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徐社东(民进杭州市西湖区教育二支部会员、杭州市第十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就到了西湖区教工路的杭师院附中教高中语文,他一辈子的文章、书,几乎都是在这里写的,他不愿意自称为一个作家,他是一个语文人,他是一个例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语文,语文的本质是什么。他是一个示范。
语文,最初是一些简单的语文学习,语文训练,后来变成了习惯,就是语文学习的习惯性生命动作,沉淀到了我们小小的生命里,任何一个大作家,都是不断观察,记录,思考,分析,酝酿,然后吐纳,表达,就像一只小小的春蚕,吐丝,缠绕,再作茧自缚,在里面继续思考,酝酿,写作。徐老师教书教了一辈子,写文章写书写了一辈子,也编书,他说,一个教孩子语文的人,最终要懂得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可惜的是等你们懂了,孩子早走了。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天下所有妙文集聚,呈现给学生,这样才是大教师,大语文。天地万物,都是我师,要对自然观察,对社会观察,对人世观察,对人生找到一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因为人活在世上,最终是要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书本、文字。他把语文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一个是文字层面,他称第二现实。
进入新世纪以后,他开始教初中,带了一个班的班主任,疯狂地让学生记随笔,他也做班级笔记,整理学生的记录,然后写成了一本大书,当初是初一一本的,初二一本,初三一本的,后来出版时,时代文艺出版社把初一初二合起来了,叫《梦里花红知多少》,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初三部分拿去了,叫《那个叫苹果的女生》,但是他不会去宣传的,他没有时间,继续在学校做苦行僧,给学生示范什么是语文,记录,思考,酝酿。他很早就是作家协会会员和我们民进会员,但是人们知道的就是报刊杂志上的那个名字,学校生活中,有的是事情,遇到的是孩子,除了孩子还是孩子,大量的青少年,一拨一拨的,前赴后继,前面的生养了子女,后面的又来念书,前面生的娃又来了,这很好啊,这让他激动,这就是世界的本质啊,生命的本质啊,人世的本质啊,然后他又有许多想法,激情澎湃,永远年轻,想表达万物。这个企图是要命的,一个小小的生命怎么能表达天下万物呢?
最近他在忙一个浙江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是一本科幻小说,叫《梦境来访》。剧透一下。作品展现了一名资深教师在他人生的后期,把自己的大脑,交付给自己的学生进行科研,据此创造全息梦网的故事。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是知识、情感、意念的互联。梦网作为新一代互联网,能解析、转译、存储个人的梦像,起先梦网资源来自个别玩家的大脑连结,他们想知道自己梦里到底在干啥,彼时梦网的梦像还是稀少、残缺、破碎而凌乱的。没有谁愿意袒露毕生隐私,全球首例被试做到了,随着张继人的出现,梦网获得突破性发展,为科学他捐献了大脑全部意识活动,而且是活体。他的梦像是梦网首例完整的个体梦像,是系统的,是他另一个版本的人生,全世界都来破解、研究,一时成为现象。而以植物人身份沉睡半个世纪的张继人醒来后发现,世界已经变化,同龄人尽皆死去,自己的学生也老了,他要面对的是别人对他的解读。他沉入一个神秘的深沉之地到底遇到了什么?他是不是到达了生命的另一维?
