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和桥人都点上面(免费订阅)
《梦里的和桥小吃》是夜,我漫步在团氿水岸,与走路的人群擦肩,忽见几位熟识的和桥老友,相约着促膝而坐,难得在一起,尽聊些家乡的事。其中,一位是我原厂里的同事,和桥知名的食客唐听元(又名小狗),其父是和桥肉厂的刀手,小狗从小到大没少吃肉食,也常吃过大江南北各风味的名菜佳肴,最值得他骄傲的是他的做菜手艺和满腹的吃经。另一位是原和桥太滆饭店的老厨师倪乃合,他不但有绝好的手艺,更有对宜兴传统美肴的广泛了解。当然,在旁的还有其它和桥老友,当话题聊到老和桥美食的时候,大家如数家珍般的都能一一报出名堂来,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家乡小吃的怀念。可以想象,当知名食客和饭店厨师在一起聊美食的时候,会是什么场景?炫耀吃经的气氛骤然热烈了起来,顿时,老和桥的传统小点悉数成了大家的口舌。那些巷子里外,街边小店旧时小吃的味道,馋得我嘴角边情不自禁地流出口水来。
要说老和桥小吃,得先说说和桥这古老的水陆码头。老人们都知道,和桥有江南较大的油厂和米店粮市,是通往无夕、常州、苏州、上海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桥各米厂商行很早在大城市都有代办处,商品信息通畅,市场覆盖面广大,加上隔湖的水产品和农副品,都来和桥做水陆集市。街南头有热闹的猪市和牛市,猪和牛都是从周边的县区运来在和桥交易。和桥蚕种埸是锡、常一带的种茧中心,规模大,业务繁忙,其职工足有几百号人。和桥是无锡、常州水路到宜兴的第一站,当时的和桥还是宜兴最大的小百货批销市场,宜兴西北路许多乡镇(丁山、张渚等)的商贩都来这里进货,所以有“小无锡”之称。那时的和桥有三市,即早市、晚市和夜市,比当时的宜兴城里还热闹,当宜兴夜市静悄悄的时候,和桥的夜市总要到深夜才散尽。
老和桥的繁荣是出了名的,塘河(钟张运河)两岸的市景生活丰富多彩,河西岸上塘为主街道,三座古色圆拱石桥连接两岸,河岸边桩柱上建造的房子连成街的一面,联通主街的居民深巷四通八达,有民主巷、维新巷、螽斯巷、观音巷、迎祥巷等,中桥往东就是知名狭窄的东横街。老和桥的上午有鱼市、菜市……,从四面八方来的农户挑着新鲜蔬菜,摆放在中兴桥堍的街上,挤得水泄不通。卖鱼的从河中起鱼,抬上油光闪亮的花岗岩石级,新鲜的鱼虾活蹦乱跳,卖的吆喝,买的细挑还价,好是热闹。到了午后,一上午劳累的农民们,肩背橦篮纷纷上街,把南新桥下的茶馆挤得满满的,一壶茶水加上若干瓜子、点心、小吃,聊的都是家常事,小道和新闻,一直坐到夕阳西下,然后顺带买点物品回家。要说这杀猪场,天没亮刀手们就开始工作了。杀猪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是抓不到猪,二是抓住尾巴拖也十分费力。为此,猪场职工黄珏林带我去看了一次,我回来后,按照猪的神经原理,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了“杀猪麻电器”,试验后十分成功,大大解决了杀猪的难题。食品站付了80元钱买了这设备,卖到的钱归了厂里的共青团支部,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事,据说,这杀猪方法后来得到了普及推广,至今还在延用着这一工作原理,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太隔饭店是和桥镇上最大的,集体经营的饮食单位,位于中兴桥向南的街中。店里出名的有吴志芳(同事吴国良的爷爷)的小笼包,吴师傅做小笼包很有讲究,不洗手是不允许上刀台的,捏小笼包开口的花辨厚薄均匀,规定几辨不多不少。有钟洪大的大锅骨头汤面,还有其它菜肴。这小笼包一笼十只,皮薄汁多,肉丸坚劲。东横街上有个老姨娘,她常常在饭店买上一笼小笼包做早餐,剩五个肉丸带回家,做成午餐桌上的一碗肉丸汤,可见这小笼包受欢迎的程度。我邻居笪狗大几乎每顿晚饭都叫儿子去饭店买来三两一大搪瓷杯葱花肉汤面,二个儿子为能在买回的路上喝上一口汤,争着做这活,因为其父亲爱吃面,没看到过他让给儿子一口面的。我也常给父亲去买,除了半路上能喝点汤外,父亲总会挠一筷子面我压馋,味道确实鲜美。由于笪狗大吃面吃出了名气,镇上排练“槐树庄”节目时,有一个在路边吃面的角色,居然请到了他。演出时,他动作标准真实,一度成为民众的笑料和话题。
