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养蚕记柞蚕属于鲁山人的专属记忆
TUhjnbcbe - 2024/10/4 0:17:00
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如果你没有养过蚕,那你基本不会知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话的无奈。同样如果你没有亲自烧过木炭,你真的很难体会到卖炭翁的那种酸楚。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养蚕和烧炭似乎是不相关的两件事,但是对一户深山中的农户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而今天我想说一说养柞蚕,因为在我看来养蚕真正是一件风餐露宿的工作,其中的辛苦和辛酸,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可以养来取丝的蚕我知道的有两种,一种是以桑叶为食的家蚕。这种蚕南方居多,苏州盛产。养这种蚕很有手工作坊的味道,必须要有一大片桑园,因为需要每天采桑叶。小时候我大姑家养过,养蚕的情景不太记得但是吃桑葚还是记忆犹新的。

另外一种就是柞蚕,也是我们鲁山乡下人早些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鲁山地产,驰名天下者,当推鲁山丝绸。

鲁山养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如果古时候家里有人会织布,和平年间男耕女织也是很不错的。但从古至今对于只养蚕的来说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乾隆年间《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多有放蚕者。鲁山地质奇特,山区地貌土薄石厚,什么都不长却长柞树。从鲁山城西行,遍山郁郁葱葱,皆柞树也。粗如椽者,树老叶硬,不适于蚕食,多砍伐了作窑梢或种植木耳用;成墩如灌木者,叶芽鲜嫩,最宜放养。每当开春,蚕农们把幼蚕由蛾房先抱到河边喂养,然后顶至山坡上放养,日夜看护,只五六十天,蚕儿就吐丝结茧。

县志上的这段话寥寥数语,放大到蚕农身上却是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不得歇。

过完年天气刚刚开始回暖,山上的柞树还没有发芽,这时候确定好了蚕场就要开始行动了。蚕场也不是随便一块山坡就可以的,需要提前去挑选,最好是东南方向的山坡,如果之前有人养过蚕最好,柞树是树墩而不是参天老树。选好了蚕场之后就要把蚕场里面的杂树什么的都给清除出去,比较大的树枝也要伐掉然后搬运出去,这项工作如果养的蚕多需要至少半个月,过了一个冬天山上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加上气温低,一天下来手上脸上都是伤口,浑身都是尘土。确切的来说这就是一场体力活,而且时间紧。还有很辛苦的一点就是,如果家的附近没有合适的地方,那么就要去更远的山区,有时候甚至要翻越几个山头。

在清理蚕场的同时,最具决定性的一步也要同步进行,那就是买蚕种,买到好的蚕种,蚕不生病,蚕丝又好。蚕种不好遇到病虫害就容易一场空。蚕种买回去都是一颗颗的虫卵,放在温暖的地方,等着幼蚕出世。一般幼蚕出世时,山上的柞树刚刚发出嫩芽。蚕农在小河里面挖出一条条小水渠,水渠里面放上一捆捆从山上砍下来的柞树枝。等嫩芽稍微长大一点就可以把幼蚕放在上面喂养了。从娥房把幼蚕取出来要非常非常的小心,防止把幼蚕给弄伤,先在河里养是为了便于照顾,等幼蚕再大一点就可以往山上放了。

幼蚕上山的时候,常有大风,这时候还要提前把柞树枝条给打结固定好,让一片地方有更多的枝叶,同时也防止幼蚕被风吹到地上夭折。一大片山坡都要在幼蚕上山前弄好,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如果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加上还要照顾家里,养一季蚕能瘦上好多。

以前家里有好几个顶筐,就是来运送幼蚕的,顶筐里面放上新鲜的树叶,然后把幼蚕一个个的夹起来放进去。蚕场离家太远的话,这项工作要持续好几天,把翻山越岭的山路走的亮光光的。等幼蚕上了山,真正的辛苦就开始了……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家里养了几次蚕,蚕一上山父母基本上都在山里了,我跟着去过几次蚕场,刚好那时蚕场离家很远,路上的辛苦可想而知。山里面老树参天,树林里各种灌木丛,人工开出来的小路刚好够一个人通过,蚊虫一路都嗡嗡的跟着。有时还会看到在树枝上游动的蛇,和突然钻出来的五颜六色的蜥蜴……

