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给养保障是保障打赢和服务部队的基础性工作,关系着官兵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关系着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军的日益发展壮大,我军给养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内容从极度匾乏到日益丰富,保障理念由生存温饱到健康科学,饮食环境几乎从无到有发展到环境舒适,炊事工具从“埋锅造饭”到系列化的饮食装备。
一、
战争年代“生存篇”
尽力施为保胜利
红米饭南瓜汤,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些在歌曲和文学作品中耳熟能详的特殊食谱,见证着我军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艰苦岁月。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军需工作者们克服恶劣艰苦的生存环境,在敌人围追堵截下采取多种手段维持伙食供应,以保证革命的延续。
(一)红军初创时期筹集粮款,维持生存
我军的发展壮大,经历着弱小到强大的历程。在土地革命和红军时期,由于军队弱小,缺少长期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一阶段里,给养保障也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井冈山上“红米饭南瓜汤”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由于敌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根据地日常生活用品断绝,最好的饭菜无非是红米饭和南瓜汤。到年秋冬季节,红军“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解决吃粮和储备粮食问题,红军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每天步行多里的山路,天不亮就要出发,途中还要攀登海拔多米的黄洋界,直到下午才能回到山上,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同战士一起,天天运粮上山,战士们为了让朱德军长休息,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特意在自己扁担上刻了自己名字,从此“朱德的扁担”成为家闻户晓的故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的朱德的扁担长征途中“断粮不断炊”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供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又面临敌人的多次围剿。给养保障依然十分困难,苏区军民广泛开展节省运动,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作战。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严重失利的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南方其他主力红军也相继离开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这红色政权存亡的关键时期,军需工作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由于准备工作仓促,加上敌人围追堵截和坚壁清野,途径人烟稀少、粮食缺乏,少数民族杂居的偏远地区,筹措粮款极其困难。
缺粮之苦直接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在穿越大草地时难以筹集到粮食,只有挖野菜,剥树皮,煮皮带、马鞍。到处都是腐臭有毒的污水,也很难找到饮用水。军需部门为收集粮食,采用对土豪没收征发,对少数民族易物采购,发动全军挖掘采集食物,通过战缴筹措补充等多种方式。翻越雪山时筹备辣椒、生姜、麦酒为战士驱寒。过草地时想尽办法做到“断粮不断炊”。最终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意志战胜了风雪、饥饿、强敌,胜利到达陕北。
(二)抗日战争时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面临亡国危险的历史关头,国共两党又一次联合起来,由长期国共对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给我军后勤保障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军需工作者在我党“独立自给”的后勤指导方针的指导下,依据各根据地的经济条件、给养物资来源和人民承担能力组织给养保障。
抗日根据地的对敌粮食斗争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红军时期的“打土豪筹粮筹款”,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征收公粮的政策,发动抗日民众捐献粮食。日军为破坏抗日武装的粮食征集计划,频繁发动“扫荡”,实行“蚕食政策”、“囚笼政策”,利用伪政权强制征收,利用奸商套购粮食。导致各抗日根据地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沦陷区群众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了对敌粮食斗争,在收获季节采取武装护粮,封锁敌据点,打击抢粮敌人,掩护群众收粮藏粮,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粮食斗争意义,对伪军和伪政权发动政治攻势,实行粮食专卖和加强流通管理等对敌粮食斗争政策,对保障抗日军民的给养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南泥湾精神”和大生产运动
自年11月起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新四军有限的供应,并实行经济封锁,加上西北、华北地区连年灾荒,日军加紧“扫荡”,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粮食、棉布和日用必需品等普遍缺乏,部队几乎到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人民生活也非常贫困。
