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关于丝绸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TUhjnbcbe - 2024/10/1 17:03:0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丝的国家,当世界各地的芸芸众生还在穿着粗糙的棉、麻织品时,至迟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披上了柔软滑腻的丝织品。到了周代,后世丝织品主要的种类,如罗、帛、纱、绫、绢、绮、纨、锦便已大体上齐备了。自此以后,中国的丝绸纺织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技术越来越高超,工艺越来越精细,晶种越来越繁多,质量自然也越来越好。当这种柔软光滑,轻盈华丽而又结实耐用的纺织品在公元前67世纪首次为西方目睹的时候,一时惊为只有天神才能穿戴的服饰。当公元前1世纪那位叱咤风云的凯撒大帝身着这种东方神奇的衣料翩然出现在罗马剧院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星拱月的对象,所攫取的艳羡的目光,绝对不亚于后来英国女王头戴铝制王冠出现在群臣面前的时候。而当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5重衣袍,竟还能看见对面而座的中唐代官员身上黑痣的时候,整个西方早已被这种神奇衣料的高超工艺征服了。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丝织品由实用性慢慢的走向艺术欣赏性。欣赏性的丝织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刺绣,一种叫刻丝。刺绣这种工艺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而对于刻丝,听说过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所谓刻丝,也有人称为缂丝,是织纬的意思。所以刻丝的织造方法与普通丝织品不同,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通经断纬”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以纯色的蚕丝为经线,五彩的蚕丝为纬线,先织好经线,然后将经线绕在木框或其它东西上,用毛笔将要织成的图案描到经丝上,然后织纬线。但是要将有图案的地方留出空白,最后才根据图案的需要,在空白处以各色彩丝一小块一小块地织出绚丽多彩的图案。而且两花界限之间纬丝是不彼此连通的,这样如果碰到图案间的界限是竖向的直线的话,那么它们之间所会有一条裂缝。所以叫做通经断纬。承空而视,有雕镂之象。刻丝是我国所特有的将绘画艺术移植于丝织品的特种工艺美术。

缂丝作品一般都是以名家字画真迹做为底本,而织造的工艺又相当高超,所以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书画作品原有的风格,同时又有丝织品细腻动人的特点。艺术价值相当高。也唯其如此,缂丝技艺易学难精,除了要有熟练的丝造技巧外,还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例如北宋时最有名的刻丝巨匠朱克柔,自幼学习刻丝技术,配色与运丝都相当娴熟,而且她本人还是一名成熟的画家。她流传下来的刻丝作品,丝缕匀称紧密,色丝搭配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效果,画面上人物、花鸟、树木栩栩如生。传世珍品《茶花图》,红花绿叶占据着画的中心,仿佛可以闻到花的清香,摸到叶的质感。左上角一蝶盈盈欲动。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片绿叶上被虫子咬出的孔洞表现得惟妙惟肖。而她的另一幅杰作《牡丹图》,在方寸之间,纬丝竟可达支之多,其细密程度令后人自叹弗如。难怪后人评价朱克柔的刻丝作品“古淡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即使在当时,朱克柔的缂丝作品也是难以轻易得到的罕见珍品,连皇帝都派宦官前去搜求。

缂丝的产生,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是在唐代,在我国新疆地区就曾出土过唐代的缂毛,而日本的正仓院也藏有中国唐代的缂丝作品。到了宋代以后,刻丝工艺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产生了一批巨匠。明代张应文评价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亦若宋绣,有极工巧者。”

缂丝工艺在宋代以后继续发展,为我们流传下来许多珍品。可是到了解放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却已濒于失传。

新中国缂丝技术的发展是怎样的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丝绸的知识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