还有一个杭州市的文艺精品项目,是关于丝绸文化的,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签订了合同,但还没有出出来,叫《天衣》。剧透一点。写的是淮海战役后,一衣衫褴褛的军人被炮火打聋哑了,找不到家,在杭嘉湖平原嘉兴一户人家落脚,该户人家嫁女给他,他们生养了一个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嘉兴创办了一丝绸馆,从事丝绸文化这个没落行业研究,有过短暂婚姻,后考入杭州的浙江丝绸工学院读研究生、博士生。书原名《轻薄》,指意丝绸文化意象。书主要写人类情感事。一边是薄如蝉翼的丝绸,一边是风一摇就千疮百孔的人类情感……上个世纪末,司马相如来到杭州的丝绸工学院研究丝绸,博士生的他深深爱上了丝绸这一物质里的女性成分,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书中女子,说可以安慰他孤寂的读书生活,这个神奇的女子,似乎从浩繁的丝绸典籍里穿透而来,又似从杭州当地历史云霭里穿越而出。她出入,失踪。失踪,重现。而他,司马相如是一个有纠结过去的人,他的过往情感生活,如一件薄透的真丝,经不得风摇。现实的杭州,某一天,临近毕业的他遇到了一个真实的女子,他们之间展开了真实的交往。这个真实的女子林因,一开始不显露真实身份,其实她是杭州某著名丝绸老字号的后人,姆妈外公都是上海人,外公是上海的丝绸商人,早年到杭州向国民政府买下一块地,造了著名的石库门里弄建筑。
《孩子与世界》
徐社东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年7月出版
目前徐老师手头在出的一本书是《孩子与世界》。
这是一本教孩子与世界相处的书;这是一本让大人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并尊重孩子、建构合理孩子成长秩序的书;这是一本让青少年变聪明的书;这是一本把教育放在人生大背景下思考的书。
书中罗列了大量的教育现象,这些现象后面有不变的教育哲学,那就是每个浮生都是与那个时代相处的学问,这个学问每个人都做了一生,但收益不一,这本书不是锦囊秘籍,但从中可以开始严肃的思考,最终的受益人是我们的孩子。书中罗列了一些经典术语,试图描述人生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而小小的个人又该怎么与世界周旋。一个孩子长着长着就变成了大人,一个大人总是说如果世界是由孩子组成的就好了,那该多不功利,而对自己家的孩子总是认为,你怎么这么弱鸡,这么次,这么没用!在这个意义上,大人比孩子更需要智慧。
作者和青少年打了一辈子交道,和青少年交心,懂得一代一代孩子,生养过孩子,爱过孩子,也伤害过孩子。爱是一件爱恨交加的事,教育是一件欲罢不能的事。教育就是人生。他开过很多教育专栏,出版过许多与青少年有关的书,比如《梦里花红知多少》、《背诵每一个孩子》、《那个叫苹果的女生》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大量教育教学文章,从《小学生世界》到《高中生之友》,从《人民教育》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安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他思考过的点很多,本书中这些零碎的智慧火花是他一生的积累,俯拾皆是,但我们弃之如敝屣,而他能在每个故事里找到孩子的水晶心。
这本书不会惊世骇俗,只盼领众人进入一种全新的思考。不同的思考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我们的孩子和母亲这个母体的脐带剪开,和世界的脐带就连通了。但科学养娃和哲学养娃,总是不能提上议事日程,总是败在家庭环境里,不合格的家长和不合格的教育,是那么的普遍,最后所有人都说,就这样吧,又能怎样呢?人生就是如此。孩子带着你所给的断语,走进了世界。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能适应所有的孩子,但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像爱一个陌生人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世界是一部错谬大全。告诉孩子世界并不美好,既是错的,也是对的。让孩子知道世界并不美好,长大以后会少一点恨,少一点抑郁,少一点想不开和自杀念头。滑滑梯边一个孩子会推搡另一个,这是动物本能,而家长会吵起来,孩子在吵架声中获得对人世的认知。一个诚实的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人是复杂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恶棍,社会也是复杂的,人活着就是要遭遇各种人,所以人生不是享受,是要面对各种困难,对付各种难题。给孩子换一套人生软件系统吧,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系杭州市文化精品。
开本32开,页数页,尺寸mm*mm,7印张,定价50元整。
样张
外星人早!
(滑动查看全文)
一个冬天,早上有大雾,大雾流走。一个小女生在走,头上戴着帽子,耳朵上戴着毛茸茸的套子,校服外还穿着蓬松的羽绒衣。在温暖的杭州,冬天来了都很兴奋,特别是这些新人类,时尚用品一定要派上用场。
有两个男生背着书包从大雾的另一头来,一拐弯,我们几个都碰上了。他们中间一个对那小女孩兴奋地打了个招呼:“外星人早!”
