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庄ldquo给和平一个机会rdq [复制链接]

1#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李庄背影(14)

李庄:“给和平一个机会”

——从战场到农场

古春晓

告别“乡仇”

留住“乡愁”

修复“耕读李庄”

救赎“乡土文明”

辛丑清明,再访李庄——一座因“消失”而扬名的人文古镇。“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创造历史:“消失的学术城”永载中国学术史;“消失的乡绅群”永志民族抗战史……“地图之外”被人们误读,所谓战时“世外桃源”;“历史之中”被长期屏蔽,直到岱峻“发现李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然而李庄何曾逍遥世外?充满人间烟火的“九宫十八庙”同样历经战火:三藩战乱、太平天国、护国战争、土地革命、二刘大战、解放李庄。从历次“中国内战”,到中国“全民抗战”——李庄古镇成为“和平方舟”;“中国李庄”祈祷人类和平。告别硝烟,留恋炊烟。告别乡仇,留住乡愁。此访李庄“寻红”,巧遇一场“告别”,或者说是“蜕变”:百年纪红——告别暴力革命“蛮洞湾”;今春开村——迎来文创农旅“安石村”。据中共四川党史记载:年4月7日,由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的“南溪农民暴动”第一枪就打响在李庄蛮洞湾(安石村)。而今天的安石村则拥有另一块金字招牌——年荣获“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李庄安石村

从土地革命“内卷”,到乡村振兴“画卷”——山重水复寻出路,铸剑为犁又一村。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业态全新打造的四川省首座“美学村”——李庄安石村“酒乡渔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于年3月28日隆重举行开村仪式。

一场“农业嘉年华”狂欢节,一派“田园综合体”新风光。李庄再次因蛮洞湾的“消失”而创造历史,这个红史中的蛮荒地名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了。借问百度何处是?导航遥指安石村:就在“宜长(宁)路”与“李(庄)长路”交汇处,这座“三普”(风貌普通、产业普通、文化普通)小山村成功“变脸”,华丽塑身为长江第一城宜宾“后花园”。

安石村文化中心

从蛮洞“第一枪”到美学“第一村”,正如联合国反战雕塑“打结的枪管”,安石村以“乡愁情结”重塑了“耕读李庄”,成为消解“二元结构”矛盾下城乡对立“乡仇”的成功范例。恰如村旁这条“宜长路”——示范了一条“适宜长远发展之路”。胡适先生《我们走哪条路》认为:中国最需要打倒“五大仇敌”:贫穷、愚昧、疾病、贪污、扰乱。中国“乡村建设先驱”梁漱溟概括了近代以来破坏农村的“三股力量”:政治属性的破坏力,经济属性的破坏力,文化属性的破坏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农村再次成为牺牲品:在经济上被利用,在文化上被抛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中国辽阔乡土社会中的田园诗意正在消失殆尽!”“抗战李庄”在国土沦陷之际保存中华文化火种——“给和平一个机会”。面对当下“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李庄再次留住农耕文明种子——“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安石村春耕开犁

