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又到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年,好像过得格外快,还没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就到了催人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了。
很多人年初许下的愿望或许还没实现,想见的人,想做的事,或许也还有许多遗憾。
不过,行走在路上的迷茫和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了。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被迫“合群”,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装上厚厚的面具,掩饰自己“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
但仔细想想,合群未必快乐,孤独未尝不可。
这个冬天,又一年快要画上句点,不妨在这个距离终点五十米的位置停下来,回头看看生活中的角落,接受真正的自我。
下面,正式进入12期
01
超越生死的叙述——《云中记》
#老俞荐语——
阿来很擅长写四川藏族的故事,今天我想推荐的这本书叫《云中记》,是阿来比较新的一部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阿巴的祭司如何在汶川地震后一个人回到被地震毁坏的村庄,祭奠地震中死去的亡灵的故事。
整部小说就像一部长篇抒情散文,在自然的叙述中穿插简单的人物故事,书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很有力量,可以让人在悲伤中时时感受温暖,所以推荐给大家。
豆友推荐——
虚斋读客:阿来,越写越好。从《尘埃落定》写一个部族制度的覆灭,到《机村史诗》六部曲写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时代的乡村变迁与落伍者、失败者的人生,再到《云中记》颂祷大灾难面前人与自然的生命与死亡,阿来的文学王国不仅一步步向世界性扩延,而且向着生与死、自然与神明的纵深掘进。也可以说《云中记》是《机村史诗》六部曲的延续,阿来终于借助祭祀者的身份,为生命与死亡、自然与神性唱出了一部颂祷之诗。辛夷:无以言喻,只能再去听一遍莫扎特的《安魂曲》。02
大家小书——《长安的荔枝》
#老俞荐语——
这本《长安的荔枝》是一本小小的书,是马伯庸写的最短的小说。它的题目来源于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长安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把新鲜状态下的荔枝从岭南一直运送到长安呢?
马伯庸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围绕小说中的主角李善德来展开故事,假设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岭南的荔枝是如何运到长安的。
这本小说文字简洁明了,故事情节也很动人,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人生的启迪作用。
所以,如果你没有读过《长安的荔枝》,可以买回去读一读。
豆友推荐——
夏木漱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简单的诗句,背后竟是这样一个艰辛的运输过程,也让人从中一窥官场的诡谲、权力的纠葛。李善德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公职人员”拼尽全力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如他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输了是宿命,赢了就是涅槃重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向命运抗争的信念感。鱼崽要爱要自由:文本量不大,一口气读下来只觉得酣畅。古今多少事,历史却总是惊人地相似啊。而主角这样破釜沉舟拼尽全力一搏的风采如此动人,谢谢作者在故事里的善意,给予人性光辉一丝光明。03
热爱造就不凡——《纸上》
#老俞荐语——
今天推荐苏沧桑的作品,《纸上》。
苏沧桑的文笔很踏实,也很唯美。在这本书里面,她讲述了七个人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坚持付出的故事。
这几个人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养蚕者、唱戏人、造纸匠、酿酒者、养蜂人、茶农和船娘,但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一种生命的诗意,还有韧性。
苏沧桑把自己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写进书中,充满了小人物的生活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豆友推荐——
TT: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种具有美感的文字,朗润通透,如一杯温润的春茶,如一张细腻致密的手工纸,不仅让我看到传统手工艺的艰辛与悠久,也让我感觉到作者苏沧桑充实丰盈的内心世界。天空之城的支撑:“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向往。对于美好事物的描摹,我们只是一味地欣赏、享用,无心探究“美”的来路,而《纸上》则告诉我们在“美”的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一面。枫雅阁阁主:《纸上》通过真实记录漂泊旅程中与传统文化的相遇,从而使那些逐渐被社会遗忘的匠人以及他们所处的行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透过这些真挚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那种人与文化的深切羁绊。04
寻找故乡的记忆——《皮囊》
#老俞荐语——
推荐蔡崇达的这本《皮囊》,这本书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了,它是蔡崇达的代表作。
《皮囊》这本书饱含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是蔡崇达在远方写下的,对于许多不可避免的人生问题的回答。
书中的“阿太”曾经说过,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样一种超脱的想法,在现实世界中其实是很难得的。我们在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福建小渔村的生活状态,还有关于亲情,关于死亡的真实感受。
推荐还没读过《皮囊》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
豆友推荐——
bird:小说有三段,第一段写父母病榻,佛宇之间,真挚感人。二段写故交散友,略显失色,且有以己身评断他人,好在知众生有途,理解是对他人的最大善举。三段是一些精短感慨,看见自己,剖析自己,后见世界。不良生:我喜欢前面五篇,书写的是对祖辈、父母、病症、神明、童年与故乡的苦难、忧愁与敬畏,在这样黏稠阴翳的湿哒哒的梅雨季节读起来,更有回念。后面的九篇不是那么喜欢,但读到后面蔡崇达说了一句,“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恍然大悟般,仿佛明白了此生某种殊途同归的宿命。05
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死疲劳》
#老俞荐语——
很多人跟我推荐过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次我终于读完了,推荐给大家。
很多人觉得莫言的写作风格很难懂,这本书为什么要用六道轮回的故事来串起整个小说的情节呢?
