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德胜村桑树种植基地里,大片的桑田绿得冒油,采摘桑叶的村民忙个不停。
记者看见,在不远处的一幢蚕房里,养蚕工人余本凤站在一个移动的机器上,抓起桑叶,正在给蚕虫投食。
年轻时,余本凤就通过养蚕来赚钱。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她,又学了一些新的养蚕技术,养蚕的经验也愈发丰富。因此,她被聘请到基地工作。
让余本凤颇为感慨的是,因养蚕设备的更新,用以前的老办法养蚕已不适应新形势,村里很多养蚕户便慢慢退出了养蚕行业。“后来,很多人都不种桑树了。”余本凤说,以前很多村民会在房前屋后的土地里种一些桑树,让土地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大化。然而,随着德胜村的养蚕业呈下滑趋势,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得该村与七星关区很多村寨一样,农业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很多村民家里的土地除部分用来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外,另一部分因顾不过来而丢荒。
“我家4亩地,就丢荒了近一半。”余本凤觉得,这很可惜。
近年来,为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七星关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得很多村寨的土地又重新被合理利用起来。同时,在遇到需要外力给予帮助的村寨,毕节盛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七星关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到当地去投资发展农业产业。
在此契机下,考虑到紧邻德胜村的新伦村、梨子村有多年的养蚕历史,很多村民养蚕经验丰富,发展壮大养蚕产业比其他地方有优势,盛丰公司便在德胜村“两委”的协助下,于去年在该村流转了多亩土地种植桑树。
在此基础上,德胜村村主任吴传国牵头成立了养蚕合作社,并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村主任吴传国告诉记者,桑树种下去了,桑叶是现成的,养蚕户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重新发展蚕桑产业。
但当时,村民的心里颇为矛盾,既想参与又有疑虑。村民们担心,花钱更新了蚕具、建了蚕房,完成了前期投资,而后期若不能赚钱,就白忙活了。村民们纷纷表示,要暂时等一等。
吴传国明白村民的担忧,但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在他看来,只要发展好了,养蚕是一个能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
“我是村干部,也是党员,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今年6月,吴传国率先拿出投资资金,带着愿意参与的村民在桑树种植基地里建起了养蚕房,开始养蚕。
对于今后的发展,吴传国早已规划好了。除了前期与盛丰公司协商的合作方式之外,德胜村的养蚕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养蚕户”的模式,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养蚕户(贫困户)受益的方式,把分散的养蚕户组织起来,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坚持“合作社建到哪里、支部就引领到哪里”的理念,把党支部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和集体增收之中,实现“1+1+1>3”的叠加效应,让产业发展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尤其是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问题。
“我会将养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到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村民看到蚕桑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重新激发大家发展蚕桑产业的激情。”吴传国说。
看着蚕房里的蚕虫不断地吃着桑叶,余本凤心里在想着一件事,如果经她打理的这幢蚕房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加入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王坚
编辑廖婉君
编审刘佳兴
终审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