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千丝万缕起头难,从乱到治说缫丝
TUhjnbcbe - 2023/12/23 20:59:00

夏初时分,农村的田野里到处是一派紧张而又热烈的劳动场景。在养蚕户的养蚕室里,却显得格外寂静。蚕儿上簇结茧了。一条条洁白光亮的蚕儿摇晃着身躯,不断地从口里吐出纤细的丝来。养蚕人唯恐打断蚕儿这种细致而又艰辛的结茧动作,常常轻手轻脚地走动着,或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屏声止息地望着蚕儿吐丝做茧。

蚕儿吐丝日以继夜。一粒粒茧子做成了。现在人们要从茧子上把丝拉引出来,变成一根根连续不断的丝缕,这一工艺操作就叫做缫丝。从我国劳动人民开始养蚕取丝直到今天,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反复实践和创造,才使得缫丝工艺以及缫丝工具逐渐完善起来。

一、千丝万缕起头难

一个浑圆的蚕茧,外面被毛茸茸的一团丝紧紧地包裹着,这层茧衣通常是无法进行缫丝的,要先剥掉。包在里面的茧壳是蚕儿连续不断吐出来的丝绕成的。蚕丝在刚刚吐出时实际上包含着两根丝纤维,它们外面又有一层丝胶。刚吐出的丝,由于丝胶还是粘乎乎的,因此丝与丝之间相互粘结在起。丝胶干燥凝固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坚韧而又紧密的茧壳。要从这茧壳的千丝万缕中找出一个头,并抽出丝来,可是一件难事啊!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蚕茧作为纺织原料的过程中,发现经雨水长期浸泡的野蚕茧,用手指或树枝一搅拨就会抽拉出丝缕来。这根丝越牵引越长,最后得到了一根又亮又细连续不断的蚕丝。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终于认识到只要把蚕茧放在水里煮一煮,茧壳就变得又松又软,丝也就容易抽出来。这种煮茧缫丝的方法,后来古书上也有记载:“茧待缫,以涫(沸)汤而后成丝”。在出土的商周时代甲骨文中,还有象形字,它表示从四个以上的茧子上理出丝,然后并在一起的操作过程;在青铜器上刻的金文中,有一个象形字,包含了缫丝这一操作的意义。这个象征着缫丝工艺的字,就是乱字的繁体写法,它意味着从乱丝中抽取丝缕,达到由乱到治的目的。因此,在我国古代缫丝也称为治丝。不过,当时是奴隶社会,这些生产都是奴隶们在手工业作坊里进行的,生产率相当低下。统治阶级把珍贵的蚕丝全部占为己有,还胡说什么丝是天虫所生,只有尊贵的人才可享受,借此来欺骗奴隶们。

在《周礼》中记载着: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还专门设有“典丝”官来检验缫丝的质量。每到收茧缫丝的季节,奴隶主就举行“祭礼”:“贵夫人”披红戴绿,装模作样地在盛着(已煮过的)茧子的盆里用手拍击三下,说是把茧子上的头绪振出水面来。这就是所谓“夫人三盆手”。“祭礼”收场以后,就驱使奴隶们开始一年的缫丝生产。这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对蚕丝的占有,把奴隶主对奴隶们的剥削和压迫用虚伪的“礼制”掩盖起来。再说,用手掌拍击水面,也不一定能把蚕茧上的丝头振出来。

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在实际操作时,是“手持小箸(筷子)在盆中搅动,用箸端把丝头挑起”,再将几根丝“绾(系)在一起,便可开缫”。这种用“箸”找丝头的基本办法现在叫做索绪。索绪的原理,仍然为今天的自动缫丝车所采用。春秋时代,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缫丝生产仍然是由奴隶们来完成,一个奴隶既要用手向盆里添新茧,又要把丝绕到H形的框架上,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很低。

所以当时生丝和丝织品还是十分稀少,价格昂贵,在现存的历史记载中看到,各诸侯间相互赠送的丝织品最多也只有三十匹。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往,我国的缫丝技术和养蚕技术一起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以及中亚、欧洲等地。直到今天,有些地区每到新置收获,还举行类似我国古代“祭礼”的仪式,然后开始缫丝生产。