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本质,是农耕文明转变为工商文明的过程。正如纪实文学名著《中国在梁庄》书名所示——“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李庄安石村“小历史微缩大历史”,折射了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与玄机、荣辱与沉浮,终于在大时代的苍黄翻复中创写了属于自己的“小时代”。地处宜宾外围的安石村逆城市化而行,在与城市的争夺中展开审美突围:城市美学是装饰,乡村美学是生活——在城市谋生,在乡村谋心。这是一次乡土美学再造,更是一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安石村通过“四方共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主体、投资建设公司、专业文旅公司),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用艺术重塑村庄田园,用文创包装农副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鱼共生、文旅休闲、田园体验等“四区两线”大地景观和“十院十景”文创院落,全村域展示了三产共融、人文共续、城乡共享的“农商文旅体”新样板。安石村遵生小院“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如果说安石村新版“集体农庄”是再造乡土文明,那么永胜村“张正明家庭农场”则接续了李庄历史悠久的农桑传统:余亩的桑园鸡场再现陶渊明《归园田居》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流转。张正明家庭农场于年列入四川省首批个家庭农场示范场,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种养殖生态桑园余亩,主要经营果桑、鱼塘、桑园养鸡场、自制桑葚酒、农家乐餐饮等。从酒店大厨回乡创业的张正明成为李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头人,属于政府倡导支持的“新乡贤”类型,年被评为“四川省发展现代农业优秀返乡农民工”。永胜村张正明家庭农场桑葚采摘从安石村到永胜村,正值李庄第四届桑葚采摘节在“张正明家庭农场”热闹开场。永胜村同样也有一个老地名——板栗坳,而座落在板栗坳的“栗峰山庄”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就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庄旧址”。正如《山高水长·史语所留别李庄栗峰碑铭》:“国难播越,适兹乐土,幸而有托,不废研求……”由李庄张氏望族历数代后人营建的栗峰山庄,至民国时期形成七座相连相通的四合院庞大建筑群(院墙整体合围),被梁思成称为“川南民居的经典之作”,并将此载入其在李庄完成的《中国建筑史》。然而这座曾经“堂构辉光”的民国最高学术府第,却在李庄四月天“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当年栗峰山庄存藏殷墟考古国宝文物的戏楼院,如今摇摇欲坠几成废墟。

“幸而有托,不废研求”

