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着这脚下的土地,时光交替,岁月更迭,伟大人民在这厚重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依山傍水,努力勤奋,欢声笑语中绘出自然的美景。千年古都,万世风光,留下不尽的文化。在中华大地,熠熠发光的人和事深深吸引着生活在“人间天堂”的苏沧桑,她渴望在陌生的生命体验,走向辽阔的草原养蜂,去越剧班感受越剧表演的台前幕后,顺着空气中的酒香走进山中,在纸上写出这千年的人和事。
自幼生长在杭州的苏沧桑仿佛汲取了自然所流露的所有灵性,她笔下的这七个故事“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船娘”每一篇都有浓浓的诗意,读完后如沐春风细雨之中,这春日是自冬天的酒香陶醉而来。她写“冬酿”的时间“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的更深,走的更远,光无法渗透的每一个褶皱,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她写喝到“酒汗”时感受“舌头被电了一下,一阵酥麻从舌根直通食道,小小一团火轰地爆成一股热流一路山呼海啸,直达胃部,像山里村的日出,从初升到辉煌,只用了一秒,一秒后,人进入了难以名状的仙境。”春日养蚕,她将养蚕的盒子放置书房的书桌上,猜想着世界熟睡之时,书中的那些人会不会也醒来,从书架上轻轻跃下,猜想它们来自大地深处还是寂静月空?养蚕的每一个过程,在沧桑脑海中浮现的是康熙的《御制耕织图》中织女跃动纸上养蚕的场景,耳畔传来的是“清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的歌声“”,以及亲人朋友在她儿时呼唤的“桑桑——桑桑”(沧桑取自沧海桑田)。
追寻历史的印记
在一幅幅生活的画卷中,桑桑走进这古老技艺的历史之源,感受古今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美妙。在五千年前先民发现天虫吐丝的奥秘,汉代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藏蚕籽于发髻连接他乡与故乡,也连接这千年文明;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年绝唱,仍在今日孩童中传响;左宗棠收复新疆,设蚕桑局,教当地百姓养蚕制衣,“塞上江南”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二年,越剧班“滳笃班”成立,百年间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剧种。在其发展最初的两年,竟然有多家越剧的小歌班。他们从嵊州开始,一路颠簸,奔向全国,最终流传至世界各地。
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古法造纸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酿酒更是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开始,千百年间中国大地上弥漫的不就是这蒸腾的饭香和酒香;当然还有众说纷纭的茶,追溯时代也是到了上古时期。
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与记忆的冲刷,又有多少人和事在人间深处等待挖掘。
《纸上》的传承
这本书无论从封面构图还是纸张触感无疑都是一次读者的福利大放送。封面泛黄的纸上感受着历史洗礼下的痕迹,横条状立体的质感时代的曲折前进发展以及纸张技艺的发达,只有一张造纸场景图一瞬间便置若朱中华古法造纸现场,反面是《人民文学》卷首语和“十月文学的颁奖词”体现这书无与伦比的魅力。
“她的指间供养中国江南最后的蚕桑,蚕声如雨,笔落成茧。一个民族星云闪烁的记忆,耕织社稷的文明初心,一带一路上的远方与乡愁,她以蚕桑之事织就对世界的整体性想象。它是乡间地头行走的辞章,是千年蚕事女儿心与文心在当代田野的相会,一去灵动幻美、文质皆胜的非虚构农事诗。以美文的形式抵达如此宏大深邃的主题,苏沧桑外,罕有人及。”
“纸上”一篇中详细刻画了朱中华造纸技艺的全过程,他在做着一个伟大的工作,制作修复纸,恢复古书原貌。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水槽前,千年技艺如水般流动,他无数次的捞纸,烘纸,但这一次他却没有力气了。村中家家户户盖高楼,住洋房,而他,还是不提了吧。作坊的手艺工人也相继离开,自己也生了大病,纸也开始不认他了,这份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了。无奈之下,只得寄希望于两个儿子与侄儿了,他们年轻有活力,能出力气,但是这活计已经很难让他们有更高的物质享受了,但好在它还有人生的意义。这个早已被社会边缘化的行业,已经有国家名牌大学的项目投资,对古籍修复,国宝级珍贵文物修复上有重大帮助。而且古籍修复纸张一直是用的日本等国家的,国内很少有符合条件的。而他们的手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这是民族大义。不久,这几位年轻人便回到村中开始学习古法造纸技艺了。我想日后会看到元书纸辉煌的一天,看到《四库全书》等古籍、名画展出,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