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话说,年8月,日、美国在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爆发了激战,此役最终以老美胜利而告终,重夺南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太平洋战争也正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日军在各线战场上可谓横着走,几乎战无不胜,但在瓜岛战役后,他们的气势下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小日本的综合实力下滑?难道真就是因为这一场失败的战役吗?
日军虽然战败于瓜岛,但那个时候他们仍掌控太平洋地区的主动权,势力仍旧在他们的可控范围内。换而言之,瓜岛失利并不是致使他们在各线作战崩溃的主要原因。
形象在日本开始侵华时,就已展现出了很强的战力,在当时,日本陆相杉山元更是叫嚣要在3个月的时间内灭亡中国,但他的这句话被历史所打脸。可是,在接下来的多年中,淞沪等相继沦陷,小日本蚕食了大半个中国。
日军之所以能在前期取得阶段性胜利是有多种原因,当时我军无论在武器方面还是兵员素质上,都完全劣于日本,再加上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当局战略判断失误以及绥靖政策,致使小日本愈加嚣张。
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仍势头强劲,而同期的美国海军则在一开始也连遭挫败,直到年的中途岛战役取胜后,美军才反压制日军。
形象因此,很朋友就会认为二战日本失败的转折点就是中途岛战役与瓜岛战役,然而,日军由盛转衰应该是不是这些战役,而是应该向前推到珍珠港事件。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仅凭借自身的自然资源完全就不能满足日军长期在外作战的需求。
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主要战争资源全都是从美国方面进口,后来,老美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就慢慢开始限制对日资源出口,这就牵制住了他们的战争节奏。
形象日本为了维护侵略成果,便制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北上”,意为出兵苏联掠夺苏联的战略资源。“北上”对于日本的战争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因为,日本一旦能打通远东并与德军在莫斯科会师,那么轴心国离征服全球已经不远了。
可是,“北上”对于日本来说存在巨大困难,就算他们占据了远东,贫瘠的西伯利亚根本就无法为日军提供有效的战略资源。日军在中国战场就已经捉襟见肘,要是再与苏联陷入苦战,那么日本就会被战争拖死。
而且,早在年,日、苏已在诺门罕打过,他们深知苏联军力的强大,所以,“北上”的方案他们真不敢草率执行。
形象第二种方案则是占据东南亚,简称“南下”,东南亚地处热带资源丰厚,而且离日本本土也不算远,一旦拿下东南亚的控制权,那么日本则能解决战争资源短板,并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甚至,还能加速他们“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
不过,“南下”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对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们都知道,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属于欧美等老牌列强的殖民地。日本想要去抢夺,定然会损及他们的利益。
虽然说当时欧洲列强自顾不暇,只要日本动兵,美国绝对不会放任其肆意妄为,如此一来,日本将会面临多线作战,压力更是巨大。
形象但不管咋说“南下”相比于“北上”,能较大成功率地缓解日本资源匮乏的窘境,所以,日本当局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南下”的方案。年的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直接突袭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菲律宾发动了闪电突袭。老美吃了大亏后,不得不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日本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仍能对美军进行压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战线拉得过于长,各个战场相继陷入胶着状态,再加上物资补给的断链,最终致使各线战场相继崩溃。
综上我们能够看出,二战后期日本陷入大溃败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战略资源的短缺。而资源的短缺也是让日本不顾一切突袭珍珠港的原因,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日本就已注定他们战败的结局。
形象本文参考资料:《太平洋战争》,《二战全史》,《百度百科相关词条——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二战中的日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