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近距离欣赏技艺精湛的苏绣和宋锦作品,感受“绣美”江南吗?
看过日出之下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一千年前,诗人白居易用寥寥数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时至今日,太湖水润泽下的江南依旧动人,智慧而勤劳的江南人在这好山好水间,正描绘着新的江南图画。
风雅太湖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古代早期的丝织品,丝织业贯穿了中国年厚重的历史。而今,它正在太湖儿女的传承保护下,散发着今日的时代光芒。
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来自很遥远的古代,但是它能够走到今天,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是依靠强大的生命力,与内在的道理。时至今日,当代的艺术家们深知,要想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不能只靠重复前人的道路。还要与今天的艺术氛围、今天的时尚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存活下来,真正地发展。
苏绣大幅作品
宋锦成衣
苏绣大师姚建萍用一根小小绣针,几缕细柔丝线,描绘出江南的生活百态,世相万千。她更是把自己对太湖的爱恋,一针一线绣进作品里,尝试着赋予苏绣更具当代气息的生活颜色。宋锦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钱小萍,在宋锦濒临失传之际奔走呼吁,在她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宋锦逐渐恢复了传承。并在宋锦活态保护第一人吴建华的推动下,宋锦从太湖之滨走出去,惊艳亮相世界。
宋锦成衣亮相秀场
劳作太湖
昔日的太湖之畔,太湖人用勤劳和智慧,劳作耕种,养蚕缫丝。如今,在太湖水的改善与治理中,江南生态愈发美丽,太湖人的生活也进入了可喜的新阶段。
历史上,太湖流域桑园遍布,生活在这里的蚕娘们,精准掌握着蚕的作息。所谓“春蚕半年粮”,一年中最好的春蚕,就是从四月开始饲养的。从蚕卵到吐丝成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日夜为它们操劳的蚕娘们通宵达旦地守候着,每天喂食6次,每次间隔4小时。对她们来说,养蚕过程是极其辛苦的付出,但既是年复一年的守望,又承载着无数太湖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蚕娘金银凤和她的蚕宝宝
以前,渔民靠太湖赏饭吃,收成好坏,全凭运气。改革开放后,太湖上开始推广围网养殖。在过去四十年间,围网养蟹是当地蟹农们的致富之路,却不知养殖湖蟹对太湖水质的危害极大。
“蟹王”龚叔
从年开始,全面、彻底清理太湖湖面围网。湖州高新区的蟹农龚炳根拆了太湖里的围网,带着他的螃蟹回到岸上进行二次创业,坚持生态养殖的他现在成了当地“蟹王”。保护生态爱护水,人们也能从中得到水的福利。
智慧太湖
太湖边的一个小村落——开弦弓村,诞生了人类学上的伟大著作《江村经济》,费孝通先生用这个太湖之滨种桑养蚕的现实故事,让世界重新定义中国的现代生产方式。松江的科学家们希望解开稻米新品种的秘密,农业专家陆铭昌带领团队,正在进行新品种“松香粳”的育种工作,以期获得更高的大米产量。
年前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润泽着太湖沿岸的百姓。当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国忧心忡忡的话题,零排放的江南生态农业模式惊艳了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湖州桑基鱼塘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一湾大湖,在水与人的共同流动中,焕发出新的魅力。这生长丰饶物产和文化艺术的锦绣之乡,清波荡漾,未来可期。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刘丽婷工作室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