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张澜在四川家乡倡导实业自治,为发展南充蚕丝业作出了贡献。民国初年,他联络盛克勤等人创办果山蚕业社,开始改良蚕桑,从浙江引进湖州桑树,逐步取代本地的野生桑树。同时,创办南充县乙种实业学校,开设蚕丝专业班,培养地方实业人才。同仁盛克勤也是四川省南充县人,年12月2日出生,比张澜年小10岁。盛克勤年被清政府选派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蚕桑学校。辛亥革命后学成归国,同张澜素有深交,都致力于提倡实业和地方自治,曾就任南充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和南充县农会会长等职,时人称他为“张先生的智囊团”。为从根本上改变蚕丝业的落后面貌,盛克勤在重庆《商务日报》发表《发展我国之蚕丝业》文章,提出三边栽桑、嫁接良桑、改良蚕种、设厂缫丝等观点,得到国内同行好评,他的日本老师亦专此写信表示支持。年,盛克勤约集南充富商常德源等6人,租借学院街玄庙观寺庙创办六合丝厂,盛克勤任厂长。六合丝厂所产“金鹿鹤”牌生丝,质量一直名列南充蚕丝界之首,每担丝价高于其他厂丝10块大洋,民国14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年,盛克勤与重庆“德合恒”商号胡露轩、南充李书玉、王行先等人合资,将厂址迁至都京坝,新建厂房,共占地2.8万平方米,又以5万两白银从上海孔士洋行购回日本信川式座缫车部、复摇车部、千叶式煮茧机1部及火管式锅炉、发电机等设备。设备更新后,年产生丝公担,且质量亦有很大提高。改用煮茧机煮茧,茧层内外渗透一致,解舒良好,生丝条份好,匀度高,色泽佳,英、美等国用该厂生产的14D、21D生丝织成华贵的衣料和女舞袜,名噪欧美。由于日本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日丝日渐兴盛,对华丝造成威胁。为谋求对策,盛克勤与重庆投资代表胡为荩再次赴日考察,归国后致力于丝厂的改进,从工程筹划、机械选购到技术培训等都亲手操办。同时着手撰写《日本蚕丝业视察概略》一书,系统介绍日本栽桑育蚕及缫丝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情况,率先将《政府及蚕丝业界对于现势之应付方法》《蚕丝业将来之趋势》等3章在重庆报纸上披露,并向南充县立初级实业学校师生作赴日考察专题报告,介绍日本蚕丝业发展状况,阐发借鉴彼邦之长,改进中国蚕丝业的设想,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