东晋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史语所栗峰旧址“奈何”良辰美景;张正明家庭农场“采桑”赏心乐事。笔者此时凭吊此地不禁感叹:作为栗峰张氏后代的新型农场主张正明,虽然无力“扶山庄之将倾”,但总该为农场取一个好名“续栗峰之文脉”。那就叫“栗峰农庄”如何?正好可以蕴涵“张氏大世族”与“李庄大师族”双重遗韵。《留别李庄栗峰碑铭》引言:“栗峰张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袓焕玉先生,以前清乾隆年间自乡之宋嘴移居于此,起家耕读,致赀称钜富,哲嗣能继,堂构辉光……”李庄中研院史语所旧址近年来专注于“李庄民史”写作的阚文咏女士对此进行考证钩稽,其撰写的人文随笔《山高水长·难相忘》一文,不仅讲述了李庄张氏世族耕读传家史,更是抒写了一曲中国乡土文明的挽歌。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栗峰山庄“咏南山”门楼栗峰山庄一座残存山门依稀可见“咏南山”门额,正是取自陶诗意境。然而陶氏田园诗中却有一首画风突变,牧歌成了挽歌:“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这首借桑喻晋的《拟古之九》本不是陶诗名篇,却因傅斯年(战时李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与胡适在大陆最后一个元旦之夜“金陵对泣”(当天胡适日记载有此诗,暗喻二人战后接掌北大刚好三年)而名播两岸:“柯叶自摧折,根珠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何待……”胡适与傅斯年桑园之摧,乃家园之毁,更是中华乡土文明之殇。“如此飘零歌以咏,几回桑海是耶非。”古有陶诗“种桑长江边”,今有毛诗“正道是沧桑”。在百度搜索“历史上的今天——年4月20日”,记录着同一天发生的“战争与和平”两大历史事件:一是“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当天在巴黎开幕;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夜发起“渡江战役”。前者诞生了两大国际经典“和平艺术形象”:一是法国画家毕加索首次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和平鸽”海报,被誉为“和平鸽之父”。二是联合国雕塑“铸剑为犁”(本文题图),同样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由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的反战艺术作品。“和平鸽之父”毕加索《圣经》和《孔子家语》皆有“铸剑为犁”语典,而“桑梓”一词则是故土和家园的代称,出自儒家六经之首《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栗峰“事蚕桑”的传统始于山庄始祖焕玉先生,正是这块乡土文明“桑梓地”在战时庇护了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给国学一处原乡,“给和平一个机会”!学术大师《留别栗峰碑铭》不仅是一篇“感恩辞”,更是一首“和平赋”:“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国土重光,东迈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绻。”笔者瞻访李庄史语所旧址更有意思也更加巧合的是:笔者将“碑铭”与“阚文”对读,发现栗峰山庄的庄史(李庄张氏家乘)本身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传奇。《山高水长·难相忘》正是从年前清初“三藩战乱”讲起:李庄少年张六(字绍一,宋嘴移民二代)遭遇吴军(吴三桂)残部追杀,受伤后临危镇定机智脱逃大难不死。这位战争幸存者后来考取南溪秀才,从此绍一公(张氏七世)在李庄坝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两房太太各生四子,皆以“玉”为字,人称张氏“八块玉”。其中五子商玉和六子焕玉成家时结伴上山开创基业:商玉主读功名,焕玉主耕农桑,堪称玉联璧合“耕读起家”板栗坳。入泮官学(秀才)的商玉放弃更大功名回山庄办私塾培育“双玉”后代,在一坡高石梯上“甘做人梯”成就更多人杰。焕玉从事棉麻、蚕桑、蔗糖、烤烟等农作物生产加工,栗峰农商经营正是李庄农场业态的早期萌芽。栗峰山庄地灵人旺正如《南溪县志》所载:“房屋栉枇,如乡镇市集焉。”栗峰山庄“田??上”梁思成摄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就是李庄战争幸存者张六后代的“耕读家园”——“八块玉”在和平环境中拼图“世外桃源”。于是珍爱和平、感恩和平的李庄在抗战救亡之际,倾全镇之力“给和平一个机会”——成为保护中华文化种子的“和平方舟”。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正是一个保存人类生命种子的希腊神话:为惩罚人类作恶而制造滔天洪水的上帝,特别选择心地良善的“诺亚夫妻”作为唯一人种进入方舟,并带上雌雄配对的各类动物作为母种,以便在洪灾退去后重新繁衍人类世界。诺亚方舟于是“诺亚方舟”又衍生出“和平象征”,即“和平鸽”与“橄榄枝”的由来:当洪水消退时方舟停靠在一座山顶旁,诺亚第一次放出的鸽子很快飞回来了,再过七天放飞的鸽子衔回一枚橄榄枝,诺亚方知灾难己经过去万物开始复苏,大地重现和平与安宁。于是西方世界将“和平花语”赋予橄榄枝,将“和平使者”赋予和平鸽,共同表达人类期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在国难当头学府流离之际,“和平李庄”以一纸电文伸出“橄榄枝”——“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于是宫庙搬出神像安放书桌,于是高石天梯仰止国学大师……然而抗战接着打内战,桑梓地“忽值山河改”。正如台湾歌星童安格歌词所唱:“就在你我不经意之中/最美好的已失落……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在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永胜村张正明家庭农场桑园把根留住,让文脉再相传。如今栗峰村民张正明的家庭农场仍在延续李庄农桑传统。这不仅是先祖植下的家园之根,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远古之根。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国正是养蚕缫丝的早期起源地,《说文解字》解释“蜀”字:“蜀,葵中蚕也。”陆游诗:“石帆村好在,重理旧桑麻。”笔者以为,李庄张正明的桑园农场,乃至整个永胜村似可进行文创农旅开发,可由政府出面仿安石村打造“农桑文化”田园综合体。而且板栗坳的人文基底比安石村条件更优越,栗峰山庄因“抗战李庄”已成文化经典。但是李庄尚未开发利用这个影响海峡两岸的“超级IP”,实在太可惜了!

