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奔流bull非虚构姑苏遇见十二娘晓夕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姑苏遇见十二娘:晓夕采桑多苦辛

●韩树俊

“春风白马紫丝缰,正值蚕娘未采桑。”(唐代赵氏《寄情》)“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前蜀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这是古典诗词中对于蚕娘生活的描摹。

《诗经·小雅·隰桑》中“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作以桑女的口吻,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诗经·豳风·七月》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绦桑,取彼斧爿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呜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于裳。”妇女们拿着深筐,顺着小路走去,去采集鲜嫩的桑叶。二月里修剪桑条……七月里伯劳鸟在歌唱,八月织布织绸忙……全诗简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全过程。

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适宜栽桑养蚕。苏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蚕桑业成了吴地农村经济来源的主要产业,蚕桑文化历来是吴文化中古老重要的组成部分。

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年)的妻子嫘祖,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嫘祖是我们民族最早的蚕娘。

蚕桑文化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江南农村家家户户养蚕的历史已经长达数千年,直至今天,与蚕桑产业密不可分的丝绸产品仍然备受欢迎,大有市场。

江南蚕桑史,吴地蚕娘一部辛酸史

宋张俞《蚕妇》诗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养蚕人辛苦,蚕妇尤辛苦。

养蚕先要孵蚁,这有一个仪式感。蚕农先要参拜蚕神祠庙,祈求蚕神保佑。吴江盛泽的先蚕祠据传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先蚕祠,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盛泽先蚕祠建有门楼、戏台和蚕皇殿,蚕皇殿是先蚕祠的正殿,中间的神龛供奉黄帝、神农、和“蚕花娘娘”嫘祖三尊坐像。青布衣衫紧裹的胸间,蚕娘们把一年的心愿向“蚕花娘娘”默默述说,充满着虔诚。

参拜蚕神祠庙结束后的蚕娘,回家要擦净身体,穿上棉袄,将蚕种用带子缠在腰间用身体焐,也有放在胸前或背后焐的,让体温催蚁蚕生长,以求孵化齐一,蚁蚕体质强健,并能按预定时间收蚁饲养。孵蚁期间,蚕娘虔诚专注,少言寡语,心无旁骛。这里有一个凄婉的传说:一位妙龄蚕娘,在冬日的夜晚,睡觉时把蚁蚕焐在胸口以自己的体温焐暖蚁蚕,结果不慎把蚁蚕压死了,姑娘竟上吊自尽。就这样,蚕事还没有开始,那位蚕娘已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蚕娘把蚕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更重要的是,蚕娘一家以养蚕为生,蚁蚕之死断了一家人的生活来源,蚕,就是蚕家的命根子。

蚕娘从事的蚕桑活,包括桑树培植、养蚕、蚕茧上市。拜过“蚕花娘娘”,蚕娘一年的辛劳便开了头。养蚕包括从卵到蚁蚕,到大蚕,到结茧(蛹),到飞蛾的全过程。日夜增添桑叶,清洁蚕匾,一年内又有春蚕、夏蚕、秋蚕等多季。

春蚕又称头蚕,在5月;夏蚕在7月;中秋蚕在9月;晚秋蚕在10月。蚕种是蚕蛾交配后产下的籽,儿时养蚕,让蛾把籽产在较厚实的牛皮纸,冬日里,把满是蚕籽的牛皮纸挂在墙壁顶端通风处。

养蚕从卵至结茧化蛹为止,经过孵化,蚁蚕(一龄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结茧,化蛹。羽化,卵这一系列过程。“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唐代司马扎《蚕女》)道出了蚕女的辛劳伴随着蚕的整个生长期。唐代蒋贻恭《咏蚕》云:“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诗作活现了蚕娘的劳作和心绪,感慨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蚕乡人心目中的“蚕花娘娘”

蚕丝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它就是我的一生。孩子,蚕丝可以让你快乐一辈子。

——费达生

年春,开弦弓村迎来了一位穿青布裙子的知性女子,吴江口音,二十出头。在她身上既有吴江乡村女子朴实、温婉、善良的特质,又有19世纪初旅外归国学子的文雅、知性、时尚的风范。她,就是时任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推广部主任的费达生。

