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生海海一句闽南方言点破扎心现实,苦
TUhjnbcbe - 2023/6/24 20:49:00

01

丈夫去世以后,我几乎是坍塌状态,书读得很慢,文写得很烂,工作也错误百出,偶尔忍不住会当着孩子们的面哭出声……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总是无从把控。

有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到:人这一生的烦恼不过九个字,想不开、放不下、忘不了。

得不到的,偏要强求;留不住的,不舍放手;已成过往的,偏喜欢回首。

对应的人生幸福的三把钥匙就是:不强求、放开手、向前走。

深夜无眠,看完作者苏绾的长文,瞬间感觉通透了:原来只要想开就可以放下,便不必如此痛苦。于是放下手机、关掉微亮的台灯,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平静的吃过早餐,迎着夏日清晨微凉的风赶到单位,微笑着跟同事问好,一切如他在世的模样,我以为日子是要随着这文章的入脑而开始翻页了,可是,例会开到一半,领导讲得意气风发的时候,眼神专注的我没有发觉悲伤风卷云涌般突袭而来,笔记本上的字已经被滴滴答答的眼泪模糊成了一团……

人生道理都是通透而简单的,可是人本身是复杂的,情感、情绪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摆脱或者改变的,有时并不受自己控制。人生总有你不想再去触碰的锁,即使钥匙就握在手中。

“孩儿啊,劝人劝不了心,还得自己想开才行啊”

这是两个月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原来,真理在民间,在口口相传的俗语方言。

02

《人生海海》书名就来自一句流传闽南民间的方言,形容人生像海一样复杂多变,起落浮沉。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继《解密》《风声》《暗算》,沉寂八年后推出的长篇小说。主线围绕国民党军医蒋正南(绰号:上校、太监)在战争、文革、改革开放时期的传奇经历,副线则交缠着作者、爷爷“老巫头”、老保长“老流氓”、父亲“雌老虎”、“小瞎子”、林阿姨“小上海”等其他人的故事。

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是时代洪流冲撞的结果,又似乎是个体主动或被动的人生选择。所有人的故事,有一点是相通的:无论是谁,都没能逃过苦难的折磨。

1、上校军医蒋正南:血性男儿的人生卡在屈辱“印记”

小说的主角蒋正南本是村里的木匠,脑瓜聪明,人又能干,后来被国民党抓去充军。战场上受伤以后,漫长的病程里,耐心细致观察竟自学成医,从此成为部队里有名的军医。

凭着精湛的技术,他救伤员,也救军官,因为曾给以为军官太太做手术,治伤的同时剖出腹中早产的胎儿,军官太太意外又惊喜,遂发展他进入军统,从事特务工作。

配图来自网络,与小说无关

为了获取情报,他以诊所大夫的身份与妓院老鸨保持肉体关系,后又通过老鸨打入日本军官遗孀的圈子……这是一段屈辱的人生,日本贵妇之间为了争夺这个难得的性伴侣,甚至在他的小腹上做了日本女人名字的纹绣,成为他抹不掉也过不去的耻辱印记。

他一生洒脱、随遇而安、无欲无求。木匠铺开得好好地,被抓了壮丁,他也就安于大头兵的命运安排,反而成了技术精湛的军医;救了军队高官性命,高官夫人带两箱金子来谢,他摇头摆手,只留下夫人车里的两只猫; 的战场上,年轻的小护士向他表露心意,因为深知自己的过往,他从未动过其他心思;新中国,医院,医术医德有口皆碑,提拔副院长本已板上钉钉,却因小人诬陷,前途断送,他不争不辩,主动选择离开岗位,回到故乡,与老母亲和两只猫为伴……村里人当面叫他上校,背后叫他太监,对他回村的原因议论纷纷,他不在乎,不恼羞,依然行医为善,救命积德。