顿时,我就有雾失楼台、不知今世何世之感。我很感激那个少年,他很有感受力,他启发我对那个大雾流走的早晨进行美好的想象。
为什么我没有他那样的想象力?是谁剥夺了我这个成年人的想象力?唉,要是能回到少年时代有多好,要是我重新具有少年的感觉和认知有多好,要是我能用少年的判断力来判断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有多好!
另一个中午,不记得是秋天还是春天了,我坐在办公室里,另三个小女孩也在。她们在帮她们的老师做什么,唧唧嚓嚓说个不停。听她们说话,就是一种享受,一道辉煌照进生命,空气中颤动着许多快活粒子。她们从中东说到杭州,从下沙说到三墩,每一个话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年轻就是快,年轻就是愉快,少年就是取消深度。她们语速快得让人的脑筋跟不上,后来,她们说到某个学校的某个老师不幸去世,其中一个小女生天真地说:“喂,我们老师怎么不死啊?”
她说得那么轻快,那么没有心机,那么没有恶意。无心快语啊。另两个依然在唧唧嚓嚓地说话,理也没理她。我立即作出了反应,说:“你刚才说什么?”
这一下,她们三个都紧张起来,赶忙从我脸上寻找我的意思。那个说错话的女孩说:“老师,我……并不想骂我们的老师,我只是想,要是我们老师死了,就不用做那么多作业了。”说着,她就栖惶地等待我的处罚。我卸下身上一套十吨重的盔甲,说:“哼,没那么轻松的,一个老师走了,很多个老师又会来的!”
她们一下听懂了我的意思,高兴得大笑起来。他们反应很快,就像刚才害怕来得很快一样。我完全可以把那句话当一个极端恶劣事件来处理,但我突然愿意回到少年的位置上,用少年的口吻来和她们说话,来理解她们的话,那一句咒骂老师死的话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恶意的,不过是一个简单随便的感想而已。
一旦回到直觉时代,回到形象思维阶段,这个世界就不再是现在我们所判定的世界。一旦我们像少年那样判断事情,这个世界就没有许多由成人发起的纷争和战斗。我们其实很容易改变生活,只是我们不愿意去做。用少年的眼光打量世界,将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没有太多物质是非,没有许多道德是非。
少年的感觉是不重复,轻快,跳跃,少年是行动派,他们每天都在纤细地感受,触角深入到一个物体的所有缝隙,他们跳跃,他们只和自己的人说话,他们幻想,他们对生活抱有和我们不同的态度,因为他们活在我们大人创造的荒诞现实里,他们必须排斥。他们的内心永不枯竭,永远涌动着全新的内容,他们有他们的领地和神秘活动,为我们不懂。豆芽一样的少年,韭菜一样的少年,瘪稻壳一样的少年,纤细的少年,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人,而最可贵的还是,他们的判断力,像赤金一般无瑕、纯真!
