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杀率,许多人脑海中会想到日本,这个岛国以生活压力极高闻名,每年自杀的案例之多在世界上也经常被报道。日本的自杀率也确实很高,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年日本的男女自杀率达到每10万人18.5人。
可要说到排名,日本其实还排不进世界前十,同样根据世卫组织年的数据,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你很可能想不到,它是个前苏联国家:立陶宛。
立陶宛以每10万男女31.9人的自杀率位居榜首,而且男性比女性更高。
这个数据要高出日本70%多,与这份榜单排名第十的莱索托(每10万人21.2人自杀)的差距也达到近30%之多。
立陶宛自杀率如此之高,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当地气候的影响。地处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拥有长达半年的冬季,在从从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作用下,这半年里每天日照不足6小时,不是阴雨连绵便是大雪纷飞,这种天气显然会影响人的心情。长时间缺乏光照也会使人身体免疫力下降,久而久之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不过,同纬度和高纬度的国家并不少,气候也不见得好过立陶宛,抑郁症更不是只有立陶宛人会患,根据统计北欧国家每名居民中,就有人患有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立陶宛自杀率高显然还有其他原因。
更大的原因或许在民族性问题上。
从历史上看,立陶宛祖上也曾经辉煌过。它在16-17世纪与波兰一起成立的波兰立陶宛王国一度盛极一时,单挑当时的地区小霸王瑞典、莫斯科公国等不在话下。在年-年的波俄战争中,这种辉煌达到了顶点,波立联军击败了俄瑞联军,占领了莫斯科并坚守二年多之久。
随之而来的就是联邦的江河日下,最后波兰和立陶宛都没有逃过亡国的命运,强大起来的俄国将其纳入统治长达年之久。
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由于波罗的海地区不仅有经济意义,更有军事意义,处于东西方交往咽喉之地,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9世纪到17世纪,丹麦、日耳曼、波兰、瑞典先后成为过立陶宛的主人,当他们在与俄罗斯的争夺中败下阵来,立陶宛重新归于他人之下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这是地缘政治使然。
从另一个方面看,立陶宛和波兰结盟后,这个民族的面貌和命运都发生了变化,立陶宛贵族完全接受了波兰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全盘西化,而立陶宛的农民却继续说祖先留下来的语言,保留原来的生活习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强盛时产生争霸的念头,差点灭了俄罗斯。最后实力不如人,在斯拉夫民族的内讧中被征服,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咎由自取。
在近代,立陶宛又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是它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波罗的海三国,算得上是苏联众多加盟共和国中最不心甘情愿的。即使在苏联最强大的时候,那里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始终没有停止。年3月11日,正是立陶宛首先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主权脱离苏联,引得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立陶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和政治家的意识中,一直存在着民族独立的梦想。曾经是全欧洲最大国家的立陶宛大公国越混越差,不断被人吞并蚕食,独立后又被统治,只能充当大国棋盘上的棋子,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内心极度压抑的民族情绪和巨大的差距感造就了立陶宛民族极端的民族性。
极端的民族性,这是立陶宛自杀率高的另一个原因。
除了以上两点,更重要的或许是身份认同的焦虑。
从古至今,身份认同一直是边缘小国所困扰的难题,它不仅牵动国人的民族热情,而且还存在政治上的风险。可明明可以忽视这些烦恼重新开始,但今天的立陶宛人却仍旧固执地在学术上去尝试重新梳理有争议且痛楚的历史进程,因为“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
当一个小国在周边均为强国辐射威权的边际交集之下时,地缘政治反而成了它最大的不安全感的来源,立陶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包括欧洲传统的纠葛、苏维埃时代的记忆和重新建立的波罗的海独立国家的期许,立陶宛一直在试图解决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身份认同。这中间战略上的意义超越了经济上的考量,一方面立陶宛从前苏联脱离出来以后,一直渴望回归欧洲,但俄罗斯历史上的的影响和压力始终笼罩。另一方面,对欧盟来说,立陶宛这些小国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意义,它们是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经历如此复杂的家国变迁,立陶宛人仍然没搞清楚“我是谁”和“我为什么是谁”这些身份认同的难题,不少人对此充满焦虑,不断探寻。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立陶宛一直在试图解决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身份认同难题,其中包括欧洲传统的纠葛、苏维埃时代的记忆和重新建立的波罗的海独立国家的期许。
这个国家能否长期、独立地存在下去?到底谁是新产生的国家的成员?立陶宛政府到底代表的是哪个族群?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成为困扰立陶宛人身份认同的难题。
立陶宛独立后被欧盟接纳,这让它在经济上得以翻身,成为苏联解体后经济转型较为成功的前加盟共和国。但也要看到,立陶宛经济的增长多半依赖于外部投资的“输血”,这种方式让在经历经济危机时立刻遭受重创。
5-7年立陶宛GDP年均增长达到8.5%,8年金融危机立即让其GDP倒退16.8%,立陶宛不得不通过向欧洲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来解决账户赤字问题。
立陶宛对独立后成为了真正的欧洲一员抱有太多的美好幻想,但最终这些幻想都没有实现。经济转型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形成了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固化等问题,普通人的失业率极高,大多数人并没有过上理想的那种幸福生活。
数据显示,立陶宛的居民贫富差距位列欧盟第二,因此由幻想和现实产生的巨大落差就让立陶宛人思想混乱,进而许多人患上了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
加入欧盟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人口流失。
从年到年,立陶宛人口减少了20%,其宣布独立之时,人口为万人,而年这一数据已下降至万人,在年这个统计数据是.5万人,仍在持续下降中。
但是,人口下降的原因并不是生育率低,而是人口外流严重。根据欧盟的数据显示,仅在年,就有5.4万人离开立陶宛成为其他国家公民,且大多数是青壮年,其中一半左右人人选择去了英国。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身份认同难题。另一方面更加现实,因为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收入比立陶宛更高,工作机会更多。能轻松挣到更多钱为啥不去呢,不少立陶宛人因此离开了。
人口的流失让立陶宛面临着劳动力、人才、技术普遍短缺的问题,并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加剧了抑郁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和自杀率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