新四军某部开荒生产从年冬季开始,全军指战员响应毛主席发出的“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其收获的农副业产品、日用工业品和取得的经费,弥补军需供应的不足。如年八路军要求总部机关和直属队每人开垦荒地2亩,自给3个月粮食和全年蔬菜。全年共开荒1.2万亩,粮食和蔬菜获得大丰收。八路军旅从年开始大生产运动,到年实现衣食全部自给,还为根据地提供大量物资财富,其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南泥湾精神”,被歌谣颂唱流传至今。抗日军民通过“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战胜了经济困难,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对长期坚持抗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解放战争时期依靠人民,取之于敌
在解放战争中,以军队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人民为后盾,实现后方供应和就地取给、利用战缴的保障方式。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开展大规模人民支前运动,成功地为一系列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
在淮海战役中,作战地区长期被敌掠夺,连年水灾,群众生活贫苦,粮食就地供应困难,因此采取后方调运与就地取给相结合的办法,按战区分别进行粮食筹措。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共出动随军、二线及后方民工万余人次,提供粮食5.7亿多斤,出动人力小车41余万辆,挑子30余万副,牲畜余头,开设粮食供应站余处。
前线所需粮食主要依靠由百万民工组成的运输队,以肩挑、小车推、毛驴驮等落后运输工具,长途跋涉送到前线的。有不少民工冒着敌人的炮火、轰炸,光荣牺牲在运粮途中;很多年过半百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也满怀激情地参加运粮队伍。是人民群众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把来自四面八方、广大农村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方,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对此陈毅同志高度赞扬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区人民用独轮车向淮海战役前线送粮利用战缴,以战养战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以采用了利用战场缴获的保障形式,但当时部队分散,作战规模小,利用战场缴获是筹措物资的一种补充手段,尚未提到战略地位上来。进入解放战争后,年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把“以战养战”提到战略高度。9月2日,毛主席在给各区领导的电报中指出:“从你们自己起,一切将士都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由于组织严密,办法具体,各部队缴获工作成绩显著。如第一野战军年缴获敌粮占全年筹粮总数的28.9%,其中陕西省各县缴获敌粮麦子8万余石。
解放战争时期某部连队民主讨论改善伙食二、
建国之初“温饱篇”
立足国情求温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家经济困难,百废待兴,又被迫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阶段,我军的伙食保障首次实现国家统一标准、统一供应。为了帮助国家渡过困难阶段,我军发挥“生产队”作用,通过生产节约减轻国家负担。
(一)“一把炒面一把雪”,不畏强敌搞保障
建国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军队首次被迫出国与外国强敌直接交锋的战争。这场现代化立体战争中,敌人占有制空权,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比我军均具有很大优势。战场情况与国内革命战争大不相同,给志愿军战地饮食保障带来了空前的困难。部队不断摸索总结,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解决了饮食保障问题。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入朝参战,于10月25日发起了第一次战役,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当部队再往前延伸时,给养供应成了很大的问题。部队起炊冒烟,即遭敌机疯狂轰炸和猛烈炮击,热食保障十分困难,而且部队机动频繁,在穿插运动作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埋锅做饭的办法,已难以完成战地饮食保障任务。11月17日晚,中央军委决定赶制干粮前送。当时东北地区曾大力组织生产饼干,但因饼干体积太大,不便携带,中央决定在一周内赶制万斤炒面。到12月初,各大单位即全部完成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包装,及时运送朝鲜前线。中央还发动东北、华北、中南各省市群众大量制作便于食用的炒面。全国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工作,一时间城市、乡村呈现出“男女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
炒面克服了饼干体积太大、不便携带的缺点,又能较好适应部队机动频繁,夜间作战的要求,食用方便,对保障运动战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负责后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坚持战斗,与此同时,军需科研人员探索通过将炒面机械压缩和调整配方,试制出我国第一代压缩干粮,到年下半年,志愿军部队基本上以压缩干粮代替了炒面。
在抗美援朝前期的运动战阶段,各级军需部门在供应炒面和压缩干粮以解决部队当时最低的饮食需要的同时,抓紧利用战斗间隙、战况有利时机和利用黄昏拂晓时做饭,尽可能为部队供应热食,以便恢复部队体力。在战线基本稳定后,部队进入坑道作战,为了保证部队及时吃上热饭热菜,前沿连队改变了过去从后面坑道送饭菜的做法,在坑道口搭建小伙房,班排分散做饭。长期坚守坑道时部队遇到坑道储水供水难的突出问题。为解决用水问题,前沿部队采用挖石坑,利用炒面箱、罐头盒、汽油桶等储水等手段,但储量有限。根据上甘岭战役战役经验,志愿军后勤部统一供应水泥,各部队在坑道内修建了储水池,逐渐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问题。
(二)建国后“统一标准、统一供应”