用少年的感觉知遇世界,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将不功利,将会很轻松,将会青春永驻、永不苍老。
一旦回到少年阶段,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的世界,我们就会重新焕发生命,这是肯定的。用少年的眼光打量世界,将到处都充满着新奇、阳光和诗,而我们今天愿意像猫玩抹布一样,半天玩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已经关闭了自己新鲜、丰富的感官,而习惯让别人代替我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判断事物。
丑小鸭复仇版
(滑动查看全文)
安徒生出身卑微,一个鞋匠的儿子。他以丑小鸭自况。
他创造的丑小鸭,面对歧视、排斥和冷落,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冰天雪地的池塘里凄苦地旋转,仍还想着变成高空的天鹅。它拼死也和天鹅接触,向它们游去。
安徒生是善良的,他出身低微却不偏执,他知道你若恨这世界,你断定不会成功,他是伟大的童话作家。
善良是童话的本钱,善良是童话的良心。这个世界应该允准弱者来写童话,他们会给我们善良的梦想,而不要让那些自大狂者来制造暴力童话,那会引导我们变态和走向毁灭。
当代童话就是这样。
如果丑小鸭到了当今游戏程序设计者手里,那一定有男生版的和女生版两种。
小女生版会说那只丑小鸭找到了一只比自己更丑的丑小鸭,它们挑逗10年,约会10年,闹别扭10年,最后胜利结婚,男耕女织,不知今世何世。
男生版则一定是复仇主题的。可怜的小鸭将苦练武功,9百天不说话,然后去打劫银行,用非法获得的钱款买来装备,全身武装好后,挟持一只美丽的天鹅来搁枪管,便于瞄准,还把所有歧视、伤害、冷落它的动物打死,部分的打残。
它一路打杀,丧心病狂,最后只剩强手和自己作对。丑小鸭把遗书写好,把保险单烧了,用电脑向国际恐怖分子发去一串神秘的符号。然后,它拧断那只无辜的天鹅的脖子,来到了那个当初逐出它的人家,拿出遥控器,它的鸭脸阴冷着,张开大嘴,在10年内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是:“哈哈哈哈,知道老子是谁吗?去死吧!”
“咣”的一声爆炸,那户人家和丑小鸭一起化为灰烬,消失在人间。
这就是血腥的、恐怖的、变态的丑小鸭复仇版。
这个丑小鸭没有梦想,它只要复仇,它的生命使命就是做一枚人体炸弹,复仇。
如果是好莱坞版的丑小鸭,那场面还要恢弘盛大,一定会出现一千万只偏执的、暴力的丑小鸭,它们组成海陆空战队,立体地向迫害它们的动物战斗,把自然界和人间打得天昏地暗,汽车成弹丸,高楼顷刻被炸,最终,整个世界和它们同归于尽,复归亘古。
若是金庸版的丑小鸭,那这只丑小鸭就要到雪山之巅去练一种奇妙的鸭拳,只要它一发功,太平洋里就刮飓风、长江大河水倒流,然后,所有的人被它变成了螺丝虾米,被它吃掉。
一个儿童看善良版的丑小鸭长大,和看复仇版的丑小鸭长大,一定是不一样的。
有些儿童觉得板凳会说话,树里躲着精灵,厕所里的鬼也会笑,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好玩。而有些儿童会觉得绿色草皮会爆炸,白云里突然出现武士,米饭里有地雷,奶奶是巫婆,手里还有毒针,爷爷像本拉登基地组织成员,爸爸是的人。
他们远离了善良和爱,我们只能用更多的爱去唤醒他们。
这个世界上有人靠催眠赚钱,有人专门做唤醒工作,但使仇恨者有善良的理想和爱心,比较困难。
如果某一天所有善良版的丑小鸭都失语了、灭绝了,这世界上只剩下偏执复仇的丑小鸭大行其世,那时,我们也只好把它作为反面教材,告诉我们的孩子: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告诉我们不应该像这样生活,人应该建设一种新的、跟它相反的生活,那才是人类健康的理想。
但千万不要说,作为一只鸭就要努力学习生蛋,等生完了鸭蛋后,再来生鸡蛋,这会培养出一只平庸且变态的小鸭。
替大禹捶背
(滑动查看全文)
三月里,农历还在正月尾子,我们抵达绍兴。天气不错,春天已经可以感觉到了,春纯粹和气候有关,和阳光与温度有关。
我们先到达柯岩景区,这里在绍兴市郊,感觉里,满眼的越人,偶尔看到几个拉车的戴着乌毡帽,特别有情调,害得我在看那天下第一石时,心里一直想着如何去买到一顶绍兴毡帽。这种感觉无法摆脱。……巨石被伐,剩下的巨石成穹庐,人卧在里面成一个小点,这一种风景里面是否有越人的精神风貌,难以穿凿附会。柯岩景区的山上,竹廊道,木头路,浮在山脊上,通往在建的一座辉煌的庙宇。实在不行的话,就在别人的头上买顶毡帽吧,景区门口的车夫们头上就有一顶很地道的绍兴毡帽!
