在航天食品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功不可没。

而浩瀚的星空,同样也因为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而璀璨。

同时在航天食品多年研发的过程中,多种技术已经转为民用和市场化,所以航天食品已不再遥远和神秘,甚至有一些品种就可以直接在航天基地购买品尝。

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太空餐厅同款”也不再是梦。

如今,科研人员依旧在为拓宽航天食品的种类而不懈努力着,太空也已培育出了蔬菜,花式太空餐不断丰富,也为航天员的空间站生活增色不少。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到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们会越来越有口福。

说不定还会出现几位航天员的吃播频道呢!

(备注: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被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认定的国际食品标准,一开始只在航天食品中用到,后成为所有食品专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文系“海纳天”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摘编,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空花式吃吃吃带你领略神秘的航天员太空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