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面临不同程度的敌情威胁,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一直没有集中统一的给养供应和伙食标准。到解放战争后期,军委根据实际情况统一了各战略区军需供应标准,在此基础上,各战略区又根据实际对军委的标准进行细化。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全军供应标准、实施统一供应成为可能。
年颁发了陆军被装和给养供给标准,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全军第一个新标准。随着海、空军和特种兵的创建,又陆续颁发了不同军种的各项供给标准和制度。这些新的标准既考虑到部队建设的需要,又考虑到国家当时经济的可能;既符合全军统一的要求,又照顾到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和气候条件差别而形成的特殊需要。这些标准的制订,为实现全军集中统一供应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20世纪50年代某部官兵一起就餐到年底,随着总部和各军区、海军、空军后勤军需部门基本建成,军以下部队各级军需部门也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各级军需部门的职责范围已经基本形成,按各军区和海空军建制系统实施统一供应实物和折发代金的方式供给,军粮与城镇居民口粮一样实行平价供应,基层伙食单位凭票领购,自上而下构成了全军统一的后勤军需供给体系。
(三)屯垦屯边利国家,生产节约减负担
在和平解放新疆、西藏之后,为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数十万大军进军新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但交通闭塞,工农业落后,各族人民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当地粮食不能自给,内地运粮交通不便,进驻部队面临严重缺粮的困难。驻疆全体干部战士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光荣传统,一面守卫边防,一面从事生产建设,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就地屯垦,生产自给。新疆生产条件艰苦,待垦荒地大都是戈壁沙滩,荒无人烟,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不见村庄,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去完成生产任务。
新疆某屯垦部队用马拉播种机播种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后,进军西藏的部队遵照毛主席“精打细算,生产自给”的指示,发扬南泥湾大生产光荣传统,“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除新疆、西藏外,我军还抽调部分部队分别开赴天山南北的戈壁滩、东北的三江平原、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及山东、江苏、甘肃、宁夏等沿海和边远地区垦荒生产。在年下半年以后,这些部队陆续改编为农建师、林建师,并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减轻国家负担,帮助国家渡过困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
海军某部组织农副业生产随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正规化训练,部队农副业生产的规模大大缩小。在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粮食供应极度困难时期,我军采用生产节约的方式减轻国家负担,从年开始,一些部队陆续恢复了养猪、种菜等副业生产。全军响应中共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又重新掀起了大搞农副业生产的高潮,取得了很大成绩。人民解放军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采取压缩粮食定量标准、推广做饭增量法和开展制作代食品试验等应急措施,进一步节约粮食以减轻国家负担,与人民共渡难关。
三、
改革开放“质量篇”
伙食调剂促营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放开,物资供应更加充足,我军对伙食保障的要求从满足温饱走向改善伙食,提高质量。加快硬件条件建设,推行集约办伙模式和军营“厨房革命”。同时,市场物价增长远快于伙食标准的提高速度。我军采用生产经营来补助伙食的方式,从而保证平稳的伙食水平。
(一)“斤半加四两”,“标准加补助”
驻岛部队自己磨豆腐改善伙食改革开放以后,物价增长迅速,伙食标准不能与市场同步增长,为实现部队伙食保障的稳定,我军提出“标准加补助”的方法,通过部队自己动手搞生产实现副食品自给,在物价变动中保障好部队生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军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农副业生产自给指标。为保证部队生活水平不降低,军队的农副业生产争取两三年内,按产量达到平均每人每天“斤半加四两”,即:一斤半菜、一两肉、一两鱼禽蛋、一两豆制品、一两动植物油。实现“斤半加四两”的途径主要是发展农副业生产。
全军除搞好师以上单位的农场生产和连队(基层单位)农副业生产外,团(旅)一级单位还普遍创建了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了部队生活补助能力。这对稳定部队思想,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某连队收获自产蔬菜(二)“一个鸡蛋一杯奶”,依照定量抓伙食
长期以来,我军官兵的伙食标准虽能保证热量供应,营养结构却不合理,早餐通常是“馒头就咸菜”。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质量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加大,战士的体力消耗比过去大大增加。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饮食水平大大提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有效改善我军官兵的食物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品种和定量提到了议事日程。
