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袁花镇梨园村马家组一位中年妇女坐在自家的灶间门前剥丝棉,一只红色的大塑料盆放着许多烧熟的蚕茧,她一个个捞上来拉出丝绵。剥丝棉这个老行当是不少人儿时的回忆,如今已经很少见,但时下由于蚕茧收购价格比较低,不少村民选择将蚕茧留下来自己做棉被。
这位在剥丝绵的妇女,名叫朱金宏,今年50岁的她在17岁时向一位桐乡的师傅学习了这门手艺,一剥就是30多年。现在为求方便快捷,基本都使用机器来剥丝绵,但她仍然坚持用手工的方式,“手工剥丝棉比机器剥的更干净,而且不放化学药水,一小时我能剥3斤茧子。”朱金宏介绍,一张薄丝绵需要剥5到6个蚕茧,而合拢一张棉需要5到6张薄丝绵。
让人惊讶的是,朱金宏并不是以此为生,她是利用自己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免费帮助村民和亲朋好友剥丝绵。剥丝绵要花费不少功夫,朱金宏早上4点半就要起床,先把蚕茧放在大锅中煮沸30到40分钟,然后再开始剥丝绵,一直到早上7点30分,她才放下手中的活去上班。下午下班早,3点钟回家后,朱金宏又开始剥丝绵,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休息。
有村民表示,村里人都说朱金宏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她费帮人剥丝绵已经10年了。朱金宏的准儿媳看到婆婆剥丝绵觉得好奇,也想学,朱金宏笑道:“剥丝绵太辛苦了。”但准儿媳坚持要学,“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样流失,应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