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领读
莲城读书会
领读时间:
领读者:
领读书籍:
年7月1日
王智萍
《孩子的心事》
作品简介
《孩子的心事》是著名心理学者河合隼雄先生浅谈临床教育学的一本书,在日本出版时原名就叫《临床教育学入门》。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等临床学科的名字不时会被提起,但是临床教育学却没听过,不是看了这本书,都不会知道在临床教育学的领域,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开始研究,而河合隼雄先生则是先驱者。教育学对于非教育领域的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倍觉高深,那么临床教育学又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拜读了这本简练的书籍,读完后觉得有很多话想和大家交流:
内容解析
我们一般只是考虑如何“教授”孩子。我们几乎都没有付出努力去把握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河合隼雄
孩子的心事谁来读?
上学之前是家长来读,上学之后是老师和家长共读,而解读孩子一生的密码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
这不难理解,所有生存在这个国家的人都是民族文化解读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孩子的“宿命”。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来自于西方,或许主要内容就会变成吸毒和早孕。
何合隼雄老师在《孩子的心事》这本书中,以厌学症和校园霸凌为切入点,以家长,老师和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为落脚点,给我们提供给了一个重新看待和孩子相处的不同视角。
图片来源网络
文中虽没有具体的做法,但都充满着引人思考的开放式提问,一来可能和日本文化含蓄的表达方式有关,二来也和作者心理咨询的专业背景有关。读完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父母,老师以及社会,能为孩子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平衡孩子的自由和限制,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在整个文化背景下如何看待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遵守规则才能展现独特
人只有受到明确限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何合隼雄
图片来源网络
喜欢控制孩子的父母,事事要孩子听自己的,不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儿。这类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可能还会收获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因为孩子内心长期压抑着不满,反抗等情绪,青春期一旦爆发可能会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有些人甚至到了22岁才把之前的压抑释放出来。
喜欢放纵孩子的父母,事事不管孩子,让孩子任由发展。这类父母没给孩子建立起“护城河”,孩子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严重缺乏安全感,长大了就容易到别人那里去找安全感。比如想要确认爱人是否真的爱他,只要分开一会儿就夺命连环call。
处处限制和放纵不管都会让孩子走向极端:长期压抑无法做自己的冲动,缺乏边界无法长期确认安全线。
家是孩子体现个性和自由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承接孩子走进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中转站,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充分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自由,然后帮孩子树立起一定的护城河,让他明确知道有些规则就是这么玩的,没法改变,他们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坚定并且果断地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不能碰”,像打人,沉溺酒精,吸毒甚至早孕等事情,帮孩子树立起足够的边界。
作者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蚕蛹宝宝,外面看似没有任何变化,但里面已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毛虫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蝴蝶。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他守住蚕蛹壳这层坚实的保护膜,还要耐心地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因为这一次的蜕变之后就彻底长大成人了。
换句话说,教会孩子在“想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之间取得平衡很重要。“应该做的事”由父母告知,哪些是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遵守的规则。“想做的事”由父母引导,孩子来考虑清楚。耐心,专注地听孩子说,在孩子反复说的过程中,他能找到自己该走的路。
但我们特别容易混淆规则和自己的偏好,规则是大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遵守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的法则,比如不能随意打人。而自己的偏好是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和爱好,比如父母喜欢吃苹果,孩子喜欢吃香蕉不喜欢苹果,父母就总打着“补充维生素”的旗号来强迫孩子吃苹果。水果的种类那么多,这种可左可右的事情就没必要和孩子较真,也实在算不得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
每个人都不同于其他人,都有个性。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普通人’。人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存在,逐渐形成了既具有主体性,又包含整体性的个性。”
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孩子在遵守一般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前者能让孩子被社会所接受,在被接受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放松下来,不断寻找真正的自我。
未完待续……
莲城读书会
欢迎加入我们的书香大家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