栗峰山庄现状鸟瞰

在笔者看来,永胜村已初具田园综合体“人、文、地、景、产”五大要素,可以通过“文创农旅”融合人文生态、资源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四种原生态体系,全村域打造桑文化主题“农商文旅体”示范项目。如果与栗峰山庄的既有声名相呼应打造“栗峰农庄”,修复山庄有形资产,重光栗峰无形资产——不仅可让城乡人民和两岸同胞寻根故园桑梓地,更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农耕文明。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其中有22首“桑诗”);寻访李庄,方知蚕桑绵长。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桑意象”的文化蕴涵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妨简单归纳其精要,为李庄农创“桑田文化苑”打开策划思路。

儒家经典《诗经》

“桑”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品种,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蕴。后经历代文人渲染附丽,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桑意象”。其自然因素(物质需求)与人文因素(精神需要)的结合,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情感符号乃至图腾祟拜。概括而言,“桑意象”的文化生成及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命祟拜:远古先民对生命的崇拜、对生殖的崇拜,往往借助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动植物表现出来。桑树生长枝叶旺盛、桑果丰盈、繁衍不息,是一种生殖力量的象征。而桑叶又是蚕的生命原动力,因而这种生命树母亲树便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原始崇拜在文学方面结出的硕果就是神话,“桑”在中国也是一种独特的神话原型。大禹和涂山女通于“台桑”的神话,商代名相尹出生在“空桑”(地名)的故事,就是远古神话中“桑树崇拜”的例证。桑树崇拜二是宗教意义。在森林中从猿进化到人,人类对于树木的感恩与敬畏已深深根植于精神深处。社祭是农耕社会最神圣的祭祀活动,而社祭场所就设在丛林中。《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这些树称为“社树”,而桑树正是殷商一代的社树。“桑林者,社也”——社祭时的乐舞因此有“桑林之舞”之称。桑树与社祭结合起来,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融为一体,而社祭的神圣尊崇则强化了“桑意象”的宗教色彩。因而“桑”的另一层文化内核,又代表着农耕国家的精神性存在。三、情爱乐园。《诗经》中以“桑意象”隐喻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桑林被赋予“爱情伊甸园”的象征意义。如《墉风?桑中》三章反复吟咏“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青年男女在桑林中幽会合欢,弥漫着愉悦炽热的气氛。而神圣的“桑林之社”,又怎么与浪漫情事联系在一起呢?采桑女原来在上古祭祀风俗中,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主要祭祀“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而祭祀的桑林本身就具有生殖崇拜色彩,再加上祀神求子之祭,所以上巳节“男女欢会”可以纵情交合于桑林以取悦神灵,可谓是中国原生态的情人节。因此汉语中“桑”总与女性、爱情、婚育联系在一起,以“桑中之约”、“桑林之会”、“桑间月下”喻指男女幽会欢爱。四是故土象征。随着原始宗教崇拜的不复存在,附着于桑之上的“神圣尊崇”也走下社祭的神坛,隐喻男女爱情的“桑中”也在后世流变中被淡化了。但不论如何变迁,“桑意象”传达出的始终是一种美好的意蕴,始终与美的事物、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应该像敬奉长辈一样对待它。“桑梓之地,父母之帮”——“桑梓”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故土的代称,作为家园的象征成为历代诗词歌赋的重要母题。“桑梓”代指家园柳宗元《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古往今来,“桑梓之情”总是在文人墨客笔端默默生发、汩汩流淌。这种长期积淀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旨归,体现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乡愁”。