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入殓师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解,与
TUhjnbcbe - 2024/9/10 16:29:00
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s://m.39.net/pf/a_4790119.html

又到了鲑鱼洄游产卵的季节。

数以百万计的鲑鱼,从遥远的大洋,穿越峡湾,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河道,还要躲避天敌,一路艰辛。不管是浅滩峡谷,还是激流瀑布,都不能阻挡它们。

经历几个月的惊险,只为了回到出生地,完成产卵。

然后,在精疲力竭中死去。

留下的鱼身,成为孵化后的鱼苗宝宝们的食物,帮助它们度过最困难的初生阶段。

至此,鲑鱼终于完成它一生的使命。

一条湍急的河流中,两条鲑鱼,正在努力地逆流而上。

上游漂来一条残缺不全的鱼身,与力争上游的两条鲑鱼,不期而遇。

一个人说,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何必这么辛苦。

另一个人说,它们想回家,回到出生地。

梦想与现实的和解

在所有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中,《入殓师》,是少有的温情脉脉。

影片没有渲染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刻意用悲伤去制造沉重,甚至还有意地安排了一些轻松的笑点。

一切都真实得,如同我们身边人的生活。

小林大悟,就像人群中的任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家世背景,没有长袖善舞。唯一的傍身技能,就是拉大提琴。

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

他以为自己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就这样开始了,甚至不惜以自己无法承受的价格,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万),购入了一把专业入门级的大提琴。

他甚至还想让自己会平面设计的太太,为乐团做一个网站页面,更好地宣传。

人生总是有太多意想不到。

上一刻还在演奏《欢乐女神》,憧憬着美好未来。下一刻,老板亲自鞠躬,抱歉地说:乐团解散了。

于是乐手们无声四散,仿佛早有预感。

只有小林自己,傻傻地站在那里,还没回过神。

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失业了。自幼学琴,三十年没想过做别的,以为自己一生都会以琴为生。没想到就这样,失业了。

有人会在逆境中咬牙坚持,有人选择在逆境中随遇而安。

无所谓对错。

生活从来都没有容易过。忠于梦想,还是屈服于现实,都没有错。

小林就像人群中的任一个普通人,没有非实现不可的梦想。他只想好好地活着。

简单,又不用那么辛苦地活着。

于是他卖掉了那把昂贵的大提琴。他以为自己会很失落,没想到竟然感到松了一口气。

他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山形县。

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自知或是不自知的使命。

有些人会狠狠地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有些人会陪伴你一程,带给你慰藉。

小林的妻子美香,显然是后者。

得知小林买了一把昂贵的大提琴,她也只是无奈地笑问,这么重要的事,怎么不跟我商量呢?

小林说,我想你一定会反对。

然后妻子没再说什么,转身就去做晚饭了。

小林想从东京搬回山行老家,美香也没有迟疑,满脸笑容地举手说“赞成”。倒是小林,不敢相信地问她:可以吗?

美香简直集合了人们对日本太太所有的美好想象:温柔、顺从、贤惠、勤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爱人,在得知小林的新工作是“入殓师”之后,几乎崩溃,尖叫着拒绝小林碰她,因为“脏死了”。

连最亲密的爱人都这样,更不用说别人。

路上偶遇的发小山下,不让家人跟小林打招呼,还郑重地劝告他,“做什么都行,去找个正经的活干”。

在逝者家中,无端成为被鄙视的对象,被人指着脸说,这份工作是赎罪。言外之意,这是一个罪人。

人总是这样矛盾。嫌弃着小林,又希望在自己过世的时候,能被小林这样的人温柔以待。

小林什么都没做错。却因为自己的职业,被世人轻慢。

在东京拉大提琴的小林,就可以获得世人的艳羡和尊重。同样一双手,用来服侍逝者时,就要被人鄙视。

小林也曾动摇过。

然而这样的动摇,却被一顿河豚鱼籽打败了。

生活就是这样现实。一边是好不容易找到的高薪工作,月入50万日元,折合3.27万人民币。另一边,是世人的轻慢和不解。

偏偏自己又没有做错什么。

更为难得的是,他非常虔诚地对待这份工作,认真且温柔地对待每一位逝者,让他们能更有尊严的上路,也让逝者家属得以安心。

善良的小林,渐渐地体会到这份工作对于逝者和生者的意义,也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毕竟,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只有钞票和大熊猫。想让身边的人永远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会让自己痛苦。

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会生贪嗔痴慢疑,也会有怨恨恼怒烦。太过在意世人的看法,也是一种执念。

而执念这种东西,会像细得不容易发现的蚕丝,慢慢地包裹住人心。

最后的结果,要么化茧成蝶,要么作茧自缚。

好好活着,认真工作,就是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

与自己的和解

在心事无处安放时,小林会去拉琴。这也是影片为数不多的,被部分人诟病的桥段之一。

因为好多人觉得,小林去田野小坝上拉琴,太文艺,太假了。

其实,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

每个人都有与自己和解的方式。选择买醉,选择K歌,或者大哭一场,或者自己呆着。

而音乐,也是一种和解的方式。

学习乐器,并不是为了找机会炫技,或者升学加分。

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就像多了一位不离不弃的朋友,开心的时候或许不会想起,不开心的时候,就会去找“她”。于是心事就在乐声中,不知不觉被平复。

没有谁能陪自己一辈子。音乐却可以。美好的东西都自带治愈。

而小林,就是因为自幼学习大提琴,所以在他有心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买醉,而是拉琴。

这就是他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

生与死的和解

因为小林的温柔和认真,逝者得以看上去更安详,而生者也得到了更大的安慰。

暴躁的丈夫,看到妻子以最美的妆容离世,真心诚意地感谢社长和小林,并为之前的态度真挚地道歉;

有性别认知障碍的男孩儿,最后能以漂亮的女生妆离开这个世界。一直不理解儿子的父亲,也终于理解并真正接受了儿子。

山下一直劝说母亲拆掉澡堂,盖一间公寓,母亲不同意。母子俩为此争执多年。“守门人”点火的那一刻,山下失声痛哭,边哭边说,妈妈,对不起。

看过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小林的心里,却还有无法和解的事。就是他的父亲。

他始终怨恨父亲在自己6岁那年抛妻弃子,三十年来没有任何音讯。

他甚至忘记了父亲的样子。

他不明白,父亲是因为无颜面对他,所以一直不敢回去见他。

也许在他不知道的时刻,父亲曾经站在远处,眺望他背着书包上学,或者曾偷偷站在窗外,只为听他的琴声。

愧疚有多深,思念就有多深。近乡情更怯。始终没有勇气面对。

却不曾想到,一别三十年,再见已是天人两隔。

小林为父亲纳棺时,发现了父亲一直牢牢攥在手心里的“石头信”,正是小林六岁那年,送给他父亲的那枚。

常年摩挲,石头已经变得更加平滑圆润。

原来父亲心里一直都惦念着自己,去世之前的唯一念想,都是这个儿子。

三十年的怨怼轰然崩塌。小林泪流满面。

人如鲑鱼

人这一生,其实就像鲑鱼一样。

年轻时向往大千世界,努力游向远方。侥幸在凶险的大洋中存活,长得足够强壮了,又要历经千难万险,逆流而上,不辞辛劳,只为换来儿女的成长。

儿女长成之日,也是自己告别之时。然后下一代又重复着旧事。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其实就是门。”

愿我们都能温柔待人,也能被人温柔以待。

无论在“门”的哪边。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殓师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