这个小小的愿望后来在我们来到大禹陵时变得很容易实现。稽山脚下,繁茂树林深处,躺着没有官场作派的皇皇大禹陵。树木是一种能吸音的消除噪音的天然物质。禹祠有副联,叫“轨范绍百世,德泽被万方”;庭院里有梅一株,玉兰一颗,禹井亭下有一口不张狂的井;细砖铺了路,在回廊下,在葱茏间;有一个门,被几片老竹子封住了,朝里一看,关着一园芳草,几茎绿竹。
就是在那个地方,有人朝我喊,说买工艺品的地方有乌毡帽卖,让我去现场看货。那一喉咙喊得有点闹。当时我刚看完被人冷落的旧禹祠景区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正在看周作人年题的一副联旁的印章,其篆文的“人”字被镌刻成一个跪叩的图符,头背平齐,四肢着地,惟妙惟肖。
我跑到买工艺品的地方,是有一叠乌毡帽。可能是春阳暴暖,拿在手上感觉太厚,翻过来一看,发现是山东制造的,就放下了。以往在北京就看见过绍兴毡帽,也没买,就是嫌原味汁水不够。于是,改买了一管箫,是仿玉箫,还在一堆工艺品中买了一把小捶背,没有买老头乐。
小捶背有两种,一种是锤身界面上另添了小突触,以舒筋活血激活脉络的,一种是普通的无突触的。一时之间,我们一道来游春的人中间,好几个人都买了把小捶背,在腰上腿上背上啪啪啪啪地发出竹板响。
在往禹穴和禹陵行走的过程中,一位美好的女性把上衣系在裤腰上,拿了我的箫一路吹着。
大禹陵的大殿别有一种肃穆在。我们进去后,都停止了声响。小声的说话声,在那里都以一种奇特的声音形态传播着。其实,要按大小规制,一些普通的宗教殿堂都比这儿要大,朱元璋陵、中山陵、始皇陵也比这里更气派。这里康熙的题词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乾隆的是: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五。这里的人不多,这里也不是旅游热点,但我们觉得大禹是帝王们尊崇的师,当我一下获得这种感觉时,我觉得好极了。
抬头看大禹的塑像,我们敬仰他。大禹很瘦、很黑,为了治水,身为民众先,身后插把木锹,三过家门而不入,劳作得腿上没了汗毛。有人拿着没有声响的小捶背说:“我们真应该为大禹捶捶背。”
是的,大禹辛劳之极,辛苦之极,他作为一个王者的形象就是一个带着工具拼命干活的形象,这在普天下都是少有的。因此,先民崇仰之,四方九州之人都认他做了祖先。大禹是一个普通的先民,他被推戴做了王,是因为人们缺一个领头干活的。文化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传播了这样一个人,文化没有记下他的缺陷,却记载了他的功绩,没有记下他的享乐,却只记了他的治水。在某些景区,我们可能会感到,某几个名人就能抬起一处风景,景因名人而更胜一层,名人也因景而扬名。只有在这大禹陵,我们所有的人都趴下了、匍匐了、渺小了、没有功名意识了,包括来此的帝王将相名流。大千世界,万方民众,官民上下,人活世上,各有筹谋,也各有主张,可是,我们在大禹身上还是能找到大家共同崇仰的一种珍贵物质的。
大禹是一位王,可人们从来没有把他当作王看待,人人都以禹称之,顶多也就是用大禹称之。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王的特质。
我们愿意为大禹捶背。尽管这起自于一个说笑,不过这个说笑有意义、有蕴含,深刻、庄严、发自肺腑。是的,如果可能,我们很愿意为大禹捶背,这绝不是出于自贱和逢迎,只是因为大禹很累了。如果不是在大禹陵前买了一把小捶背,或许我们到今天还不会领会这些。
中午12点之后,我们又去了兰亭。
(宣传处)
原标题:《徐社东:语文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