他的一生坎坷而传奇,他不在意那些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只记得自己的耻辱和难堪,所以生活就成了他记住的样子。蒋正南在战场经历过生死,也亲眼目睹过太多的绝望,他视金钱如粪土,于是用病号送的金子做了一套纯金的手术器具,“别人的刀杀人,他的刀救人”,多少次起死回生的美名把他造成了一个神。

神最擅长的事是普度众生,“我”的小爷爷信仰耶稣,一次因为儿媳摔坏了耶稣的石膏像,一气之下喝了农药寻思,上校救了他的命,又给他十块钱重新买个石膏像,劝小爷爷说“世上命最值钱”。这样的人他帮过的不是一个两个,这样的好事他办过不是一桩两桩。

别人的信仰碎在地上,他劝说起来清爽明白,自己心里的疙瘩却从未解开,甚至不想碰一下,更不允许别人提醒自己:你看你看,他的心里有把锁,已锈迹斑斑看不出模样。

他放不下、过不去的是男人的自尊。血性男儿为了家国事业,他愿意当下自己的尊严付出一切,可是当目标达成,战争结束,他从时代英雄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以一个普通男人的立场认真观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他无法原谅自己曾是日本女人“男宠”的过往,这块写着日本女人名字的纹身被放大了,成了他的心病,他过不去的一道坎。

因为这道坎,他不敢接受上海小护士的爱慕,哪怕被她误解而伤害了这个年轻的女孩;他不能原谅小瞎子对自己小腹秘密的偷窥和揣测,一生行善救人的他挑断了小瞎子的手筋脚筋,割断了他的舌头,小瞎子从此行尸走肉般混迹人世。

2、“老巫头”爷爷:一生与人讲道理,却晚节不保,郁郁终老

爷爷是小说的次核心人物,很多深入浅出的人生道理都从他讲给“我”听的,父亲是个木讷而笨拙的汉子,爷爷的陪伴和教诲成为“我”人生的重要启蒙。

爷爷不仅给我讲道理,也给村里人讲道理,为人低调、门风正派、家丁兴旺,在村里算是很有威望的人物。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爷爷对于家族霉运的担忧,原因在于他将回乡的上校妖魔化,觉得上校的出现改变了自己儿子的状态,不是好兆头。

上校善良和苦命爷爷心知肚明。爷爷其实也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可是他对于家族荣誉看得更重,所以当村里对有关上校和儿子的关系谣言四起,爷爷终于按捺不住,推翻了自己之前为了保护上校而做的所有努力,到公安局举报。那是文革时期,上校的复杂经历将极大的加重他的罪责。

公审现场,有人提出要脱掉上校的裤子,揭秘他小腹的纹绣,这个提议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校突然精神失常,成了疯子。

爷爷成了全村的罪人,整个家族也陷入了绝境,村民的谩骂、孤立、不原谅,最终把“我”逼去了海外,爷爷过世,儿媳妇、孙子、孙媳妇入土,儿子成了神神叨叨的守宅者……家族真的如爷爷最开始担心的:霉运降临。

高寿的爷爷一生时间多数都是在总结、评论别人的生活的人,最终却落入了舆论漩涡,看着自己最在乎的家族荣誉破碎在眼前,从此,爱说爱讲爱争辩的“老巫头”进入了无声阶段。

爷爷说过:这就是命,事先讲不清,事后都讲得清。事各有理,人各有命。

3、“小上海”林阿姨:天生命苦,苦不过人世至痛——爱而不得

上校精神失常后,有个父亲口中“天底下最好的女人”来到上校身边,结婚、带他离开了村子,安居上海的小村庄,治病救人、农桑养蚕,互伴终老。这个人就是上校的妻子,林阿姨。

用林阿姨自己的话说她是个“天生命苦”的人,战乱时期,她同时失去了父母和姐姐、二哥四位亲人,几年后大哥又死在了战场上,茫然的进入部队学习护理,对人生的绝望还没有缓过来,又遇到医疗队长的蓄意侵犯……