“桑文化”不仅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资源,还蕴涵着乡土文明的普世价值:对于家乡公益事业作出贡献者,常用“荫及故里、功在桑梓”来表彰其贤德义举。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让乡村回归乡村”,其首要任务就是“乡土文化再造”。有学者指出:“当代乡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且解决乏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乡村生活意义的被消解和乡土文化价值的被抽空。”对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安石村三径书院乡愁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山水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历史传统资源等。所谓“文创农旅”,即打造“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新场景,就是通过对乡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去凝炼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集体记忆,建构承载和表达乡愁文化的“精神共同体”,进而营造所谓“超级乡愁IP”。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指出:乡愁IP资源可分为老经典乡愁IP、新经典乡愁IP和快时尚乡愁IP。据笔者初步观察,目前安石“美学村”偏重时尚感,而张正明桑园农场尚处在“农家乐”水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创农旅”,向勇教授表示“要大力提倡开发在地乡愁资源,特别是注重提取当地乡愁文化资源中的老经典,通过IP运营变成新经典IP,产生可持续商业运营。”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人文底蕴深厚的李庄古镇积淀了丰富的乡愁文化资源,如前述“栗峰山庄”老经典,完全可以通过“文创农旅”打造“栗峰农庄”新经典。而且川南地区最早的农场就出现在宜宾李庄——即百年前由李庄乡绅罗南陔创办的“期来农场”老字号。这正是向勇教授心目中的老经典乡愁IP:“要通过乡愁文化实现乡愁经济,就是要提取乡愁文化资源中内容优质的故事原型。”在“期来农场”的故事原型中,还留下了滇军旅长朱德“李庄问桑田”的一段佳话。正好隐喻了本文的“和平主题”——“羡尔居民安故土,尽销兵甲课农桑。”四话说罗南陔与朱德——“倒是无缘却有缘”:原来罗南陔曾于年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却因家庭拖累(已结婚生有两子)未能入学就读,憾失与朱德同窗。不料七年之后,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建功泸州驻防南溪(—),二人终于结缘李庄“把酒话桑麻”。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李庄绅士罗南陔》序言:为探求实业救国之路,罗南陔于年将石板田余亩土地及房屋用来创办期来农场,经营种植养殖业——引进意大利蜂、美国来航鸡、北京鸭等优良品种,还开办了李庄第一家桑蚕缫丝加工厂……罗南陔开川南农业风气之先,被誉为“南溪的张謇”。李庄“期来农场“老照片()“中国李庄”之称缘于抗战时期李庄国际交往,而更早兴办的“期来农场”正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据阚文咏女士非虚构作品《李庄深巷里》讲述:从云南到李庄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罗伯特,向罗南陔描述家乡农场时展示了多张实景照片,并鼓动其在李庄兴办农场实业。而对于老外讲“China,China”,听起来就像“期来,期来”。于是罗南陔创办农场时就取了这个洋范儿且有寓意的名字:“期来农场”——一个期待未来的“农场梦”,一个寄望农业的“中国梦”。“宜宾史志网”(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宜宾地方志办公室主办)载文称《李庄乡绅创办了川南地区最早的农场》:期来农场报经南溪县蚕务局批准,获得了县政府颁发的工商经营图标。其种植业包括桑树、甘蔗、花生、烟叶等,养殖业包括养蚕、养蜂、奶牛、生猪、鸡鸭等,加工业包括缫丝作坊、烟房、糖房、粉房、磨坊等。期来农场一时办得风生水起,引得各界人士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访问,其中就有驻防南溪的滇军旅长朱德。民国李庄老照片紧邻云南的川南地区是护国战争的主战场,年1月护国军与冯玉祥还在李庄打了一仗,而支队长(团长)朱德立下战功的纳溪“棉花坡之战”则是护国军取得胜利的关键战役。护国战争结束后,升任旅长的朱德奉蔡锷之命进驻泸州任城防司令,在川南一带展开清乡剿匪行动。年春,朱德结识了南溪籍革命志士孙炳文,同年7月与孙炳文外侄女陈玉珍结为伴侣,安家于南溪县城官仓街陈家大院。而罗南陔的原配夫人黄氏为南溪人,与孙炳文家及朱德夫人陈玉珍家都是亲戚关系。