费达生年10月1日出生于吴江望族,是费璞安的女儿。父亲费璞安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杨纫兰,早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费达生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年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又去于日本,在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就读、毕业。夏,20岁的她从日本回到母校,从事蚕桑教学与科学实验工作,并到农村建立实验基地,实地推广科学养蚕,组织蚕丝合作社,改进养蚕制丝技术。

校长郑辟疆拟把培育的改良蚕种及科学养蚕技术向农村推广,女蚕校成立了蚕业推广部,请日本学成归来的费达生参加推广部工作。经过三四个月的筹备,由校长带领推广人员,携带桑苗、蚕种、蚕具、蚕茧、丝车等实物、模型、图表,到吴江县各乡镇巡回宣传科学养蚕,每到一处都受到各界人士和蚕农的欢迎。

费达生带领人员在开弦弓村指导养蚕,一年时间,合作社就从21户扩大到户,组成5个小组,实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蚕共育、共同售茧。合作社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大大优于普通农户,群众纷纷要求入社。有些贫苦农民,蚕本不足,推广部为他们作保,向银行贷款,售茧后偿还本利,农民都恪守信用。

开弦弓村蚕业合作社科学养蚕的信息,迅速传遍了太湖周围的乡镇。几年时间,女蚕校推广部在吴江县的七都、八都、严墓,吴县的光福、西山,无锡县的洛社、玉祁,武进县的横林、戚墅堰等地设立了蚕业指导所,帮助周围蚕娘组织蚕业合作社,科学养蚕。吴县光福除蚕业合作社外,还设立了机器烘茧灶。蚕农运用烘茧技术,将干茧直接售与无锡、上海等地的丝厂,得益更多,丝厂也欢迎。

中国农村过去只养一季春蚕,年蚕校在日本专家协助下,试验成功了一代杂交春蚕种和秋蚕种。费达生等在各地宣传、推广杂交春、秋蚕种,开始饲养秋蚕,使桑叶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的收益更有提高。

20世纪20年代,以费达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妇女,深入农村,开展合作运动,推广科学养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太湖地区的蚕业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广大蚕农的爱戴。至今老一辈的人还赞美她们为“蚕花娘娘”。费达生不但沉在乡村实地试验、推广科学养蚕,同时撰写科研论文发表,表现了既扎根土地,又与时代接轨的新时代女性风貌。年费达生在北京《独立评论》杂志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的文章,归纳她们的经验是:“农村运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从事此种运动的人能有服务的热忱和技术的训练。没有服务热忱,不以事业的成功为人生最大安慰者,很不容易到农村去身受种种生活上的困苦。没有技术训练,即使到农村中去,也不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仰,也不会产生重大的效果。”

离开开弦弓村四年后的年,费达生又一次下到开弦弓村,组织蚕农入股,争取银行贷款,创建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在她的倡导、推动下,开弦弓村在年就购进了先进的缫丝机,办起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丝厂。费达生在日本学的是制丝技术,面对国内当时丝厂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的状况,她自行设计,建造厂房,采用粤商欧谭惠然赠送给女蚕校的日本式小复摇式机器进行生产。社内工人都是农家子女,经过一段技术培训,即上岗操作,平时作工,农忙时务农。蚕农们尤其是蚕娘们,立足农村,务工不离村,又得到女蚕校的技术指导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合作社的蚕娘多了一份自豪。

年费达生在天津《大公报》发表《复兴丝业的先声》一文,提出了复兴丝业,“要使丝业安定在农村中,使其成为维持农民生计的一项副业,成为大众谋生活增进的工具。”这一理论,在近百年过去后今天的乡村振兴中,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费达生的又一大贡献是,把她的弟弟费孝通介绍到了开弦弓村。那是年,费孝通接受其姊的建议,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村里不但办了合作社丝厂,运用了自己研制的“女蚕”立缫车,还成立了民间银行性质的信用合作社,给农民发放小额贷款。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让费孝通好奇不已。他把开弦弓村当成是“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社会问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著《江村经济》就是此行调查后写成的。随着《江村经济》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发行,开弦弓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江村”,一下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成了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江村的蚕娘也成了国内外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考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