蚕场一般都是两架山梁中间夹一个山窝,为了便于照看,会在山中间有干的树枝打一个简易的窝棚,窝棚里一床铺盖外面一般还会垒一个锅台。这时候基本就是住在山上了,幼蚕上山就要日夜看护了,要不停地在蚕场里面查看,看有没有被风吹到地上的,要及时给拾起来,时间久了幼蚕爬不上去就很容易死掉。等树叶开始长大就要把之前打结的树枝给解开,让树叶通风长得更均匀,这也是一个精细活,别忘了树上还有蚕呢,时间仍然很赶,几天内就要处理完。如果哪一片蚕的密度太大还要适时的匀开,把一部分蚕给转移到蚕少的地方。这就需要眼光了,处理不好的话,蚕真的会饿死。而这个工作每天都是要做的,还要根据不同的情景用不同的方法去匀。

如果两个人一起还好一点,至少还能抽时间一个人休息下,如果就一个人那真的是饭都吃不上,春天鸟多,这时候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驱鸟,扎稻草人,挂布条……如果鸟害不能有效控制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绝收,要是再来上一场雨,那真是火上浇油,衣服湿漉漉的又很容易感冒,就算生病了也要带病照看。个中艰辛,实在是难以言说……

一季蚕要转场三到四次,所以一个蚕场是要提前分好区域的,还要控制好树叶的生长速度,转场不及时蚕的生长就会变慢,最后造成减产。所以每次转场都是一次突击战(转场就是把蚕从树叶被吃了一大半的区域转到还没有吃的区域)。转场的时间还要一定控制好,防止后期蚕无叶可吃。

天气慢慢炎热起来了,原先黑灰色的小蚕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大蚕。拿起来沉甸甸的,有些蚕开始不怎么进食了,这时候还有重要的一步就是窝蚕,要找树龄大一点的树,然后把进食减少的蚕一个个放到上面,等待他们吐丝结茧。大一点的树能让蚕吐丝的时候环境更稳定,结出来的蚕茧更饱满。这个时期鸟害会更严重,因为目标更明显了,蚕场一刻也离不了人。蚕农一直忙着驱鸟,转移蚕。灰头土脸的连水都喝不上一口。

终于一山金黄慢慢变成了一山洁白,看着收获在即,更是要加班加点摘茧。摘茧也是个技术活,雨天或者是有露水不能摘茧,摘茧的时候要轻摘轻放快速运回,还要小心地把蚕茧外面的柞树叶给摘掉,防止里面的蚕蛹缺氧。摘回家要赶紧把蚕茧铺开,不让日晒,保持通风。基本上一个屋子都给占满了,这时候最怕的是有血茧,遇到就得赶紧拿出去。

然后就是焦急地等待收蚕茧的上门了,还想要个好价钱害怕要价太高把人吓跑了,大半年的辛辛苦呀。要是遇到行情不好,收蚕茧的人少,一家人都能着急的茶饭不思。

等茧卖掉,屋子清空,看着手里的钱。蚕农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孩子下半年的学费有着落了,家里该装个电风扇了,也该添置一台洗衣机了,好像也只能买这么点东西了。

再环顾蚕农的一家,三间土瓦房,该的依然是每年都要拆洗的棉被,穿的还是破破烂烂的衣服。买床蚕丝被,买一条漂亮的丝巾,还是别想了,蚕农哪有钱去买呀。

以前家里还有邻居都养过柞蚕,养蚕季节,人都在山上,吃饭都是有上顿没下顿。住在深山老林里,风吹日晒的。这两年国家扶贫养蚕,又想起来了以前的岁月。属于回忆性质的,我那时候还小懂得并不多,文章里面难免有疏漏。欢迎指正。

同时也向辛辛苦苦劳作的父老乡亲们说声:大家辛苦了。

此为原创作品,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蚕记柞蚕属于鲁山人的专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