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是一年春末夏初,娃一直心心念想养蚕,几番周折,终于拿到了几只,小朋友心满意足。
养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神奇技艺,传说,种桑养蚕的方法是黄帝(三皇五帝之一)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呢。
小学时候,自然课老师每年都会教我们养蚕。自然课的老师是个细心的中年男教师,说话语气特别温柔。养蚕的开始是个颇有点神圣的仪式:在热切的期盼下,老师把去年收好的蚕籽拿出来,分发给我们这些捣蛋鬼,我们小心地用纸包好蚕籽,把小纸包放进内衣口袋里用体温孵化小蚕籽们,不出几天,一只只又黑又小的蚁蚕便出生了。
采桑叶,喂小蚕,等它们蜕变,接下来的步骤你都知道~
问过现在的学生,几乎没人会选择这种有点儿重口味的孵化方法了,他们要么从网上买来小蚁蚕,要么就在温度适宜的天气里等大自然将蚕籽孵化,应该也是很值得期待的过程。
我们家小朋友拿到蚕以后,开启不停地各种碎碎念模式:怎么采桑叶啦,桑叶怎样处理啦,给小蚕取名字啦,能结怎样的几个茧子啦,围着我问东问西,不亦乐乎。
02
“蚕”这个字挺有意思,字面上看,即为“天选之虫”,大约古人认为蚕是上天赐予人类吐丝织帛之神物,便有此字。
“茧”这个字也甚有趣味,蚕在春天吃饱,几次蜕变,便要吐丝结茧,结茧时,人们布以草束,有利于茧子固定,茧这个字就是草加上虫。
据说蚕不会被饿死,当它们吃得桑叶不干净或是沾了水,会生病死掉,所以给蚕喂的桑叶要清洗干净晾干后再给小蚕吃。
蚕的粪便——蚕砂,是黑色的小颗粒,也是一味中药,还是植物很好的肥料,有祛湿去火的功效,还能做成枕头睡觉时使用呢!
一只小蚕一生经历四次蜕皮,第四次蜕皮后再过7-8天,蚕不再吃桑叶,身体开始变得透亮。
蚕按生长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蚕和秋蚕,春蚕吃得少,吐丝多,而秋蚕吃得多,吐丝量少,所以春蚕丝价值更高些。
一只优质的春蚕,吐出来的丝,可达米,米标准跑道能绕快4圈,从丝的一头跑到另外一头,至少得用五、六分钟。
蚕不仅吃桑叶,实在找不到桑叶的时候,莴笋叶、樟树叶它们也能凑合着吃吃。
蚕有好多种类,吃桑叶的白蚕——最常见的,叫家蚕;吃桑叶的还有种黑白相间的蚕,叫野蚕;还有一种通体碧绿的,身上有鲜艳的斑点的,叫柞(“做”音)蚕。柞蚕产地在东北一带,“油炸蚕蛹”用得就是柞蚕的蚕蛹,可是东北的一道硬菜呢!(此处不放图)
柞蚕丝除了用来织造丝绸,还能用来织造降落伞。过去欧美国家大量购买东北的柞蚕丝,主要是用来织造丝袜。没错,就是织造丝袜。现在丝袜用化纤代替了昂贵的蚕丝做原料,但颜色大多还是柞蚕丝的颜色。
白色的绸巾,绣上金丝银丝,就叫锦。蜀地产蚕(蜀字底下的虫,就是指蚕),成都及周边地区都产织锦,古代朝廷就在这里专门安排了一个管理织锦的官儿。所以成都有一美称“锦官城”。杜甫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地旧俗,每年春天,还举办蚕市呢,不过蚕市上可不仅仅是卖蚕,还有买卖花木、果品等。有诗人写诗《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大约就是去蚕市归来泣涕也。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四川眉州人。他姥姥家就是当地专门织造丝绸锦绣的大户。苏轼母亲程夫人嫁入苏家后,也一直在做丝绸生意。正是仗着老丈人家有钱,老婆又能干,苏轼他爹苏老泉才吊儿郎当啥也不干,直到27岁了,孩子都要上学了,他才想起读书的事儿(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他可能是怕没文化无法辅导苏轼苏辙哥俩写作业吧。
古诗文中,有个词语叫“锦书”。它是指在锦缎上用彩色丝线织上文字寄给别人。这种锦书一般是有情人之间的信物。李清照的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陆游的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也跟蚕有关呢。
放张小朋友的养蚕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