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旧约·以西结书》,有一段内容提到中国丝绸:“我也使你身穿绣花衣服,脚踩海狗皮鞋,并用细麻布为你束腰,将丝绸披在你的身上……这样,你就有了金银的装饰,细麻布、丝绸和绣花衣一类的衣物……该片段的大致意思是耶和华要为圣城耶路撒冷城披上他心目中最美丽最精贵的衣裳,而这衣裳的材质就是文中两次提到的“丝绸”。
依据这段描写,可以知道至少三个信息:其一,当时人们认为世间最美丽的织物就是丝绸织品;其二,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境内已出现了中国丝绸,并且还被记录在传世文献中;其三,波斯人对丝绸也非常认可和崇尚。大致也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也有相关记载,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东方的波斯人非常喜爱米底亚式的宽大上衣。
一、罗马对蚕丝的产生有奇怪认识的原因
“直到我们走过了面向东北的海岸长度的近一半是该地区居住的地方,遇到的第一个人类居民是被称为赛里斯的中国人,他们因为自己从的森林中获得的羊毛而闻名。”在罗马帝国时期,丝绸毫无疑问地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主要物品。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在他的《田园诗》中曾提到丝绸,他认为丝绸是遥远的赛里斯人(中国人)“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这些衣服原料跟羊毛很像。
维吉尔之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成书于公元77年)也记录下来当时罗马人对丝绸的认识:“第一个人类居民是被称为赛里斯的中国人,他们从的森林中获得的羊毛,且因此举世闻名。
赛里斯人将树上叶子的白色物质梳理下来,然后将这种衣料在水中浸泡,从而为妇女提供了缫丝和纺织双重任务。”维吉尔把丝绸描述成树上长出的羊毛,老普林尼把丝绸比作树上长出的绒毛,乍一看,读者难免会认为这应该是当时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误解,或者认为是被中间民族误导久笔者经过仔细思量后,认为这其实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柞蚕的传播。
依据现有的资料,可知我国的养蚕织丝业至少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丝绸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尔雅》:“蟮虫引,蜚蚕……蛾,罗”"等可知我国蚕的品种有桑蚕、柞蚕、萧蚕、艾蚕等。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对于蚕的驯服和丝织物加工技术的进展》一文中认为拃蚕“性格强,耐得住风雨雪雾不同气候变化……”。可见柞蚕在我国对于蚕的驯养中亦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考古发现和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较多的是桑蚕,加上柞蚕在汉朝之前很少出现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人们常常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外传的丝绸或者蚕种都应该是桑蚕,但是维吉尔和老普林尼的记录恰恰给了我们认识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中的丝绸的新的思路:当时罗马人较早了解、认识到的可能是柞蚕。
回到中国古代,我们知道柞蚕属于野蚕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类,其养殖历史与桑蚕一样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在古代中的重要创造。根据两汉魏晋史料的记载,我国拃蚕养殖至少有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柞蚕养殖中,山东地区的养殖尤为著名。
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古代书籍所记载的“野蚕”就是柞蚕。比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中为了与王莽时期的社会状况对比,描写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时,称赞都城附近谷物丰收,“野蚕成茧,被于山阜”其后,柞蚕还被称为“山蚕”等,养殖要求较桑蚕要低得多。
那么,居于关中地区、作为最早引进柞蚕放养的陕西,其柞蚕是否可能在汉朝时期外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团队曾在陕西周至县进行柞蚕技术试验,发现当地的气候和养殖叶质确实适合柞蚕生长。现在,陕西省的柞蚕事业也得到当地政府和国家的重视,认为关中山地也能大量放养柞蚕,并在陕南山区形成一种新兴产业。而陕西南部也恰好有一个县城名为“柞水”,这是否是巧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的罗绍文先生通过对古代丝绸蚕丝的考证,认为中国桑蚕在外传之前,“印度、大秦、希腊……早就有了蚕丝”气从希腊罗马史料来说,包撒尼雅斯已经告诉世人是“赛尔”吐丝才有丝绸,说明维吉尔、老普林尼认识的“树上的蚕丝”不一只是他们的遐想,而是他们接触了地中海或者印度的柞蚕才这样记载。所以,他们对柞蚕认识到底是基于地中海自身,还是东方印度、东方中国?