二、缫车身世辛酸泪

从春秋到战国,蚕桑生产大发展,缫丝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生丝产量大大增加,当时诸侯之间相互赠送的丝织品最高已达千匹以上。到了汉代,发展更为迅速,每年有成万匹的丝织品生产出来。这些丝绸产品除供国内以外,还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运销国外。这时的缫丝已开始利用简单的丝框来缠绕丝缕。

到隋唐时期,原来简单的丝框缫丝,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手摇缫丝车了。当时,采用这种手摇缫丝车比较普遍,唐诗中就曾描述“每和烟雨掉(摇)缫车”,说明农村妇女常常利用阴雨天摇缫丝车。但是,她们辛勤劳动所得的蚕丝,都被统治阶级掠夺而去。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感讽》中就有力地控诉了官吏鱼肉人民的卑劣行径: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宴(暮春),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语言,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餐(饱餐)去,簿吏复登堂。”

你看,蚕儿刚刚孵化出来,如狼似虎的县官就气势汹汹地来收税了,好不容易对付了县官,让他饱食一顿走后,簿吏又来催租逼税。不待言,当时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是很惨重的。

宋代,缫车又进一步完善化。秦观《蚕书》上详细记载着这种缫车的结构:在煮茧的小锅上面装一个铜钱,将茧丝穿过铜钱的眼子,使得丝粘并在一起,然后再往上“升缫于星(鼓轮)”过“添梯”(络较装置),最后绕到“辘轳”(丝框)上。很清楚,为了防止卷绕到丝框上的丝缕叠起来,这时已有专门产生往复运动的络绞装置(即“添梯”)安装在缫车上。宋代,还出现了脚踏缫丝车,缫丝时就可以腾出两只手来进行索绪(找丝头)、添茧等操作,生产率大大提高。

元明时期,长江南北又有形式不同的缫车,所谓南缫车,北缫车。在南方缫丝作业中有人改变了千百年来边煮茧边缫丝的煮缫联合作业方式,采取煮茧锅“另立一旁”,将煮好的茧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中再进行缫丝,这就是所谓“冷盆”缫法。用冷盆缫丝法缫出的丝比热釜者“有精神,又坚韧”,因为这样集丝可以防止煮茧太熟,煮茧如果太熟,丝胶脱净,丝纤维变得软弱无力。煮茧适度,丝胶膨润恰到好处,丝缕拉引出来,丝胶仍包在丝纤维外面,一经干燥,丝缕坚韧有力,既便于纺织,又保证丝绸质量。为使缫出的生丝立即干燥,有的还在缫丝框下放置炭火数盆。现代缫丝车间,机械化程度较高,但仍是煮、缫分业,缫丝框(即丝)下面加烘干设备。

明代中叶,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农民横征暴敛,以浙江湖州地区乌程县为例,在万历41年(公元年)共搜刮赋银达八万四千多两。当地虽然“绿桑遍地”,但许多农民却“身无完缕,朝不给夕”,“缫车咿轧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丝还未缫好,“当门叫呼迎县令”,顷刻,一年辛苦所获生丝全被官府搜掠而去。清末以后,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我国缫丝业处于濒危的境地。

三、缫车发展新篇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治丝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缫丝车及缫丝技术。解放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我国自己制造的缫丝机安装在新建设的缫丝工厂,一批批具有中国风格的自动缫丝机造出来了。从煮茧、添茧、绕丝到接头……都由机械来完成,一反几千年来由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

当人们走进那洁净而又明亮的缫丝车间,就会看到一只只给茧盒围绕着缫丝槽川流不息地转动着,蚕茧在水里上下跳动,仿佛鱼儿争食一般,纤细的生丝从蚕茧上抽引出来带着闪光飞旋而上,经过各种灵巧的装置以后就卷绕到子上。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和科技人员,又在自动缫丝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筒子缫丝机,从而缩减了几道生产工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我国缫丝工艺写出了新篇章,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相信我国的缫丝工艺也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湛。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丝万缕起头难,从乱到治说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