年12月,总后勤部首长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提出“要按食物定量组织伙食,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努力让全军士兵每人每天早餐吃到一个鸡蛋”。随之,全军部队掀起了大抓“早餐一个鸡蛋”落实的高潮。随着部队伙食费标准和粮油质量标准的提高,少数单位觉得“手头宽裕”了,对伙食管理有所放松,伙食费开支不合理,伙食调剂不科学,在“有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等现象。
为使新的伙食费标准真正体现在战士的餐桌上,促进官兵伙食质量的提高,年6月21日,总后勤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部队伙食管理的通知》,要求:“在保证早餐一个鸡蛋的基础上,每天增加一杯牛奶(或豆奶),有条件的连队每周要吃2一3次水果。在标准伙食费之内,要让质量比较好、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蔬菜和肉鱼禽蛋摆上战士餐桌。”并且提出“早餐讲营养,午餐重质量,晚餐抓调剂”的伙食保障原则。“早餐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看来是一件小事,但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对全军官兵的关心,它改变了我军几十年来组织伙食时只注重经费使用,不注重膳食营养的历史。改善了官兵的营养结构,增强了官兵的体能和智能,为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广集约办伙模式,实现军营“厨房革命”
我军建军初期,部队人数较少,分散活动频繁,连队难以组织伙食,曾采取“派饭”的方法,部队把伙食费发给每个战士,每到一地,组织当地百姓给红军做饭吃。随着我军发展壮大,才逐渐变为以连为单位组织伙食。这种连队自行筹措主副食,自己烹饪就餐的分散保障方式,适合部队作战训练时以连队为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连办伙食堂内部场景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军机械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保障模式日益暴露出用兵多、耗费大、效能低、负担重等诸多弊端。20世纪80年代,在原有小作坊、主副食加工间基础上,我军开始逐渐试点和推广生活服务中心,并探索出“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供应、统一结算”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驻地集中的旅团部队大多采用生活服务中心集中采购和加工主副食品,伙食单位自行烹饪就餐的“团连结合,以连为主”保障方法。
某营区办伙食堂内部场景年以后,部队借鉴地方政府采购方法,逐渐推广“阳光采购,服务到连”的经验做法,即由生活服务中心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和供应商签订主副食供应合同,定期汇总连队需求实行集中采购,供应商直接从市场上送货到连。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强了采购透明度,提高了伙食费使用效益。
某团的大食堂90年代至今,各作战部队逐渐合并基层伙食单位,建成营办食堂、营区食堂、旅(团)大食堂等形式的相对集中办伙模式。通过对生活设施、炊事设备、生活用兵、物资经费等保障资源实施集约配置、优化组合减少浪费,强化伙食监管,减轻连队干部负担,提高官兵伙食质量。年以来,驻大中型城市的军以上机关和军队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非作战部队逐渐推行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通过合同招标方式,依托地方餐饮企业组织伙食,以实现减少炊事人员数量,提高保障效益。
某院校食堂实行社会化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受经费保障水平等因素限制,我军基层部队伙食保障的硬件条件相对落后,食堂破旧,厨具基本都是铁、铝制品,与部队建设越来越不相适应,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20世纪90年代末,部队提出实现军营“厨房革命”,即实现设施不锈钢化、设备机械化、食堂餐厅化。总后勤部为每个建制连队供应不锈钢面板、不锈钢汤桶、不锈钢蒸笼、不锈钢菜盆、冰柜等专用给养器材。为进一步强化生活服务中心的服务保障功能,为全军旅团部队的生活服务中心配发了轧面机、拌粉机、和面机、电烤箱、电饼铛、电炸锅、豆腐机等16台炊事设备,提高了主副食品加工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
某部食堂的节能灶以做豆腐为例,以往连队炊事班3人手工作业4小时只能保证人吃上豆腐,使用豆腐机后,1人工作3小时即可保证0人吃上豆腐,喝上豆浆。
目前,全军建制旅团生活服务中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基层连队普遍安装了不锈钢灶台、抽油烟机,很多还用上了不锈钢厨具和油气两用灶,安装了快餐桌椅和音响,厨房规范统一、整洁大方,就餐环境舒适优雅,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厨具制式化、配餐营养化、加工机械化,改变了过去连队食堂黑乎乎、油乎乎、湿乎乎的面貌,连队食堂已经成为基层建设的一个亮点。
某部食堂集中洗消分餐具四、
新时期“健康篇”
平战一体齐创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军后勤保障条件获得明显改善。在满足温饱、质量要求基础上,部队伙食管理进一步寻求健康、营养,修订完善了给养供应标准,提出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目标。为保障官兵就餐安全、卫生。倡导分餐制、自助餐等文明健康的就餐方式,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聚焦“保障打赢”要求,军需专业科研人员结合部队实际需求,在野战食品、饮食装备器材、伙食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配发部队使用,产生广泛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一)转变膳食理念,追求营养健康
修订完善给养供应标准,计口下粮有依据
标准是实施供应和管理的依据,我军给养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无序到规范、从零散到体系的长期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条件、部队生活费保障水平等诸因素的制约,我军的饮食保障在较长时间内一直维持在“温饱”水平。物资相对匾乏,部队只能“有啥吃啥”,军人对饮食质量的追求往往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