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面这幅画,
你会不会以为它是
大名鼎鼎的摩西奶奶画的?
上图:小双娘笔下的火山白居
下图:山上的火山白居
描绘的是乡村景色,
春风十里,绿意盎然。
奶奶笔下的春耕和白族真实的春耕景象
看起来画技很娴熟,
彷佛出自大师之手。
但你一定想不到,
它们是一群目不识丁的云南老奶奶画的。
《向日葵》作者:赵新莲
这群老奶奶,
来自云南的双廊镇伙山村,
平均年龄70多岁。
别看老奶奶没上过学,
但因为热爱绘画,
被喻为“大山里的摩西奶奶”,
已经把画展开到了北京等多个城市。
“孔雀公主”杨丽萍在参观老奶奶的画展
奶奶们的故事很传奇,
不过,这个传奇故事,
还要从一个B站博主
三口草莓,走进了双廊镇一家咖啡馆的时候说起……
三口草莓是一个博主,
有一天她在朋友的推荐下,
来到了伙山村,
一个名叫“鸡窝咖啡馆”的地方,
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很不发达,
但她发现,
这里每天还是有很多游客拜访。
当她走进去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个咖啡馆之所以出名,
是因为里面挂满了白族奶奶的油画。
为了了解这里的故事,
三口草莓就和,
这家咖啡馆的主人沈见华聊了起来,
得知了这里的故事。
(她把这段经历做成了视频)
原来,十几年前,
沈见华的夫人秋秋在美国做销售,
收入可观,
但由于常年辛劳,
身体出了问题。
图片
三口草莓沈见华心疼夫人:
「别干了,我们找个农村生活吧!」
于是他们来到了伙山村。
《一树桃花》作者:赵新莲
沈见华来之后,
很快成了伙山村的名人,
有一天,
一个78岁的白族老奶奶王秉秀,
找到了沈见华,
一见面,就丢给他一个,
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包袱。
《山路长》作者:赵光菊
打开一看,沈见华惊呆了:
“里边是一叠先进党员证,
还有《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一本书,
其中有写到她,
说她思想觉悟高。”
图源广东卫视《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
王秉秀老奶奶找他的原因,
是想落实一下低保。
沈见华当即决定帮助王秉秀,
虽然低保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
但沈见华觉得老人辛苦了一辈子,
应该有更体面的生活。
因为自己擅长画画,
所以提出教她画画,
由自己拿去卖。
《格桑花》二作者:张培秀
王秉秀一开始有些担心,
“我不识字,能学好画画吗?”
但因为信任沈见华,
还是决定去学画画。
▲《两家办客》赵新莲(创作时55岁,下同)
就这样,
王秉秀成为了沈见华的学生。
“王秉秀是我们画社最早的画家,
今年八十八岁了,
还在画,我们都叫她老外婆。”
《蝶与花》作者:杨光旗
因为那时候绘画还没有收入,
材料和画具都是沈见华提供的。
沈见华教最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
比如布局和结构,
关于配色,他买了99种颜色,
从暖到冷一字排开,
让奶奶自己慢慢感受。
▲《生老病死》王淑和(75岁)
一开始老奶奶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但沈见华说:
“你不用怀疑,你绝对能画好,
人类最早在山洞里生活的时候,
就会唱歌、跳舞、绘画,
这说明什么?
艺术就是本能,
生活就是艺术。”
《两棵松树》李自旺年完成
在沈见华的鼓励下,
几个月后,
王秉秀奶奶画出了第一幅油画,
卖了块。
“有个人免费教画画,还帮忙卖,
真的还有这种好事?”
▲《白族衣服》王秉秀(84岁)
很多人不信,
但看到王秉秀奶奶的经历后,
也开始动心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奶奶加入进来,
沈见华就成立了“农民画社”。
▲《奶牛》杨光旗(74岁)
还有一个叫做定龙的水泥匠,
也来拜师了,
后来沈见华就让他,
做了农民画社的社长。
关于绘画的题材,
沈见华从来没有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图片
三口草莓但他后来发现,
每个奶奶画出来的画作
题材、风格都不一样,
“大家画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
这是李天顺画的《鱼调》。
《鱼调》小翠妈(李天顺)年12月完成
李天顺50多岁,
算是奶奶中最年轻的一个,
她的工作就是出海打渔和操持家务,
她画的就是自己的日常。
代表作:《白族家》《海印》
这是张培秀奶奶画的《火山锦鸡》
《火山锦鸡》张军妈妈(张培秀)年7月完成
张培秀今年已经快70岁了,
没上过学,不认识字,
是个“文盲”。
但她构图能力,
和色彩搭配能力特别强大,
画出来的第一幅画就震撼了好多人。
代表作:《伙山村》系列
这是杨光旗画的《高原兰花》
《高原兰花》光旗奶奶(杨光旗)年5月完成
光旗奶奶已经77岁了,
一辈子都在养牛和操持家务,
在认识沈老师之前,
从未离开过云南。
她爱好剪纸,
画的画作也带有强烈的剪纸般的风格,
独树一帜,很难让人不注意。
代表作:《奶牛》
这是王秉秀的作品《佛》
《佛》老外婆(王秉秀)年完成
王秉秀奶奶还是一名接生婆,
接生了双廊几代人的新生儿。
代表作《鸡足山》《百鸟朝凤》《四季花》《老古董》
奶奶们学绘画之后,
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是奶奶们学画之前的生活,
刚刚放下锄头,
转身就进了厨房,
一刻不停地操劳:
这是奶奶学绘画后的生活状态,
卸下一天的疲惫,
沉浸在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小双娘
▲双福妈
▲光旗奶奶
▲光菊奶奶
▲张军妈
白族奶奶画出来的画,
构图精美、配色和谐,
很多画家都自愧不如,
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白族鱼调里有一种创作题材,
叫反调,
也就是反着唱。
奶奶们也会把这种创作手法,
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画中。
比如有一句词唱道:
「洱海里跑着马,山上去抓鱼。」
奶奶们就会把把船画在山上,
把马画在水里。”
光菊画的大公鸡,树倒着生长。
后来被做成咖啡馆的路标。
畅应奶奶笔下的洱海,猪在湖底跑
沈见华会对她们进行指导,
有画的不好地方,
会直接指出来,
但大多数时候,
都会毫不吝啬对她们的赞美。
图片
三口草莓就这样,
奶奶们的画作越来越多,
大部分作品都能卖到元左右,
奶奶们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过年都可以给孙子发大红包了,
这让奶奶们很是开心。
但此时沈见华突然发现,
老外婆王秉秀奶奶似乎有心事,
原来老外婆一直有一个愿望:
去一次北京天安门!
