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养蚕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文化。关于养蚕最早可以追溯到皇帝时期,皇帝的正妻螺母见到春蚕图将它们捉回家,然后抽丝编制成绸子,制成衣服,后来慢慢的积累经验,掌握蚕的生产规律和编织是丝绸的技巧,将它们无偿地捐献给当地人,之后中国给予开始人工驯养蚕,结束“衣其羽毛”的原始生活,开始进入锦衣华服的文明社会。
文物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藏,我我国也一直都在寻找和保护文物,只是很多文物都随着他的主人入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我们拼命地去寻找文物的下落,可能用尽办法都找不到,但是偶然之间它又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陕西的一位农民就是如此,他在无意当中见到千年前的“蚕宝宝”,但是并没有据为己有,也没有被金钱诱惑,而是选择将它上交给国家,如今成为我国国宝级的文物。
这位不被金钱动摇的农民就是陕西省石泉县的谭福全,他发现这件国宝完全就是一个意外。年12月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去河中淘金,他所在的石泉县处于秦岭与巴山腹地,处于汉水边上,拥有丰富的金砂资源,因此具有悠久的淘金历史。不过那么多年过去,再多的金子也基本上被搬得差不多,他对此也不抱什么希望,只是一个打发时间的乐趣。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抱着玩笑心态,不当回事的他这一次居然有天大的收获。他在淘金的时候,突然被河中的什么东西给闪着眼睛,他顺着看过去,看到一个金光灿灿的东西。他立刻过去弯腰捡起,将上面的泥沙清洗干净,露出这件东西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条“金蚕”。
他高兴的呼喊声将周围的人都吸引过来,看着他手中的金蚕,大家的眼中纷纷流露羡慕,然后开始埋头淘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谭福全将东西带回家,全家都在围观这个长约5厘米的“金蚕”,而他得到宝贝的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乡,成为人皆所知的一件事。
在得知这是一间人工制作的“金蚕”,而不是天然的金子时,很多的文物贩子嗅到不寻常的味道,纷纷找上门。有一个在看到它后,当场开出元价格购买,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一笔小钱。家人对此欣喜若狂,都让他赶紧将这个金蚕卖掉,这样一家人就不用愁了。
他却没有答应,一个5厘米的金蚕就算是金子做得也值不到这么多钱,他推测这件金蚕的来历绝对不凡。因此他拒绝所有想要购买的人,向亲戚朋友借来50元路费,准备将这件东西上交。家人对他的这个决定很是不解,纷纷劝说,但是他都没有理会,第二天就来到陕西省的博物馆。
见到博物馆的负责人后,他将包裹得很好的金蚕取出,见到金蚕,负责人的表情一下就发生改变,并且立即联系专家前来。经过众人的鉴定,大家确定金蚕的真实来历,这是一件鎏金铜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我国一直都是养蚕的大国,养蚕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
到现在,我国依旧是养蚕与主导蚕丝价格的国家,产量和出口量占据世界总量的70%。虽然史书上关于养蚕的记载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但是我们一直缺少实物证明我国养蚕的历史。直到这件鎏金铜蚕的出现,虽然只是一个不到5厘米的小东西,但是它将我国的养蚕的历史直接推到汉朝时期。
从它的形状上来看,证明通过养蚕,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蚕的结构,着填补我国历史上的一片空白,之后它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听完这些,谭福全当时就惊了,他没想到自己随手一捡的东西这么贵重,也庆幸自己并没有将它卖掉。之后他悄悄回家,没有惊动还沉浸在发现金蚕的喜悦中的专家。
随后,专家上门对他进行感谢和奖励,而这个金蚕也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年的“一带一路”峰会上,它更是成为一张名片。
小结:
文物是我国的瑰宝,它身上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习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正是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高昂的抬起头说我们是没有断绝传承的文明古国,是四大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国家。透过这些文物,我们能够了解那时的历史,体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沧桑。
参考资料:
《无题》李商隐
《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