朱德与陈玉珍结婚照()

从护国战争到护乡安民——“给和平一个机会”。朱德旅部进驻南溪后,于年7月剿灭长兴红岩一带土匪马队,8月全歼龙焕文匪部于云台山。不仅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和平安定的环境,其旅部还积极兴办实业惠及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西城外开办蚕桑试验场,推广黄桑和优良蚕种及饲养技术;在阜鸣乡水碾桥用水力碾米磨面,并开设油房、槽房、粉房和养猪场等;在李庄镇老羊街安装手摇制面机,在肖家院子设立军需后勤站,采购被服鞋袜等日用物品。当时旅部还在李庄对岸牛顶口开办了铜圆厂,专门为滇军生产子弹。实际上朱德驻防南溪这几年“平安无战事”,从枪林到桑林,从军旅到文旅,朱德更像是一位文职军人。据地方史志记载:“旅长以儒而将其驻泸也,治军余暇与泸州人士咏诗唱和,抒怀抱负,相得甚欢。”从朱德的川南诗作中,可以体会到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历程,字里行间倾注了爱国忧民情愫及天下太平愿景:“独抱杞忧安社稷,矢心为国睹升平。”朱德南溪书房图罗南陔与朱德无缘“讲武堂”,却有缘李庄“话蚕桑”。朱德到期来农场进行现场考察交流,建议罗南陔种植黄桑,说这是旅部蚕桑试验场的新经验。于是期来农场大面积改种了黄桑树,所喂养的蚕子不仅增加了结茧重量,还增强了蚕丝质量。由于朱德非常钟爱兰花,所以常与孙炳文到罗南陔的“植兰书屋”雅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被誉为“以德服人”的花中君子。颜师古《幽兰赋》赞咏兰花品质:“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俪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世传《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朱、罗二人心性相投于“芝兰之室”,植兰于心,以兰明志,缔结“兰交”。君子如兰从战场到农场,从营房到书房,“滇军儒将”朱德以诗言志期待未来和平美好:“秋光未尽烽烟尽,神州开辟种黄花。”南溪之江南,朱德问桑田——正是李庄在地乡愁文化资源中内容优质的故事原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而在李庄文创农旅开发中,“期来农场”正是值得提取的老经典,是承载李庄农耕文化记忆的百年老品牌。央视记者在解读中央农业新政时说:“家庭农场”是从欧美舶来的新生事物,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庶不知李庄乡绅在百年前就认识未来,面向未来,期待未来,谱写了一曲李庄版的乡村建设之歌——“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欧州农场修复乡土文明,重拾乡村自信——这就是李庄的文化自信,而乡村自信则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如果李庄重新盘活“期来农场”记忆遗产和无形资产,重新“翻唱”这首经典老版《在希望的田野上》,创新性升级打造“石板田3.0版”田园综合体,一旦“重光”必将“自带流量”观光。从而将老经典乡愁IP转化为新经典乡愁IP,直接提取乡愁文化价值实现乡愁经济价值。

