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蚕桑之乡陶瓷名都阳城历久弥新特色产业
TUhjnbcbe - 2024/8/17 16:46:00
怎么样治好白癜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初秋午后,在蚕农李义平家的小院里,阵阵微风送来桑叶的清香,地面和架子上躺着千百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别看这些小蚕不起眼,它可是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养殖时间短、见效快。”李义平一边给蚕换桑叶一边说。

在山西省阳城县,像李义平一样的养蚕人就有3万多。这项从汉代起就已作为当地百姓安身立命的产业,几千年来曾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这些不起眼的小蚕虫仍然在为当地群众铺就着一条宽阔的致富路。

恰恰在此时,距阳城县城5、6公里的一道依山傍水的河谷里,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民营企业“侨枫陶瓷”耸立在眼前。宽敞的设计室里,75岁的乔加胜正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地摆弄眼前的陶坯。

乔加胜原来是阳城县国营陶瓷厂的厂长,退休后来到了女儿创办的陶瓷企业,继续从事着他钟爱的事业,希望将自己积累一辈子的做陶经验传承下去,更希望将阳城百姓几千年来一代一代陶瓷艺人口传心授的技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都领略到阳城陶瓷的独特风姿。

乔加胜指导孙女绘制陶坯。

今年,在中共阳城县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上,晋城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阳城县委书记姚逊提出要打造六大文化品牌即阳城的六张名片,“蚕桑之乡、陶瓷名都”便是其中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关于如何建设发展阳城,最基层的群众和党政领导的见解是如此的一致,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这两个一软一硬、一黑一白的古老产业:蚕桑和陶瓷。

蚕桑之乡:丝路薪火今日燎原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在阳城县董封乡临涧村一石碑上,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写下的《临涧更宿》一诗,真实记载了当时阳城的风土人情以及兴盛的蚕桑产业。

阳城栽桑养蚕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期,黄帝元妃嫘祖,曾在阳城析城山花石沟一带教民养蚕,开启了中华民族栽桑养蚕的历史。阳城境内更是有舜王濩泽鱼猎,商汤王桑林祈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记载和诸多蚕桑史实和故事。

居家百姓把养蚕作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不少地方还为蚕姑修庙塑像,感蚕会、请蚕神、唱蚕戏等民俗活动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阳城蚕桑飞速发展。七十年代末就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阳城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先后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章,产品远销亚、非、欧、美四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阳城县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授予“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年,“阳城蚕茧”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阳城蚕桑申报国家第六批重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已公示候选,进行保护性规划。

工人挑选蚕茧。

沧海桑田,时事巨变。阳城蚕桑历经千年风云变幻,至今仍绿桑遍野,蚕作不断。这其中有地理之优势,有传统之渊源,但更重要的是有人为之根本。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积极探索蚕桑发展新路子,走出了一条“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农民快速增收新途径。

“服务中心在每年的蚕歇期都会派技术人员以村或乡为单位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现在服务中心推行的温湿自控小蚕集中共育新技术能使单张蚕产茧增加10斤以上!”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技术骨干张志刚介绍。

阳城县董封乡征反坡村的蚕农安张社是小蚕共育技术的直接受益者。过去,他养的蚕发病率高,产量一直上不去。在接受了上门培训后,安张社终于下定决心将他的蚕送去村小蚕集中共育室培育。

“经验主义行不通了,还是要相信科学啊!经过小蚕共育,我家这一季的蚕每张多卖了多元,收益直接提高了25%左右。”在参加了第一季小蚕共育后,安张社喜笑颜开。

随着农民增收的要求渐高、呼声渐强,单纯的养蚕已不能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紧接着,阳城县在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开展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阳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跻身中原经济圈。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向全国各地展示阳城蚕桑,推出独具特色的桑叶茶、蚕砂枕、桑葚酒、丝绵被、丝绸服饰等特色产品,从而带动阳城蚕桑从纯生产型向文化旅游型发展、从单一经营型向复合开发型转化,实现了蚕桑产业上档升级,为蚕桑增效、蚕农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如今,阳城县年蚕桑综合产值达3亿多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27%。蚕农年人均收入达余元。

蚕宝宝在吃桑叶。

桑田绿海铺富路,金茧银丝绣濩泽。“未来,阳城县将进一步夯实桑园基础、提高科技含量,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著名蚕桑品牌,真正使阳城蚕桑业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支柱。”谈及未来,蚕桑服务中心主任张满庆信心满满。

陶瓷名都:继往开来崭露峥嵘

与蚕桑产业相似,阳城同样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著名的陶瓷之乡、琉璃之乡,距县城不远的后则腰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陶瓷村”。“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这句古老的民谣彰显了阳城在古代制陶技艺中的突出地位。

唐宋时期,阳城便因盛产黑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至明清时期,阳城陶瓷产业达到极盛,成为朝贡用品,北京故宫古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瓦,有90%为阳城制造。上世纪70年代,阳城陶瓷厂所产的玉柱茶具,被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选用。

进入21世纪后,阳城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大胆决策,将以前分散各地、各自为政的陶瓷生产重新组合,让陶瓷生产走向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使现代化生产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世界陶瓷看意大利,中国陶瓷看广东佛山。为了抢抓中国国内陶瓷行业品牌塑造的契机,阳城积极推动陶瓷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强化与佛山产区政府、协会、学会及优秀企业的交流、沟通、学习,连续数年组织县里陶瓷企业参加第四大世界级陶瓷和卫浴交易博览会——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

“华冠的第一个出口订单就是在佛山国际陶博会上拿到的,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吨的陶瓷产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西阳城,了解阳城陶瓷。”阳城陶瓷代表企业华冠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军峰介绍。

精美的法华作品。

年,在吸纳了展会经济在区域品牌打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后,阳城县举办了首届山西·阳城(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吸引了海内外逾6万人次前来参观。首届陶博会期间签订各类产品购销协议金额达到18亿元,签订投资合作项目总额15.7亿元,“阳城陶瓷”和“阳城琉璃”的品牌影响力可见一斑。

“阳城陶博会吸引了全行业对阳城陶瓷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蚕桑之乡陶瓷名都阳城历久弥新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