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乡村振兴看大姚蚕宝宝吐丝石羊人吸金中国
TUhjnbcbe - 2023/5/7 21:17:00

桑园满坡幸福来,蚕宝宝吐丝结茧织出致富路。大姚县蚕桑产业统计面积亩,投产面积亩。带动千家万户养蚕增收的同时,也给力乡村振兴加快步伐。

石羊镇大中村的山坡上、平坝里,绿油油的桑树在雨水滋润后的阳光下特别养眼,煞是喜人。养蚕给大中村村民带来了机遇,也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实惠。

蚕农周学富向中共大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国荣(左一)介绍蚕桑的发展。高培勇摄

在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46岁的蚕农许正宇一大早就到自家的桑园里采摘鲜嫩的桑叶。回到蚕室,将处理干净的桑叶撒在布满蚕宝宝的帘子上,顿时响起“沙沙”的蚕食桑叶的声音。许正宇说,他家春季养的是种蚕,主要用来制种。从5月上旬开始,全村蚕农家家都开始养用于结茧的蚕。到6月上旬,白花花的蚕茧,就能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大中村是全县蚕桑产业专业村,全村口人体会最深的,就是那句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话:坚持就是胜利。”许正宇说。

初始种桑养蚕受重创

大中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家红的一番话,道出了石羊栽桑养蚕业经历的酸甜苦辣。据他介绍。石羊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多少代人的辛勤与智慧,在地方经济发展史册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石羊的蚕桑生产历经多次大起大落,蚕农们既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也承受过歉收的阵痛。蚕桑业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岌岌可危,可以说石羊镇蚕桑生产和其他地区一样,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路。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大姚县县石羊镇蚕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蚕桑面积号称亩。这个产业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下了辉煌业绩。而在年以后,由于桑园面积发展太快,受蚕茧产量供过于求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茧丝价格跌入历史最低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毁桑,桑园面积出现了严重的大滑坡。大姚县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普通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烤烟实行“双控”和天然林禁伐后,农业生产面临新的挑战,支柱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十分贫穷,农民增收困难,农民面对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当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石羊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大中村栽桑养蚕的历史已经有30多年了,是传统的蚕桑产业专业村。在各地陆续毁桑田改粮田的一阵风中,很多蚕农养蚕收入低,却对于侍候多年的桑园难以割舍,同时也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不过全村人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潮起潮落终有时,相信传统蚕桑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春天。”大中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家红说。

坚守一路走来坎坷多

即便如此,村里的桑园也有一部分被毁掉了,全村保留下来的蚕桑面积仅有亩。“一个村里能保留这么多桑园面积,这在全县是首屈一指的。”李家红说,那个时候,广大村民常年守候着桑园,苦苦坚持着养蚕这个行当。

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大丰蚕种场在大姚注册成立“大姚县云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再次与江苏省如皋市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兼并云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云南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到了年前后,茧丝价格逐步上扬,创历史新高,给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桑、粮效益比达2.5:1,广大蚕农的脸上再次绽放出开心的笑容。“大中村的农民对蚕宝宝有着深厚的情感,毕竟从栽桑养蚕半个多世纪中得到过很多实惠,曾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李家红说,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养蚕者多为年老体弱人员,养蚕劳力明显不足,技术水平出现倒退,严重影响了当地蚕桑业的发展。

“记得以前有大姚县茶桑果站科技综合服务部、石羊大姚县蚕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石羊镇蚕桑科技服务部,全村家家都养蚕。但由于市场行情原因以及收购秩序混乱,春季上好的蚕茧每公斤卖不到13元,养蚕的利润很微薄。大家能坚持养蚕,就是因为对来之不易的桑园无法舍弃。”李家红说,在很多地方蚕农早已“改行”,蚕桑村广大蚕农却坚持养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

年6月,成立了大姚县石羊祥泰桑蚕服务专业合作社,大中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

上游栽桑、养蚕,下游缫丝、织绸。年,大姚县引进云南七彩丝绸有限公司,利用大姚优质、丰富的蚕茧资源,加工生产高端丝绸面料,大姚蚕桑产业实现了从栽桑到织绸的历史性跨越。

