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阳城县次营镇赛村,大片大片的桑树整齐排列,趁着枝条还未发芽,村民们正忙着修剪。
“桑树修剪得好,蚕才能吃得饱,长得好!”赛村党支部书记于石军乐呵呵地说。
种桑养蚕,这里的蚕茧不愁卖
3月2日一大早,村民刘书梅便和老伴一起,带上一把专用剪刀,到自家的桑园里忙活去了。
“现在正是给桑树剪枝的关键时候,把多余的开叉枝条剪掉,留下的枝条长出来的叶子更大、水分更足,蚕宝宝吃了就能长得肥。”刘书梅是村里的养蚕大户,为了给蚕提供充足的新鲜“口粮”,她和老伴种了20多亩桑树。
▲村里的桑树园和养蚕大棚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赛村,春耕,施肥,给桑树修剪枝条,打理养蚕大棚……构成了一幅别样的乡村田园画。
种桑养蚕,是赛村由来已久的习俗。
以前,村民们靠着田埂上的几排桑树,在自己屋里养上几箩筐春蚕,到了夏天把茧卖了,换上几斗粮食。
而今,不仅有春蚕,还有夏蚕、秋蚕和晚秋蚕,村民能养“四季蚕”。村民从县里的蚕桑中心购回蚕种,回来以后在自家大棚里孵化成蚁蚕(像蚂蚁一样大小的幼蚕),再养成大蚕,吐司,结茧,最后卖蚕茧。
春蚕从5月20日左右开始养,一季蚕养一个月,一年能卖四次蚕茧。
▲养蚕大棚内的蚕茧
刘书梅说,村里的蚕茧根本不愁卖,有专门的茧站负责收购蚕茧,收了送到县里的蚕丝加工厂,做成各种蚕丝类产品。
刘书梅家养了30张蚕,光养蚕大棚就盖了4栋,每年卖蚕茧就能收入8万多元,加上地里的农作物收入,老两口每年能挣10万元。
“以前是家庭小作坊,一家养个一张半张蚕,蚕茧产量低、质量也一般。”于石军感慨道:“现在,村里养蚕张,其中养30张左右的就有20户,全村养蚕收入一年有多万元。”
家门口上班,这里的村民“闲不下”
赛村有个蚕桑合作社,每年5月份开始,村民李义平就会到合作社里“上班”:做桑叶茶、桑芽菜、桑葚干、桑叶饲料等。
李义平家以前也靠养蚕为生,后来父母年纪大了,丈夫又在外地,一个人顾不上太多,只能养三四张蚕。村里的合作社,成了她挣“外快”的地方。
▲村民在合作社里加工桑叶
“早上早早把自己家的蚕喂了,然后到合作社干活,一天七八个小时,能挣七八十块钱,晚上回家再喂一遍自家的蚕,工资一天一结,还不耽误自己家的事儿。”李义平对家门口的“工作”很满意。
年开始,赛村进行了土地流转,把全村亩土地中的亩,用来建设高标准的桑树园;从浙江引进优质桑树苗,请县里的技术人员进行嫁接改良,保证“四季蚕”每季都有新鲜桑叶吃;村里又建了蚕桑合作社,给村民提供全方位的蚕桑技术支持和帮助……赛村,已经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蚕桑基地。
▲村民在大棚内养蚕
然而,蚕桑毕竟是体力劳动活,在赛村,从事蚕桑的多是五六十岁左右的人,如果养不动蚕了怎么办?
“蚕桑是我们村的传统致富产业,不想把它丢掉,所以,得想办法搞蚕桑深加工产品。”于石军说。
年开始,赛村利用蚕桑合作社,不断加大桑叶茶、桑芽菜、桑葚干、桑叶粉、桑葚粉、蛋白桑饲料等蚕桑附属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进一步延长蚕桑产业链,既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每年,蚕桑附属产品也能卖80到万元左右。
采桑垂钓,这里的生活很“田园”
走进赛村,有一股悠然的田园风。
青砖绿瓦,彩色小路,村里的墙面涂上了彩绘,画出了蚕桑致富的小村故事。
▲村里墙上的彩绘
到了夏季,村里亩的桑树园里,一串串红的紫的桑葚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最多时候,村里一天接待了0多位游客,其中有不少来自河南、山东的省外游客。”于石军说,今年,他们也会做足准备,等待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桑葚采摘,村里还有一些鱼塘,可供游客体验垂钓的乐趣。
▲桑葚挂满枝头
清爽夏日,走在桑树园里,采一捧熟透爆汁的桑葚,坐在树荫下的池塘边,一边钓鱼、一边吃着桑葚喝着桑叶茶。中午饿了,还能品尝用桑叶面做的特色小吃……乡村旅游,如此惬意!
赶上傍晚十分,还能碰到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聚在村里的小广场,跳舞、健身。忙时养蚕赚钱,闲时娱乐健身,赛村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围绕蚕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田园气息的乡村振兴路。
采写/王清文
制图/安娜
SVG/刘佳敏
编辑/孙齐
审核/薛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转载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