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剧《坡道上的家》,女主有这样一段剖白:
明明想要尽职地带好孩子,做不到就会痛苦;明明希望孩子能笑口常开,把她弄哭了也会痛苦;一件件小事堆积,蚕食着自己;被周围人所谓的正确言论打击,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会责备自己「身为母亲,我真对不起你」。
不知道有多少母亲有里沙子这样的感受?明明爱着孩子,却一直觉得育儿生活十分痛苦,有时候还会突然厌烦孩子,莫名地对他发脾气。
事后,愧疚感如影随形,后悔做母亲的念头也时常在脑中回荡。
母亲的这种反常状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一、看见孩子就烦,可能是「育儿倦怠」了
倦怠期这个词最先运用是在职场上,是由Freudenberger于年提出的,他把服务行业中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性耗竭归类为职业倦怠。
之后Maslach等人又把职业倦怠的维度分为:情感衰竭(对工作没热情)、去人格化(对工作敷衍,对工作对象保持距离)、低个人成就感(消极评价自己)。[1]
妈妈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也会出现类似的倦怠期。我们把这上面这三个维度代入到生活的育儿中,就容易发现育儿倦怠与工作倦怠十分接近:
情感衰竭:对孩子的哭闹已经麻木;
去人格化:孩子不哭闹就好,不需要管他那么多;
低个人成就感: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不会带孩子。
育儿倦怠期的背后,往往是育儿要求过高。一种是父母对自己的育儿要求过高,一丝一毫也不允许出错。孩子的辅食添加没能跟育儿书上说的一样,没有按照专家的建议照顾孩子的情绪,任何一件小事都引起父母的焦虑,甚至自我责备。
另外一种是,外在环境对父母产生的过度要求。比如,大家都认可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并且不顾现实条件,极度推崇母乳喂养。没有条件进行母乳的妈妈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免产生焦虑自责。
这种过度自我要求和外在要求,往往会导致父母沉溺在追求自我要求或者外在要求的满足上,把育儿当成了一种工作。
可育儿与职场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孩子的未知性,我们可以预知工作日常,无法预知和孩子相处的到底会发生什么。
当我们开始用工作的眼光看待育儿,就会开始期待工作的成果,育儿倦怠的风险就增加了。
二、我们该怎样避免育儿倦怠?
做Goodenoughmother想要避免育儿倦怠,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事情:即使我们承认自己照顾不好孩子,需要向外寻求帮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isnosuchthingasababy)。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婴儿从来都不能独立的存在,他都是需要母亲的陪伴。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只有「妈妈好,孩子才会跟着好」。
而在温尼科特另一个育儿理论:Goodenoughmother中,他认为作为一个真实的母亲,我们只要尽力而为就已经很不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实的母亲,首先她是一个人,她也有情绪也有内在的需求,如果自己的需求都看不到,又怎么能去看到孩子的真实的需要?
我们要告诉自己,自己是可以做一个真实的妈妈的,可以正视自己的需求的。例如工作一天已经很疲惫,到家后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如果这时候孩子还吵着要陪玩,又或者弄出点小麻烦打翻水杯什么的,不免会让人觉得崩溃。
如果我们可以正式自己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告诉丈夫今天太累需要休息,需要他多做点家务,多陪孩子玩一会;也可以告诉小朋友:妈妈累了,需要休息,让他安静独立的玩一会。当我们正视自己的需求,就不会在行为或者情感上为难自己,让自己有机会松弛下来。
育儿本身并不是一项工作,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向外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相反在一次次地寻求帮助下,家人才能更懂得我们的边界,孩子也能更知道和妈妈的相处方式。
正向化孩子的行为育儿这件事情上,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因为不了解孩子,所以容易过度放大了孩子的行为,制造了本来不需要存在的紧张时刻。
这里给大家列举四种容易被放大了的行为,帮助大家更和谐地跟娃相处。
第1种:破坏王
在父母眼中,孩子总是特别爱捣乱,总是乱扔东西,吃个饭把汤勺扔下桌子七八次,边扔还边乐。
可实际上,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扔」东西并不是捣乱,而是智能发展的需要。孩子会借此学习力量的控制,感受什么东西需要多大的力气提起来,又用多大的力气轻轻放。
如果孩子的行为给我们造成了烦恼,我们可以尝试孩子提供扔的游戏(比如投篮、套圈、将一个物品搬运出来放到另一个物品里等等,来为他们设置界限。
对于许多两三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扔东西的行为多数是带情绪的发泄,更多是需要情绪的疏导和理解。
父母帮助孩子说出孩子的感觉是一个好方法,比如:「玩具坏了,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难过/委屈?」让孩子的情绪流动起来,长此以往,孩子也会通过我们的示范学习到更合理情绪表达的方式。
第2种.叛逆娃
无论做什么,孩子都只会说不,是一件日常让父母头疼的行为。天气冷让他穿多件衣服他说不,看他手脏要帮他洗手也被说不,好像就是专门和父母作对。
实际上从1岁半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想自己做决定或者谋求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