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细香(左一)与合作社社员一起对桑苗进行浆根。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高学历“遇上”最基层,会有着怎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广西先后选派1.6万多名机关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其中许多是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机关干部,他们扎根基层倾心扶贫、摸爬滚打,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从无到有坚韧不拔推动产业发展
年7月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作为“90后”定向选调生的马腾告别繁华的广州,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向西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年3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他响应组织号召,到位于广西西北部的极度贫困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丹桂村担任第一书记,投身脱贫一线。
尽管作为深度贫困村的丹桂村年底已经“摘帽”,但山大沟深资源匮乏,从石头缝里“抠”出零星土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要巩固脱贫质量、预防群众返贫还需依托产业发展。去年2月,33岁的村民班玉花在山上栽种山葡萄时被滚石击中去世,对马腾触动很大,他表示一定要在产业上开辟一条新路。
马腾与村两委干部经过一个多月走访调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对比各种产业发展优劣,决定发展种桑养蚕。但从无到有推动一个新的产业,困难可想而知。在一次动员大会上,40个村民中有31人举手同意,但过了几天后担心种养技术和市场销售等难题,变成27人有发展意愿,最后一次统计只剩下19人。但马腾没有气馁,而是针对这19户做更细致、更耐心的工作,一户户走访沟通、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下来12户。
马腾购买种桑养蚕的各种书籍、下载有关论文、请教农业专家,并组织群众到南宁、宜州、环江等地考察学习。他积极向上级汇报获得支持,整合9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建设2个自动化种桑养蚕扶贫车间,还在县农业部门支持下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目前,50多亩桑苗正在茁壮成长,养殖大户开始试养桑蚕,越来越多农户申请加入进来。
村委会副主任覃猛说,在马腾书记带领下,丹桂村已建成5个扶贫车间,初步形成由桑蚕、山羊、七百弄鸡养殖产业组成的扶贫产业项目基地。
一年多来,丹桂村还完成全村入户道路硬化,修建产业机耕路、落实集中饮水改造项目、维修防洪水渠、建设移动基站、解决产业发展基地水电设施、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等,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
“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我感受到从大城市到小山村、从区直机关到最基层转变的心路历程,明白了做基层工作要用心用情、发展产业自己先要搞通弄懂。我将迎难而上,担负起全村巩固脱贫成果的责任!”马腾说。
马腾(左)入户动员贫困户发展产业。
倾情投入扶贫工作始终无怨无悔
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细香,被广西区直机关工委派驻田东县立新村担任第一书记。去年3月她接受组织安排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时,儿子才3岁,老母亲体弱多病。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她想办法克服困难,反复做家人思想工作并取得理解和支持。
下村后,张细香吃住在村,满脑子都想着为村里办实事,每天晚睡早起、中午不午休,所有时间基本上都耗在贫困户家里和田间地头。除了遍访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还走访其余的个农户,泥泞路上、庄稼地里、山林水渠到处留下她奔忙的身影。一年多来,张细香协调了.18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道路硬化、水利建设、产业发展等,为贫困户争取20万元产业奖补等扶贫资金。经过努力,立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贫困率已降至0.88%。
“党建,就是要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到群众心坎里。”31岁的张细香说,她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激励党员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先锋队。党员黄海带动81户贫困户种植芒果亩、党员黄胜天带动34户贫困户养殖肉猪头、党员韦昭东带动12户贫困户养牛56头……
张细香带领农户到平果县等地考察种桑养蚕项目,并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成立创富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种植亩桑树,带动98户贫困户。今年3月21日驻村满一年,她配上与村民一起在桑田劳作的照片,发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