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让自然成为艺术,龙美术馆演绎中国色
TUhjnbcbe - 2024/9/9 16:53:00

年11月28日至年2月21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和陈彧君5位艺术家的群展“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担任学术主持,艺术策划人、独立艺术顾问萧斌策划。

看完整个展览,最大的感觉是,这些展品几乎什么都没画,但似乎又什么都画了。

给人最大精神冲击的,是艺术家刘建华和邱世华的作品。他们的展品,几乎就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白纸,但他们的“白纸”却白得不同凡响。

刘建华的“白纸”就像一幅全白的油画,但其实,它是一块白色瓷板。刘建华的白瓷绘画看似空白什么都没有,但按照艺术家的讲法,是从一种材质(瓷)到另一种材质(纸)的探寻过程。它不是一幅画,因为有着瓷器的硬度;它的边缘微微卷曲,有着轻微含蓄的微妙触感,提醒你关于材质的重构,这也是东方人对于物质和自然的理解。

刘建华说,素瓷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好像什么都有,因为它会把人的痕迹留下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白瓷的脆弱和永恒的凝定,看到了中国留白艺术的秘密,感受到中国艺术吊诡与极致的一面。

■刘建华《白纸》瓷年—年

■刘建华讲述他的作品《白纸》

邱世华的作品是一幅画,但也是白得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是画面中隐隐约约有一些类似于树的影子,淡淡的在那里。邱世华的白色绘画看似空白,但平面内部却有着风景的不确定涌现,随着光线和观看角度不同,空白绘画所呈现的景色也会不同,这就是杜尚梦想的“虚薄绘画”,并且打破了具象与抽象、概念与自然的对立。

■邱世华《无题》布面油画年

秦一峰的作品是一种高级灰的摄影,由摄影负片和喷墨输出两部分组成,拍摄的对象是明式家具的“素工”。所谓“素工”,就是不追求雕刻,而是最大程度释放木材本身的质感,用自然与人进行对话,这也是明式家具的内在文化精髓。

秦一峰通过持久耐心等待最合适的自然光线,对素工家具的局部进行拍摄,每件作品的命名都是拍摄时的确切时间和当时的天气状况,而背景都是艺术家特别调试出的灰度。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再是摄影,而是多重时间的还魂,是多重空间组合的艺术。

■秦一峰的高级灰摄影

陈彧君的作品是把画过的水墨与设色作品撕成碎片,然后再次拼贴组合,让绘画回到动作的自由,回到孩子气的天真与组合游戏,看似凌乱却充满了偶发的机趣。在一切可以重来、可以重组的可能性当中,古典与现代不再是截然的对立,而是出于个体自由的自发组合之中。

■陈彧君的水墨拼贴

梁绍基的作品“可看性”最强,都是白色蚕丝,或包裹着机械,或帷幕般地披挂着。梁绍基的蚕丝作品,第一次让自然成为了艺术,蚕的自身和吐丝成为了山水画的形态,不但是蚕虫的自生自成,还双关性地指向了历史文化山水画的“残剩”记忆,和蚕虫身体的“残余”,这里也回响着汉语内在的智慧。

■梁绍基的蚕丝作品

展览的学术主持夏可君认为,5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试图去理解什么是中国式艺术,他们都选择了让自然成为礼物,接续了中国传统的精神价值。他们的作品共同体现了一种“中国白”,一种涌动着无限生机的“虚白”。这种“中国色”不同于西方概念化的单色画、抽象的白色画、日韩当代艺术的“余白”(类似于中国的留白)等,而是一种在虚无——空白、实存——整体之间的悖论式结合。

艺术家们从亚麻、蚕丝、瓷片、银盐胶片或册页宣纸上,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材质的敏感细腻,但又进入材质与自然的隐秘关联。他们试图让残余的自然成为救赎的契机,在带入技术与观念化的操作后,再次激活自然的隐秘灵性,重建人性与自然的深度关联。

因此,这样的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再依赖于西方概念的表现,体现出自然可再生性的智慧,如此自然化的艺术才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绝对贡献。

展览名称

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

学术主持

夏可君

策展人

萧斌

参展艺术家

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陈彧君

展期

.11.28—.02.21

展览地址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六展厅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号

来源:周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自然成为艺术,龙美术馆演绎中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