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最有效的治愈方式。
儿时最爱的家乡菜,辅以母亲的手法,总能让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念念不忘。
凌晨的大排档,也时常给那些奔波了一天的劳动者,带来最有烟火气的暖意。
中国美食千千万,如果问谁能成为美食界的“C位”,估计天南地北的吃货们可以因此吵个三天三夜。
不过,有那么一种东西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人心里都能达成共识——烧烤。
尤其是现在,没有啤酒和撸串的夏天根本就不配叫做夏天!
当孜然和辣椒洒落在滋滋作响的烤肉上,或是蒜蓉伴着生蚝溢出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看似烟熏火燎的烧烤摊上,藏着关于夏天最诱人的密码。
没错,今天叔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一部关于“烧烤”的纪录片。
这一次,不讲“情怀”,只回归食物最本质的“好吃”。
走近来自天南海北的夜宵摊老板和每一个百吃不厌的普通人,走近中国人真正的“深夜食堂”——
《人生一串》
中华大地有菜系无数,食材万千,名菜秘方皆不绝于耳。
为什么要单单给“烧烤”拍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的开头就直接给出了答案:“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句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
烧烤拥有着无法复制的烟火气和生活气,也让人暂且抛开充斥于生活的繁文缛节。
而食客老饕们最中意的,自然还是街头巷尾的那一口“老味道”。
从一开始,《人生一串》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美食来自于生活。
无肉不欢,是第一集的名字。对扒叔这样的吃货来说,简直是一针见血。
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市井生活气息,和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的浓郁烤肉味。
虽然有烤韭菜、烤茄子等异军突起的烧烤界名菜,但最少不了的依旧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烤肉。
肉,是烧烤食材中的第一王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扒叔一直信奉,吃烧烤不点烤肉,等于没吃。而不同地区的烤肉呢,也是各有千秋。
第一串肉,是来自四川西昌的大凉山长签火盆烤肉。
这家烧烤店的规模不小,老板人称小二哥,是个性情豪爽、嗜酒如命的汉子。
满门食客,对他店里的一道名菜——烤小猪肉,都赞不绝口。
可别小看了这串肉,它可大有讲究。猪肉是大凉山里的小黑猪,既有家养土猪的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彝族大姐的刀工粗犷中带着讲究,将猪肉连皮带骨剁成大块,以保留小猪肉最原始的味道。
再拌以小米椒、蒜蓉、盐和菜籽油仔细腌制,质朴中透着生猛。
当地人对这道烤小猪肉有多喜欢呢?从食客的笑容和言语里,我们能找到答案:
“八年前我们把这当夜宵,现在都当晚饭吃!”“想家时除了想我妈,就想着这个小猪肉!”
小小的烧烤摊常常气氛浓烈。
彝族姑娘能歌善舞,好听的祝酒歌一出,就让人忍不住多喝几杯。
兴致来了,身为老板的小二哥,也会拎起酒瓶来到客人面前,热情寒暄,痛快饮酒。
漫天的烟火气里,每一张笑意满满的脸庞上,都是对美食与生活的满足。
夜深后,食客散去,小二哥也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坐在树下,喝上一口啤酒,吹着晚风,惬意又安然。
短暂的休息过后,新的一天就会到来,喷香的小猪肉依旧勾动着来往食客们的胃。
往复如此,便是生活。
翻过大凉山,来到云南昭通,回民是当地第二大民族。
在昭通,牛肉小串便是一绝。
大街小巷都遍布着的烧烤店里,客人们一点就是上百串。
马思,是昭通烧烤的大师级人物,经过多年技术打磨,他们家的烤串手艺在当地已是头把交椅。
牛肉要用三岁左右的小牛,肉质鲜嫩,口感极佳。
串肉也有讲究,肉量要恰到好处、细致入微。这才是真正的小串。
繁琐的秘传工艺中,还有一项是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
回族人祖辈相传的调制汤料的手艺,在今天依然引人拍手叫绝。