林阿姨十九岁时遇到了三十一岁的上校。极度的孤独和绝望,使她没有退路地爱上了英俊、能干、英勇、幽默的上校。她觉得上校也爱着自己,她猜黑夜里要了自己身体的人是上校,虽然都闭着眼睛。自然而然憧憬着婚姻。

战争结束后,医院,她是麻醉师,上校是外科主任。可是上校一次次拒绝了她的求婚。

原本已经打算放弃的林阿姨,受人蛊惑,揭发了上校在朝鲜战场与自己恋爱、发生关系的“事实”。上校没有辩解,接受处分,回乡养老。

林阿姨后来得知,上校从没有碰过自己。是她的诬告,改写了上校的命运,也同时断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

她赶到上校身边,带他寻医问药,也不过只保住他安稳的情绪和七八岁的智商。

林阿姨终于成为上校的妻子,拍结婚照时,她笑得狡黠、粲然,上校却拘谨、无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林阿姨的经历村里没人知道,她也不敢随便说与人听,直到“我”去看望晚年的他们,她才缓缓道出……

生活啊,几乎是折磨了她一生,可是倾诉的机会不过这一次,痛苦纠缠的回忆憋在心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再一年,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没人能够切身体会,除了她自己。

书里的每一个人无论篇幅长短,都是立体生动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自的苦难人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过不去又放不下的坎。

“我”放不下的,少年时期对于家族命运的担忧,对爷爷的挂念,后来定居异国他乡之后,他放不下的是作为他人生旗帜的前妻,意外去世。

父亲放不下的是竭尽全力维护了一辈子的好兄弟,却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出卖,陷入人生困境,晚年凄凉。

恶人“小瞎子”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英雄梦,所以他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害惨上校,又到处败坏上校的名声,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还有力气借助网络通讯工具,传播自己扭曲的人生经历,污蔑“我”的父亲是同性恋,不过是因为他一生没有达成的“意见领袖”梦想。

人生路上铺满了苦难,苦难即日常。爱而不得、修而无果、天降横祸都是人生常态。

佛说:“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在心间。”

道理好简单,正常人也都理解得足够透彻,可是,真正能放得下的有几个呢?真能做到的那不是人,是神,是佛,是耶稣。

就像林阿姨说的:“但我不是神,我是人……人就是这待遇,熬着活。”

活得最透彻的,反倒是老保长,绰号老流氓。

他从未将钱财、声誉放在眼里,爱赌、好色,从不掩饰自己的恶习。穷困潦倒,依然过得坦荡。上校在他赌债缠身的艰难时期,帮他还债,带他到上海的风月场所消遣,老保长心满意足。回村后继续过自己的“逍遥”日子,把对上校的感激放在心底,关键时刻又敢于挺身而出,尽己所能,无惧世道险恶。一生无儿无女,却也获得村里人的尊重。

03

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校、老保长、林阿姨还有“我”,都是生活的英雄。

可,是英雄又怎样?

像书中说的

“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真相,什么是英雄主义,对爱不爱生活这个说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的。要我说,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不是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

人生苦难,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说不好,麦家却用《人生海海》善恶不同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因为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中,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苦难耿耿于怀了。”

“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里说过: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而诗人顾城有更加感性的理由

“只要还有一双真诚的眼睛陪我一起流泪。这个世界就值得我为它而受苦”。

上校出入监狱几次,历经生死若干,小腹上带着屈辱的纹绣,拒绝了女孩浓烈的爱情……在我们看来,他的心里应该装着一坨坨浓得化不开的痛苦,但是“印象中上校的笑容是自有灿烂的,笑声是响亮的”。

这就是上校,是太监,是“金一刀”,是苦难的经历者,也是挑战者。

他的生命里不只是苦难,他还有母亲、有兄弟、有村民的依赖和敬仰、有爱人炽热的目光、有两只生死相依的猫……所以,他的结局并非痛苦,而是赤诚和坦然。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海海一句闽南方言点破扎心现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