一个地主被冤杀之后,经历了一场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大头婴儿。
这个地主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悲欢故事。
我只能说,莫言笔下的荒谬现实已经无法用正常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只能用这种看似古怪,实际上却很真实的叙述方法。这本书很适合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阅读,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豆友推荐——
mumudancing:作者实践语言的狂欢,读者成为叙述的俘虏。莫言实为这片沙场上所向披靡的斗士——无论音韵的暴力速度还是象形文字构成的戏谑奇观都让人叹服:他是当今中文世界最好的作家。我叫卢大胆:生死疲劳,从贪念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轮回没有意义,总在痛苦和欲望中摇摆。多活一次,不过是多体悟一次酸甜苦辣。土呆: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看过世事冷暖,终以疲劳终结。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由贪念引发的故事罢了。06
家族情感的传递——《那年那信》
#老俞荐语——
读这本《那年那信》,给我读感觉就是,中国的家族血缘、家族文化还有中华文明的传递都来自于血脉。
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递,实际上就是首先来自于家庭的传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家,如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传递,有温情,也有关于各种问题的讨论,包括书中对于不同的下一代人的故事的讲述,这其中让我感觉到有一种血脉在其中流动。
如果没有这种血脉的流动,其实就不存在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家文化,家文化以后才是国文化和天下文化。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家庭该如何传承,想和家人更好地沟通,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豆友推荐——
美美:读的时候眼眶湿润,几近哽咽,家人之间的情谊如此动人,无论他们正经历着什么。也深感历史大势对个体的影响,这决定我们经历什么,决定我们价值观里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漫长历史中,我们恰好生在这样的时代。Eleven:记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记录是要加上这种本能,成为可贵的自觉吧。豆个豆沙:娓娓道来的亲切感,通过家庭成员互相给对方写信串起日常中的大事小事的讲述,表达温馨生活中的别样浪漫。07
一个地方的历史——《江南三部曲》
#老俞荐语——
给大家推荐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这部书获得了年的茅盾文学奖。
三部曲分别为《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格非的小说,叙述方式很独特,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他写出来的文字实际上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用诗意的文笔,写出真实而无奈的故事。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生的无奈、个人的抗争和时代的冷酷,了解到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所以,如果你没有读过格非的作品,不妨看看《江南三部曲》。
豆友推荐——
AMMon:三部曲一口气读完,读罢只觉得酣畅淋漓,恍惚间像是做完了一场百年奇梦,最终跌落现实。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壮阔波澜,所有的情感与思索都流转于细碎的日常,既是秀米洗完忘收的裤子,也是姚佩佩拼死寄出的烟盒信笺,还是那只被庞家玉剪掉链条赶走的鹦鹉。即使山河变换、草木凋零,心中总还是守护着那片桃花源。Louisiane:时代更迭,历史往复,让我们心有不甘、怀有希望的,从来都是生活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是每个人的奇迹。江南三部曲“从桃源到消费主义的欲望都市”,书写的是我们推着“想生活得更好”这块理想的大石上山的悲剧命运。像西西弗斯的那块石头一样,会不断地滚落,又不断地推上去,但“悲剧精神中才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看到过纪伯伦的一句话: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常常惧怕孤独。为了化解孤独,我们常常“高频输出”,也总是来往于热闹的人群当中。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心灵交流,孤独依然会存在。
所以,在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刻,我们可以试着窝在家里,静静思考,享受孤独,而不是为了追求“合群”去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不断精神内耗。
就像蔡崇达写作《皮囊》的时候,也正经历着孤独与思乡的阵痛,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但同时,这种时常出现的迷茫和孤独,正给了我们一个审视思考从前过往的机会。
如果之前走得太快了,不妨趁着冬天歇歇脚,在人生路上不断寻找真正的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