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地膜残留已成农田一害
TUhjnbcbe - 2020/7/26 11:17:00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地膜残留已成农田一害


核心提示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情。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发展农业科技是必选之路。然而耕地作为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赖以生产活动的基础,我们必须在追求农业科技的同时,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农田上,继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出现的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我们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何文清老师来为我们解答:地膜污染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存在哪些困难?


天气转暖,北方地区又迎来一年春耕时。而近日的《中国科学报》报道称,地膜残留所造成的 白色污染 已经成为继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我国农田污染的又一大公害。


白色污染 现状:局地已无法正常农耕


:地膜的使用在我国非常普遍,为什么使用地膜会造成农田的 白色污染 ?


何文清:由于地膜是一种由聚乙烯加氧化剂制成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有着不易腐烂、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的特点,所以在使用后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留。现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残留的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残留地膜才会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被称作农田的 白色污染 。


:我们可以想象,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必然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这些损害都包括哪些方面?


何文清:残留地膜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通气性等特性,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地力降低,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不畅以及局部地区次生盐碱化等问题。同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程度地危害,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受阻,降低作物根系获得水分养分的能力,导致产量降低。


:我国使用地膜技术应该也有几十年了,连续覆膜的土地中,地膜污染最严重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何文清:地膜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其中新疆、甘肃的一些地方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局部地区的农田土壤中累积的废旧地膜每亩可高达20公斤,相当于在土地中铺了5层塑料薄膜。在这些地区如果不进行有效地清除和治理,已无法继续正常的农业生产了。


:既然地膜残留有如此多的副作用,那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地膜污染?


何文清:地膜残留污染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第一,地膜的材料难以降解决定了它存在累积污染的风险性。当这些地膜在使用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回收,年复一年,必然会造成在农田土壤中的累积污染。


第二,某些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地膜强度不够,容易破碎,进而造成回收困难的问题。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超薄型地膜,这种地膜强度不够,在使用一季之后,甚至不到一季就裂成碎片,回收非常困难。


第三,回收残膜意识淡薄,回收技术手段落后,对回收地膜的再利用效率很低。由于地膜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是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在残膜量较小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回收的经济效益十分低下,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所以在很多地方,人们对于残膜危害的认识普遍不够,也不重视残膜的回收和清理。


第四,对地膜残留污染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对废旧地膜的回收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空白的状态。


:我国使用地膜技术这么多年,农民都是怎么回收残留地膜的?


何文清:目前我国大部分农区残膜的回收仍然以人工捡拾为主,在新疆和甘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也有小型残膜回收机的应用,但总体上,残膜回收技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残膜回收效率低,只能清除地表较大的残膜,小碎片以及混在土里的残膜就无法从土壤中清除了。


地膜覆盖技术:既让人爱,又让人恨


:现在看来,地膜技术确实让人又爱又恨。目前,我国都有哪些地区广泛使用地膜技术?


何文清:与常规种植相比,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效果,能够克服低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促进作物稳产早熟,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使部分作物的栽培范围扩大,北界北移2到5个纬度,也就是向北推进500多千米,或使海拔向上提升500米至1000米,使部分不适宜种植区变为适宜种植区。从目前使用区域来看,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已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从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到南方的高山、冷凉地区都有一定面积的应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华北区的山东、河南、河北,西北区新疆、甘肃以及西南区的四川、云南冷凉山区是主要的应用区域。


:地膜为我国的粮食增产贡献良多,如果不使用地膜,我国有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应该会受到冲击吧?


何文清:确实如此。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过去30多年来适应范围广、适用作物种类多、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发展速度快、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一项成功技术。这项技术也确实帮助我国许多人实现了温饱。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财*部等曾经联合在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实施 温饱工程 ,发展地膜覆盖玉米230多万公顷,增产玉米50亿公斤,使450多个贫困县的3200多万人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


从目前情况来看,地膜覆盖技术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据初步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2.5亿至3亿亩。近年来,干旱缺水已经成为粮食生产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地膜覆盖保墒增温作用的大范围推广应用还能使粮食作物增产20%至35%,作为抗旱节水增粮的主推技术,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甚至有些地区由*府免费提供地膜给农民使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地膜覆盖技术,我国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将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的稳定。


环保地膜展望:可降解无污染就是成本高


:国外是否比我国使用得更早,他们是如何处理农用地膜残留的白色污染的?


何文清: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最先是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和应用的,20世纪70年代末才引进我国,8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地膜覆盖栽培大国,地膜覆盖面积和应用量均居世界第一。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依赖这项技术,而地膜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地膜覆盖一般用于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很少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生产中。发达国家由于使用的地膜产品比较规范(厚度一般在0.015至0.02mm)、韧性好,抗老化能力强,一般都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可以进行完整彻底的回收。同时,在回收方面设置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回收,又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地膜使用、回收以及回收后处理进行约束,因此,基本不存在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


:听说有一些研究人员在研发环保地膜,是可降解的,这种可降解的地膜是否可以替代现有的地膜?


何文清:降解地膜是未来根治地膜污染的一个理想途径,也是未来地膜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由于成本比普通的聚乙烯地膜高出很多,还不能大量进入市场。我国对于降解地膜的研究尚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完全可降解的地膜鲜见报道,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降解的地膜报道却很多,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应用后,才能够推广。同时,也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短时间内仍无法替代普通聚乙烯地膜。


:依照我国目前地膜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可能既节省成本,又减少污染的方法?


何文清:我们可以在部分地区推广一膜多用的技术,也就是选择厚度适中,韧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的地膜,在第一年使用后基本没有破损,第二年可以接着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地膜的投入量,还减少了农民耕作的强度,省时、省工,又环保,一举数得。此外,在降解地膜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应大力推广厚地膜 (厚度 0.015mm)的应用,并实现废旧地膜的有效回收和加工再利用,也是节本增效、减轻残膜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农田的 白色污染 已经形成,我们应该如何去修复这些土地?


何文清:在治理途径上,要采取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回收的方式,即控制地膜的质量,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超薄和脱标地膜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采取适宜覆盖比例,适期揭膜等技术,减少地膜的投入和及早回收。同时,要加强地膜的回收,在回收手段上,由于我国地膜应用范围的扩大,手工回收残膜变得越来越困难,机械回收残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由于国内残膜回收机会增加额外的作业成本,所以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实用。今后会研制出兼顾残膜回收与普通农事操作的农机具,在不增加作业成本和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实现地膜的高效回收。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膜残留已成农田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