这里的几百家烤串店,味道的细微差别,全在这里头。
昭通的小串规矩很大,必须整把烤制,单点不卖。
烤之前要用卤汤给整把的小串浸泡入味,再猛火快烤,锁住味道。
小串讲究精致,所以一串上的肉几乎只够一口,吃上几十串也仅能解馋罢了。
一把小串烤到六七成熟,再撒上当地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
在昭通,辣椒要是放不够,那是极容易破坏吃串气氛的。
烤好的小串又嫩又辣,还有一丝卤香回味,让人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如果精致的小串满足不了你,咱们再穿越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麓。
这里的罗布烤羊,同样是烧烤界的金字招牌。
甚至在擅长吃羊肉的新疆,罗布羊的名声都是如雷贯耳。
普通的当地居民,烤羊时很是生猛。
路边现砍的红柳枝,烤肉前先把木头烧成木炭,再垒上两排土砖。
捉来肥美的罗布羊,现杀现烤,撒上一把粗盐,就是最原始古朴的风味。
当然,这里最出名的当属烤全羊,一种更为繁琐复杂的古老烤羊技艺。
杀羊时要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没有羊膻味。
再给羊腿上打孔,往里吹气,直到吹得肉皮分离为止。
之后用特有的腌制手艺糅合十余种中药调料,食材才算是准备完毕。
而烤全羊对于器具的要求同样苛刻,不再是烤架等小工具,而是当地特有的——馕坑。
洒盐水,生火、架羊,铺上棉被堵住洞口......之后就是静静的等待。
罗布羊鲜嫩肥美,与馕坑烧烤完美结合,让客人们赞不绝口。
甚至有客人,专程从吐鲁番驱车几百公里而来,只为吃上这一口最正宗的烤全羊。
说完西北,再到东南。
东南沿海盛产海鲜,而湛江的炭烤生蚝更是独一份,火遍大江南北。
这里的生蚝,肉质Q弹,细腻爽滑,尤为有嚼劲儿。
多种多样的吃法里,最让人青睐的还是生蚝搭配它的最佳伴侣——蒜蓉。
当然,也还有更原始的不开盖烤蚝。烤熟后蘸上酱汁儿,那叫一个鲜味十足。
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都逃不过这鲜美的诱惑。
在《人生一串》的第一集里,几乎聚集了让食客们心痒难耐的所有元素。
品类繁多,各有特点,把中华大地的烧烤文化,演绎出各自的高度。
而第二集的“暗黑烧烤”,更是让扒叔大开眼界。
节目组把视线聚焦到了那些专做“特别”烧烤的夜市摊,看得人又好奇又害怕。
有专烤蚕蛹的东北大哥,“疼爱”蚕蛹的手艺很是独到,酥脆金黄的蚕蛹总让食客们大呼过瘾。
烤蚕蛹的进阶版,是把成年蚕蛹(也就是扑棱蛾子)拔掉翅膀,直接上架烤熟,演绎现实版“插翅难飞”。
至于究极进化版,是烤青蚕!!!图咱就不放了,实在是太太太让人“耳目一新”了。
(害怕昆虫的小伙伴们,就请自觉放弃这一段吧......)
而在广西百色,同样有一样东西称霸“黑暗烧烤”界。
食客们对它的评价很到位:又害怕又刺激,还特想吃!在嘴里爆开一瞬间的刺激程度,是撒尿牛丸的一百倍!
一位吃遍大江南北的大姐更是表示:吃进嘴里,是初恋般的感觉......
说来说去,这烤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大概会让你大跌眼镜——烤的是猪眼睛!
(不瞒你说,叔怂了。这位可爱的大姐怕不是对初恋有什么误解?)
这一边大姐觉得烤猪眼美味亲切似初恋,那一边“吃啥补啥”也被放在了烧烤界。
讲究吃啥补啥的徐州人,位于南北饮食文化的交界地,把北方人的重口与南方人的大胆尝试精神完美糅合。
于是,他们开始瞄准羊的下半身,烤起了羊腰子。
昂贵的果木炭和小烤炉,烤完的腰子撒上调料,这滋味,简直是补心又补身!
这部将“烤串”推进大众视野的纪录片,把镜头放在了人们最亲切的地方。浓郁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本真的味道,让人不觉为之精神一震。
即使说再多情怀,可面对美食,最大的快乐和褒奖不都来自于一句发自内心的“好吃”?
美食纪录片,最难的便是把握一个“度”。情怀谈多了是虚高,故事讲多了容易变矫情。
而对观众来说,能勾起“吃”的欲望,感受“吃”的快乐,就算是一部成功的美食作品。
毕竟,美食片给人更多的是治愈。
那些在烧烤摊上谈过的人生吹过的牛,还有喝过酒的老朋友,都是难再得的快乐和轻松。
三五好友,烤肉啤酒,开怀畅饮,大快朵颐,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深夜食堂啊。
故事说到这,属于撸串儿的夜,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没机会撸串,可以上b站看《人生一串》,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