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得小编之前说过的蚕女的故事吗?就是女子变蚕这一传说,其实啊,蚕女早期人类的思想产物,这一也只是传说,同时也是一种寄托。但古书上关于蚕的故事是有很多记载的。《山海经》、《搜神记》及《后汉书》都记载蚕神为女性。
神话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必然要表现出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作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分工,养蚕工作自古主要是由女性承担的。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养蚕业就已经成为女性的专职工作。《左传》中所记的那位“蚕妾”显然是位女性。《诗经》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春日迟迟”,也是说的女性执筐采桑,为的是回家饲蚕。《韩非子.内储说》:“妇人拾蚕而渔者握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拾蚕”一词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说的是以手执蚕,乃室内养蚕的料理工作。相对于其他农活来说,养蚕是一项不太需要体力而更需要心细的工作,理应由女性来担当。尤其是当养蚕由室外改为室内进行时,基本上已变成种家务式的劳动,由女性来从事是自然而然的事。即使是专事养蚕的农户,男子也只是从事室外植桑的工作,把养蚕让给妇女。正因为有现实生活的依据,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蚕神多为女性,其他有关养蚕的记载也往往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蚕与女性也有形象上的联系。荀子《蚕赋》描绘蚕的形象为“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身女好”指蚕的身体光洁滑润,犹如女性一样美好;“头马首”是说蚕的头就像马头样。以马喻蚕始于荀卿,汉代出现的蚕马同气之说与荀赋不无关系,而这些又共同构成干宝《搜神记》中“马头娘”故事的思路。
蚕的发现和丝织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它使人类文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此而始,蚕文化和丝绸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蚕的价值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丝织物成为统治者的专享品,劳动人民虽然从事养蚕却没有资格享用。这一点在《诗经》的描写中已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养蚕。又因为古代粮食和丝织品同为农民的租税,必须按时交纳,所以蚕农不得不对蚕的饲养方法进行深人的探讨,以求获得更多的蚕茧,应付官税。有关咏蚕的诗文大都反映古代蚕农辛勤劳作的情形。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养蚕业的发展。
古代把“蚕”都叫“蚕女”,“蚕神”,这其实是一种寄托,希望蚕能吐出很好,很多丝,然后再织成衣物。今天小编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喜欢小编文章的小伙伴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