除饭店的佳肴外,和桥街上的小吃多的是。我最喜欢吃雕印店隔壁一家朋友孙小毛母亲店里的牛肚汤,大碗五分钱,小碗三分钱。每到下午,大锅烧的牛肚汤香溢满街,把串流不息的赶集人馋得停下脚步,挤得找不到位置。同时叫卖的还有整锅的蒲包豆腐干,三分钱一碗,加香葱和辣酱,豆腐干厚厚软软的,浸透了汤汁的味道,真的馋死人了。到了晚上夜市的时候,只见店门口高高挂着一盏汽油灯,照得满街通明,更甭说生意了。戏馆散场后,时而还会传来走街穿巷叫卖糖粥和小馄饨的优雅的敲击声。
中兴桥堍北边的豆腐花店,这豆腐花的正宗味道无人能及。到现在为止,在宜兴我还没找到可以一比的精美豆腐花。和桥豆腐花之所以好吃,关键是配料,里面有除应必放的榨菜碎粒、虾米壳、香油、蛋皮、特制辣酱等外,最重要的要放和桥老油豆腐干碎片,这才是和桥豆腐花的味道。现在市上外地人卖的豆腐花都是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吃了找不到感觉。我二哥在外地工作,小时候,我总盼着他能常回来,因为二哥回家后,总会带着我和小兔姐去中兴桥堍吃上一碗香香的豆腐花、油条,至今还念着他的好。
中兴桥东堍边有一爿徐禄宝开的油条麻糕店,我是从小吃这里的麻糕油条长大的。上学的路上吃它,学校春游时包里放着做午歺,上班的途中也买了吃,这脆脆香香的油条麻糕一直是我早餐的首选。有时买了油条麻糕再过桥吃上一碗混汤或清汤豆腐花,这生活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一般。到了下午,店里还做些胎酥麻糕卖,有甜的,有咸的。暑期里,我母亲总会叫我去买了些给父亲做点心。
老和桥的小吃主要集中在中兴桥两侧。记得中兴桥桥背上有挑担卖的清汤豆腐花、乌龟子汤团、拌凉粉、梅花糕和绿豆汤等。在中兴桥堍北面观音巷边上有最出名的李招小蒲包豆腐干,还有金朗开的汤团店,宋家的高脚烧饼,和欧阳盘金家的湖北馄饨等,中兴桥堍东孙乃娟父母家店的冷菜也十分出名,中兴桥桥洞里早、晚都有米饭饼和铜锅饼卖,和桥的小吃应有尽有,难怪宜兴城里的一些名人雅士们来到和桥都说:“和桥小吃的味道会把鼻子都拉走的”。
和桥镇上有好几爿生面和馄饨皮加工店,每到好时节,都会很早就形成排队的长龙。中兴桥堍罗万坤一家和上塘姓葛的一家都是知名的加工点。面机开始时是手摇的,后发展成电动的,生意十分兴隆,不但要供应饭店摊位,还要满足千家万户的需要。别看这和的面和皮,其工艺也挺有讲究。罗家和我家感情较好,每每总会优先做好或由子女们送到家里。葛姓的这家亦是生意极好,家里女儿多,个个是倩女。罗家是壮男多,人人是俊儿。和桥小吃他们也是服务的后方。
和桥小吃出名的还有味道鲜美的鸭交面,那时的街上,中兴桥北有二家,观音巷口头有二家,中兴桥向南有三、四家,家家生意兴隆。街上有专门杀鸭的,一天要杀几十只,用来专门供应面店。鸭交面也很有讲究,一般一只鸭剁成七块,一碗一块,鸭头是大先生才能吃到的。维新巷巷口有专门卖粢饭团的,铜锅饼的……,当然还有一些炒货店的。那时的和桥街上,从南到北,卖吃的店摊鳞次节比,热闹非凡。
要说和桥吃的东西,最负盛名的应是和桥豆腐干了。和桥豆腐干已有百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是豆腐干之王,尤其老油豆腐干比得过苏州卤汁豆腐干。和桥豆腐干畅销世界,己成为和桥乃至宜兴的一张名片。