作为党员,
老外婆希望自己有生之年,
能去一次首都,
并在天安门前拍张照片。
“干了一辈子革命,
却没去过天安门,
这对老外婆来说是个遗憾。”
老外婆去了天安门,梦想成真
沈见华听后,直接拍板,
“不止人要去,
还要把奶奶们的画作带去首都。”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北京画展,
这次的画展,
让很多外面的人,
第一次领略到了农民画的魅力。
年,遥见远乡·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深圳展
北京画展大获成功,
之后沈见华带领他们去了很多城市,
几乎去每一个城市,
舞蹈家杨丽萍、美术家叶永青、
电影导演张杨等大咖都会到场助阵,
让很多年轻人也注意到了这次画展。
“一开始年轻人不多,
一听是农民画就没什么兴趣,
但那些来了的年轻人,
都很喜欢,介绍给了身边人,
后来年轻人的比例就越来越高。”
图片
三口草莓奶奶的作品,
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
沈见华就想到了做一个咖啡馆,
专门设一个区来展示。
咖啡馆选在了光菊家。
“光菊家养鸡,光菊又擅长画鸡。
以茅草为原料做一个,
“鸡窝咖啡馆”的想法就自然诞生了。”
咖啡馆做好之后,
沈见华就把奶奶的作品放在里面,
很多游客来了之后,
看看奶奶的作品大受感动,
自发地帮助宣传。
图片
三口草莓博主“三口草莓”就是如此,
这次的故事,
就是非凡君在网上,
看到“三口草莓”的视频后知道的,
然后才联系三口草莓做了这次采访。
图片:三口草莓
“沈老师的野心,
不止是把奶奶的画作带去北京展览,
还希望能带到国外,
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
中国农民画的魅力。”
杨丽萍给予白族奶奶画作的评价:
“这纯粹是白族人血液里的东西。她们看到窗外的蝴蝶就画蝴蝶,看到驴子就画驴子。种最原始最单纯的东西,就是一种认定。”
著名作家封新城这样评价奶奶们的画:
这些内心风景有着非常规的、奇妙的平衡——视角之平实,色彩之响亮;布局之舒坦,呈现之不羁。这些内心风景若有若无,只在高人点化下才花一样盛开;这些花就开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本土本色给了俗世惊艳的一枪。
白族奶奶们的部分画作合集
白族奶奶的画作,
有一种不曾沾染的天真,
那是在别的地方都看不到的纯净。
社长定龙直言:
“我的画只要有素描基础的人,
都能画出来,
但奶奶们的画,
最厉害的画家也画不出。”
有网友评论说:
“我在上海教学生们画画,
但没人能画出来这种极具感染力的画。”
图片
三口草莓奶奶们的画作,
脱离了某种既定的程序和秩序,
有一种野生但蓬勃的力量。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白族没有,
但奶奶们的画作,
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白族文字。”
《蚕豆》作者:赵新强
奶奶们的画作,
或有可能赴海外展览。
博主
三口草莓对此非常看好:“我们需要文化自信,
不需要去临摹西方的画作,
而应该挖掘中国人自己的优秀的画作,
比如中国农民画,
这一定是我们的文化骄傲,
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纪录片详细地讲述了奶奶们的生活
白族奶奶的画作,
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甚至价值观:
“艺术是只服务于富贵上等人士的吗?”
“中国的艺术只有沉重,
有年轻活泼的吗?”
“只有有钱人才能学习专业绘画吗?”
白族奶奶用行动告诉我们,
并非如此。
艺术是没有门槛的,
不论你高矮胖瘦、
学历高低、年龄多大,
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
你就不会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
张杨导演了拍摄纪录片《火山》(暂未上映,火山便是伙山村)
艺术天然地存在,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艺术是每一个人的本能,
艺术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艺术。”
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只要热爱生活,
你我都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