朱德诗句:“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此访李庄之后,笔者一行还前往南溪瞻访朱德旧居。南溪城区官仓街42号陈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清末民初川南民居风格的庭院建筑,现已辟为“朱德旧居陈列馆”,全方位展示了朱德年—年间在川南战斗、学习、生活的丰富经历。南溪朱德旧居当年朱德安家南溪后,将原配夫人肖菊芳病逝后留下的唯一儿子朱琦从昆明接到南溪,交给“陈妈妈”抚养。朱琦共有四子一女:朱援朝、朱和平、朱全华、朱新华、朱国华。朱和平年10月出生时,正值 进行停战谈判,于是朱德为孙子取名“和平”,寄托了元帅对后代的祝福、对和平的期望。年1月29日,朱和平少将(空军某研究所所长)在“南溪朱德旧居陈列展览”揭幕仪式上发言表示:“今天回到爷爷生活战斗过的南溪倍感亲切,这方土地养育了我的祖辈和父辈。我带着感恩之心而来,再次瞻仰爷爷旧居,再一次感谢南溪人民。”朱德之孙朱和平少将川南人民同样感谢朱德,当永远铭记朱旅长曾在这片土地上“护国安民”,正如伟人之后取名“和平”所蕴涵的美好寓意。而另一位“朱德之后”,网传为朱德外孙(朱敏之子)的朱成虎少将(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却以一番惊骇的“核武言论”引爆国际舆情:“如果美国武力干预台海冲突,我们将坚决以核武进行反击!我们已经做好牺牲西安以东所有城市的准备。当然美国人也必须做好牺牲数百座城市的准备。”这就是中国“鹰派”人物朱成虎少将引发争议的“西安以东论”,更有军事专家公开附和:“中国可以承受核战争中西安以东9亿人口伤亡,而美国却可能在核战争中被灭国。”事实上美国拥有核弹枚,中国拥有核弹枚,显然美国的核打击范围不只半个中国。“鹰派”少将朱成虎“西安以东”令人联想到抗日战争国土沦陷版图(只是常规战争),以及西南大后方接纳“下江人”的宜宾李庄。然而一旦爆发世界“核大战”,哪里还有什么“西安以西”?哪里还有什么“和平方舟”?人类面临的将是“世界末日”!朱成虎少将是在“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会”北京记者会上发表这番言论的。而《明天会更好》正是一首献给“国际和平年”(年)的和平之歌,由罗大佑创作并由港台歌星集体献唱:“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国际和平日”海报作为二战时期闻名国际学界的“和平方舟”,中国李庄具有“和平资历”,拥有“反战资格”,富有文化资源文创“和平家园”,更有乡愁资源农创“和平田园”——“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自古以来的田园诗正是耕读文化的产物,而耕读传家(半农半儒)正是乡村社会和平稳定的文化基石:“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被誉为“东方神树”的桑树孕育了农耕文明——“夫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陆游《初夏绝句》:“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桑园就是中国的“伊甸园”,桑枝就是中国的“橄榄枝”。耕读传家李庄禹王宫在抗战时成为同济大学总部,而“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正是出自大禹:从前夏部落首领鲧建造了三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别的部落则虎视眈眈,城内的人都想离开。后来禹当了首领,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纷纷进献玉帛珍宝归附大禹。禹王宫门楼匾额“功奠山河”,正可用来赞誉抗战李庄为和平作出的贡献。《李庄同济大学纪念碑》:“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实际上“同舟共济”这个成语的原典就是“化敌为友”:“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说的是敌对两国仇人同船渡河突遇风浪,危急之中相互救助合力稳定船只到达彼岸。比喻在艰险处境中团结互助,携手共渡难关。李庄同济大学纪念碑本文反复引用的“给和平一个机会”源自何处?正是出自国际著名反战歌星约翰·列侬。其反战歌曲代表作《给和平一个机会》唱道:“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却要说/给和平一个机会……”约翰·列侬是一位坚定的反越战主义者,作为英国“披头士”乐队的灵*人物而享誉世界。年,他和日本妻子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实施了著名的行为艺术——“为和平而卧床”(躺平一周接受世界媒体采访),其口号就是“给和平一个机会”,为此创作了这首同名反战歌曲。“为和平而卧床”行为艺术然而这位和平主义者自身却遭遇暴力,年不幸被一名极端分子枪杀。这座名为《打结的枪管》(又名“反暴力”)的雕塑作品,原本是为纪念约翰·列侬而作。卢森堡政府于年将其买下赠送给联合国,与反战雕塑“铸剑为犁”表达了同样的寓意——“制止战争,呼唤和平!”联合国雕塑:“打结的枪管”《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争之患。”让“和平之乡”远离战争,让“期来农场”重现李庄:广种陌上桑——中国“橄榄枝”。不仅可以传承“川南农场第一家”之农耕文脉,还可植入“和平之朱”人物原型,在李庄田间塑立朱、孙、罗“桑园三结义”雕像。中国的李庄,人类的李庄。建议将月亮田景区新落成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冠以文学称号——“和平方舟”,面向全球华人为这座“和平宫”征集“和平之门”门联,并复制塑立联合国两座著名“反战雕塑”——“铸剑为犁”和“打结的枪管”。进一步深化抗战“和平圣地”的人文内涵,高光升华“中国李庄——世界和平”超级主题大IP。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效果图)从栗峰碑到同济碑——李庄“和平丰碑”;从石板田到安石村——李庄“留住乡愁”。“期来、期来”,期待未来——“明天会更好”:“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为和平献出虔诚的祈祷!”

年6月25日于成都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