和桥老油豆腐干的制作方法极为讲究,制作时要把豆腐块放到蒲包里压榨,然后再放至特制的酱料里卤制,豆腐干有韧劲,可嚼性好,味道鲜美。它不光是最佳的休闲食品,还是一些菜肴的佐料,如豆腐干拌马兰、拌香菜、拌西芹等等,拌菜不用和桥老油豆腐干不会有鲜美的味道。
老和桥最早有位专卖和桥豆腐干名叫秦奎大的,汽车站门前或轮船站门前总能看到他的摊位。他叫卖的方式很特别,他一边摆摊,一边手拿洋号子的吹嘴在吹,这声音怪怪的,很引人注目,总会引来不少的购买者。那时的和桥,到处都有卖豆腐干的摊店,卖豆腐干卖出名的还有顾万和等。
我喜欢吃正宗的家乡豆腐干,有时常会托人到和桥厂里去买。一是买来闲时品尝。二是买来配着做菜。前段时间,我肾结石隐痛,也许和吃多了豆腐干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样,家乡的味道一直会挂在心上。
和桥的食文化不光是小吃品种之多,味道之好,也离不开爱吃、会吃的食客们。和桥镇上不乏有一批批嗜酒,吃得很有讲究的人们,如王书珍、杭鹤范、程银如、唐伯祥、王守先等,他们都是既有酒量,又富有吃经的大食客。且说我家旁的邻居钱林大(钱利生老师之父),钱老先生吃的是慢功,以品为主。小时候,每当我路过他家门口时,几乎见到他不是在拉琴就是在品酒,或是在家门口摆放一张长凳,坐在小凳上,从太阳下山就开始小酒侍候,小菜几碟,一直吃到夜深人静。蟹市期间,到他家里可看到墙壁上挂满了整只吃完重新拼装起来的螃蟹,桌上摆放着吃蟹的大小工具,这简直不是吃蟹,而是制作螃蟹的作坊。当你看到这情景,能不欣佩吗?和桥的小吃有钱老先生他们这些食客托着,怎会不越来越上位呢?这就是和桥小吃的奥秘。
随着和桥河道的拓宽,古色的拱桥改建,东横街在集镇建设中也不见了昔日的旧貌,原来的小吃摊点几乎不见了踪影。在新时期改革的浪潮中,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桥镇区的建设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变成了另一种的时代繁荣。随之,外来人口主导了和桥的小吃市场,后来的小吃基本上失去了过去的风格和正宗味道,甚至有些都已完全消失。旧时的和桥小吃成了老和桥人永远的记忆。
和桥小吃一直在变化和发展中,也有许多值得推崇的内容。如九十年代初,和桥电影院对面的劳动小吃店专卖榨菜肉丝面,一度生意兴隆。这小店位置好,且经营有道,是由几个街道妇女合作开的。记得她们每天很早就开门,买来菜场当天新鲜的头刀肉,加入优质榨菜即时加工。早晨上班的人们,美美的吃上一碗榨菜肉丝面,心满意足,一天的精神倍增。那时的我在镇政府工作,这碗面也是我的首选。
和桥新建的菜场里,有一外地人开的羊肉汤店也是天天爆棚,远近闻名。尤其到了冬季,早晨一碗浓浓的羊肉汤,外添葱花辣酱,再从对面店里买上几个包子,这热腾腾、美滋滋的感觉既饱了口福,又给人别样的满足。这店连续开了几十年,不知现在的生意如何了。
风卷残云,和桥小吃再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但和桥小吃仍然是和桥的名片,随着镇区集市的规划开发,人们的味觉也有了新的变化,外来的各种餐饮小店包括联锁加盟,更丰富了和桥人的美食文化。和桥小吃不管朝哪方向走,万变不离其宗,老百姓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就是需要决定人们的口福,决定恒久繁荣的市场。
我离开和桥家乡己有几十年时间了,但我骨子里还是留存着对老家和桥的许多记忆,心里总惦着我曾馋得要命的那几碗牛肚汤、蒲包豆腐干、麻糕油条豆腐花……,就如吃惯了妈妈手艺做的老味道,一辈子也忘不掉。要是现在还能享受到那些用正宗原料、工艺制成的美味佳肴,那会是多么的开心和愜意啊!也许只能永远留在梦中了。
深情地祝福家乡和桥越来越美好!宁彪写于.5.26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