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玄?什么是三生万物?什么是玄之又玄?什么是阴阳开阖枢?
百度百科解释玄(拼音:xuán)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赤黑色,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玄为悬的古字,表示由绳悬挂,又引申出天空,幽远等意。
百度百科又说玄是会意字。金文是一束丝的样子,丝在染色的时候扎成束,然后晾晒,晾晒时要悬挂起来。晚周以后字形上部追加圆点状区别符号而别出,后世再线化为一横而为秦篆所本。小篆玄正是悬挂着的丝,上边为悬挂之处,下边是丝。隶书笔画化,上边变成“上",稍失形。楷书将一点一棱断开,失去悬挂的形象。玄是悬的古字。悬搓的东西下不着地,动荡不定,引申为空中、天空。也指黑中带红或黑色。因赤黑色不是单纯色,在色阶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隐晦性,所以“玄”可引申为幽远义。也可引申为奥妙义。
也有人解释说甲骨文“玄”字是“一团松松的蚕丝”。一团松松的蚕丝”放入水中,“这团松松的蚕丝”在水中,会随着水流轻轻的飘动,于是,眼睛虽然看不出水在流动,但是,却可以通过对“这团松松的蚕丝”的观察,认识到水流动的状况。
《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准南子·主术》:“天道玄默,无容无则。”
《诗·国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天玄地黄。--《易·坤》;玄,天也。--《释言》;
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太玄·玄告》;
共玄官。--《管子·幼官》。注:"主礼天之官也。"
个人看法,古人“玄”的概念应该是来源于对天的仰观,对地的俯察。金文是一束丝在空中悬挂的样子,应该“玄”的象形的本源。“玄”是太阳在空中的轨迹。一个年周期内每日正午,观测到的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形成的轨迹。而太阳每日正午留在地圭上的表的影长合起来,是观测位置的太极图。太阳所形成的玄与太极图同出而异名,反映出不同纬度的观测点有不的太极图。一个太阳,纬度不同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同的。
阴阳一动,就有始、动、止三个象态。阴、阳一分为二,各有三个象态。三就是阴、阳动静过程,阴、阳开阖枢的三种象态,是动态的,它由静极而始动,阳动之中,到阳动止;而后阴动始,阴动之中,阴动止而静。《黄帝内经》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地、植物、动物、人都是由阴、阳动静,由“三”产生的。“三”分成阴、阳就有了“六”,六个状态。天道运而五运生,阴、阳动而三生,三分阴、阳而六气生。《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左传》也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六生万物跟三生万物,道生万物是一个思想,是统分的关系。
阴、阳开阖枢,源自玄之又玄,而玄之又玄来自太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的周期变化,来自太阳辐射能的对地载万物作用的消长周期变化,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辐射能对地载万物作用消长的周期变化,是阴阳开阖枢的动力来源。
河图、先天八卦是怎么变成洛书、后天八卦的?其实就是从太阳辐射能对地载万物作用的消长的周期变化,是从玄的变化,是从阴、阳的开阖枢而来的。先天八卦的“离”卦在东边,代表太阳,但是太阳升起来以后不会停留在东方,要转到南方,所以后天八卦的“离”卦就从东方转到了南方。夏季太阳在东北方升起,中午以后又要不断地下降,太阳在西北方落下地平线,所以代表最大阳的“乾”卦就落到西北的方位了。北方原来是“坤”卦,都是阴爻,为什么后天八卦要变成“坎”卦,里边加一个阳爻?因为冬季,植物地面上的秸秆茎叶枯萎了,死亡了,乾道尽了,植物并不是所有的阳气没有了,它的一部分阳气以成实的子粒,也即种子的有机物的形式潜藏起来,古人所谓“精”的形式储藏起来。种子落在地里,作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原动力,是《易经》里的乾元,是《黄帝内经》的“命门”,是传统文化里的祖德,这些思想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