新生特色产业现生机

蚕桑,石羊镇的一项老传统产业,三十余年的发展中,给石羊镇蚕农带来不菲的收入。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项传统产业注入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并开启了新的增收模式,蚕农的收入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家红说,大中村历史上家家户户都养蚕,贸然转产转业成本太高。通过走访、座谈,村委会最终决定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是要发展蚕桑养殖,作为全县目前成片桑园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大中村,全年春秋两季养蚕量达到张以上。年,这个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组党员干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支部+生态+蚕桑”模式,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不仅没有取消蚕桑这个传统作物,并且大力扩展。全村11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扩桑,全村蚕桑面积达到亩,全村有%村民都栽了桑、有80%村民都养了蚕,已经成为了“无粮食作物村”,传统产业在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姚县有大小企业上百家,村民一年春秋两季大忙,就是两季养蚕。大忙的时候,企业就放假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回家养蚕。”周学富说。

蚕农许正宇告诉记者:“家有5口人,拥有桑园面积6亩,今年春季、秋季养蚕30盒,收入12万,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现在夫妻俩实在忙不过来,就到别的村请人来帮忙,工钱每人每天元,每季养蚕时间约40天,全村外请劳动力每年都在上百人。”

路子绿色发展结构优

“这几年蚕茧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行情,就拿去年来说,蚕茧收购价达到每公斤43元-55元。”许正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养蚕亩产收益保守数字在元。过去,桑树枝条剪下来成废物,还影响环境,现在找到了销路,再加上用不完的桑叶作为药材销售,鲜桑叶制成茶叶销售,青桑葚作为药材销售,桑园里散养草鸡,产“桑葚蛋”销售,蚕桑产业附加值每亩能增收元。

桑葚亲子采摘、桑叶茶、桑枝切片……桑树价值如何开发?李家红经过调研想出了不少“金点子”。“去年村里搞桑葚采摘活动,吸引城乡数千人前来参加,反响很不错。”周炳均说,经过努力,村里已经和药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桑叶、桑枝切片、桑葚干等都有了销路。

“要做足蚕宝宝编织蚕桑产业专业村绿色梦想的大文章,每一张蚕种,能孵化出头-20头的蚕宝宝,待它们作茧自缚之时,也就是广大蚕农们笑逐颜开之时。”李家红说,大中村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10元,是人所共知的富裕村。只要勇于坚持,传统的栽桑养蚕业同样能焕发青春,令人刮目相看。

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樊成洪户,6口人,年栽桑养蚕,种植6亩,承包3亩,养蚕40盒,收入12万,比以前增收6万元。

王志杨,5人,栽桑5亩,承包10亩,养蚕60盒。收入16万元,比以前增加收入10万元。

贫困户邵李荣,5人,年栽桑养蚕,种植2亩,养蚕6盒,收入1万元,比以前增加收入元。

“我家去年承包土地种了13亩桑树,养蚕卖了13万元,今年桑树长势较好,价格有政府和合作社保障,今年争取再多养几张蚕,产值有望突破15万元。”大中村委会大梨园小组养蚕大户华福安喜滋滋地说。

在石羊镇蚕桑产业专业村,像许正宇这样每年养蚕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蚕桑种养大户比比皆是,仅在大中村委会,养蚕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就有24户,10万元至15万元以上的达52户,而3万元以上的则有户左右,全村有大小车辆辆,户有户都是种桑养蚕户,每户养蚕户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大中村委会书记李家红自豪地介绍道。

中共大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国荣说:“大姚的蚕桑产业曾经由于市场价格低,又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市场价格波动大,加之群众栽桑养蚕水平低,桑农栽了桑树后价格低就挖了桑树种其它,市场价格好了又去栽桑养蚕,几经周折后,县里引进了蚕丝加工企业稳住了市场价格的冲击,增强了群众栽桑养蚕的极积性,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把稻田用来栽桑,在好田好地中大规模发展蚕桑,并给予桑苗、机耕、地膜和肥料的扶持,栽桑养蚕的产值达到了种植水稻3倍以上,亩均产值达6千至8千。自此大姚的蚕桑产业得以稳步发展到今天,年全县达11万亩,产值达6.6亿。(刘书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振兴看大姚蚕宝宝吐丝石羊人吸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