二、丝绸在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在中国文献中,专门记录丝绸外传的文献虽然比较少,但是中国物质产品外传是个不争的事实。回顾古典作品中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记载,可以发现汉朝自建立之日起,热心西域贸易的商人、少数民族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丰富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和现代历史研究,可知张骞在公元前年和年的两次出使中,汉朝向外输出了李、桃等物品,也带回来胡罗卜、胡瓜等西域作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年的英国考古中,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考古队伍发现了一块西域国家禁止丝绸技术外传的木版画。而木版画中讲述的于阗国王妃来自汉朝八其保护蚕桑、防止丝绸技术外传的故事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记载。
由此可知,古代中国,尤其是在汉朝时期,中国丝绸的出口与西域各国密切相关,比如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的交流,更多的应该是借助两国之间的匈奴、贵霜帝国,以及安息帝国的力量。另外,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一书中也引用过提尔·马利努斯的记述,认为马其顿的商业代理人曾经穿越中亚地区到达中国,然后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在商业活动结束后,这个代理人又一次穿过塔里木盆地,把中国丝绸带到热销的西方。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有记载说:“赛里斯人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像野生动物一样避开了人类其他民族,只等待贸易的商人主动来找他们。”这个记载,再次验证了汉朝的丝绸是几经周转最后才到达罗马帝国的事实。
在罗马文献中,最早出现中国丝绸的描述是克拉苏领导的一次对外战争。这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53年,主要的目的是征服安息帝国,从而使克拉苏自身获得罗马公民更多的支持。但是,在卡雷战役中,罗马军队见到了安息军队用丝绸制作的军旗。该军旗色彩鲜艳,使得整个罗马军团士兵眼花缭乱,从而遗失战机,克拉苏军队不幸败北。
十多年过去之后,罗马人在前三巨头之一凯撒的庆功宴上再一次看见丝绸,在场者目瞪口呆。也就是在这次之后,罗马人才慢慢认识到丝绸是由一个叫“赛里斯”的东方国家生产的,这也是中国经过大夏和安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罗马帝国的第一批丝绸。不久,凯撒大帝穿着丝绸的衣服出现在罗马剧场,引起舆论大哗。罗马的元老院认为着装中国丝织品会让妇女的形体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伤风化,从而呼吁禁止罗马公民购买中国丝绸。可是,罗马许多贵族并不认同,无论男女都争相穿着丝绸衣物,导致丝织品输入罗马的数量与日俱增且价格居高不下。
根据古罗马地理学家马林在《地理学导论》一书的介绍,最先到达中国经商的商团是马其顿的巨商组建的,他们在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11月出发。这个杂糅着推罗城人和马其顿人的商团,历经千辛万苦,水陆并举,在大夏国稍作休整后,再穿山越岭,终于在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年)到达汉朝都城洛阳。据介绍,该商团是第一个来华的罗马使团,因此受到汉和帝的热情接见,并获赠“金印紫绶”。最后,这个商团还携带了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中国手工业品回到罗马帝国。
现代西方学者也认为当时的罗马市场上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所谓“一克丝绸一克黄金”。因此,购买丝绸等东方奢侈品造成罗马贵金属的严重外流,老普林尼在《自然史》的记录是大约万罗马币。虽然这些罗马币的支付对象不全是中国丝绸,但还是使罗马元老院难以接受。因此,罗马的提比留斯大帝甚至出台禁止罗马男性臣民穿戴丝绸衣物,同时限制女性使用丝绸的数量的命令。可惜,人们对丝绸的狂热不减,穿着丝绸、使用丝绸依然是当时的社会风尚,甚至罗马帝国还出现了专门买卖丝绸的场所。在公元二世纪,以着装丝绸为尊的风尚席卷罗马帝国的最西领土,丝绸作为华美服饰的衣料被刻画在西方的壁画上,保存至今。
总结
考古研究认为,此时传入罗马的丝绸应该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纯真丝原料,数量较少,价格极高;另一种是价格相对较低的丝帛锦缎,它们跟真正的中国丝绸服饰不同,质地较为厚实,可能是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间国家的丝织品。因此,丝绸到达黑海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加上这些原料十分珍贵,罗马帝国的纺织工人会在丝绸中加入罗马的纺织材料,从而获得更多的丝绸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罗马的纺织技术。到罗马侵入叙利亚后,国家版图进一步扩大,统治阶级对于东方的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不久,中国的丝织品不仅大量输入罗马,而且也渗透于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因为这些工艺的繁琐,以及赛里斯这个吸引地球目光的区域是如此遥远,所以罗马的权贵们以穿着赛里斯衣物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