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往事一页采桑饲蚕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采桑饲蚕

文/徐美芬

?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这句歌词唱的就是我们父母辈呀。忙碌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一年四熟的采桑饲蚕则是农家最大的盼头。我们小时候,养蚕是在生产队共育室里封闭式进行的。我妈妈那时还年轻,但已经是饲蚕高手,她和其他几个妇女要吃住在共育室里专心养蚕,我们小孩只有到采茧子时才可以去轧闹猛。后来分田到户了,我们也长大点了,慢慢开始参与养蚕。准备工作年前就开始了,冬忙结束后,我爸就会抽空带着我和妹妹,拿着磨好的桑剪去给桑树剪枝,再在每棵树的树根旁挖个坑,施上猪粪肥,让树根在冬季里积聚能量,开春才能枝繁叶茂。清明过后,堂屋就要清理干净,再用石灰水消毒。妈妈早早准备好了收蚕种的工具,专用切叶刀具、砧板、小匾、纱网、鹅毛、塑料薄膜等等都消好毒,晒干藏好。我们帮忙做宝宝上山用的柴龙。妈妈虽然没有去轧蚕花,但是她会郑重其事地打扫、上香。蚕种到家后,用新的塑料薄膜封闭蚕室,不让外人来撞了邪气,但主要是要保温。里面用木炭缸加热,台柱上的专用温度计是妈妈频频注目的方向。摘嫩叶、洗净、切碎、收蚁,这些最初的工作都非她一个人独立完成不可,还不让我们太吵闹了。蚕成了她最疼爱的宝宝。头蚕要养一个月左右。自从收了蚕那天开始,她日夜围着蚕匾转,晚上觉也睡不好,两三次起来喂蚕。小蚕时,哪一眠要摘哪张叶都有讲究。到了大眠醒来,蚕宝宝已经脱了三次皮,从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灰褐色,最后变成白里透青的大胖子,吃起叶来沙沙响,妈妈称她们“小蝗虫”,满眼是爱。这个时候是最忙了,一方面,田头的春播活很繁重,地里的桑叶要用桑剪把整根整根桑条剪下来,一担担挑回家,还要一张张采下来擦干才好喂蚕,每个环节都缺人手,我们姐妹积极参与自不必说,连一贯娇生惯养的弟弟也在一迭连声的催促中不情不愿地关掉录音机下地帮忙了。饲蚕的种种辛苦,到上山、采茧时,全部化作妈妈满脸欣慰的笑。因为她养的蚕个个粗粗壮壮,没有木蚕、僵蚕。宝宝吃叶一直吃到皮肤由青白变奶黄,收身缩小了,嘴上有丝微露,全家人齐动手,轻轻地捉到脸盆里,撒到早已布好的柴龙上,然后闭门、开窗。接下来的四五天,我们说话走路都得轻着点。采茧的时候,别人家里臭烘烘,乌咖蚕满地都是,我们家里只有茧子的香气,妈妈一遍一遍摸着白花花的茧子说:“你捏捏看,一个个像小拳头,硬邦邦的,茧层厚着哪!”妈妈的脸上乐开了花。头蚕茧子往往能卖出好价钱,所以爸爸不舍得让妈妈留,全部挑去茧站,妈妈只悄悄藏起几把双宫茧。二蚕,也称夏蚕,养在热天,而且桑叶也不多,只能从每棵桑树拳头上新长的嫩枝中选择性摘些多余的小叶片。许多人家不养这一熟,可是妈妈总要坚持养,哪怕半张蚕种也好,她要养点来给她的三个“大宝宝”做丝绵袄。“要花钱的我们买不起,这个丝绵只要自己勤动动手就能有的,还不让娃们穿点啊?”妈妈和奶奶自己会从烧茧子、剥棉兜、到拉丝绵、翻棉袄,一落手,我和妹妹有时候也去帮帮忙、添添乱,妈妈默许,她说:“万事开头难,早点学会好。”中秋蚕,养在八月高温天气,病源多,桑树虫害繁殖快,田间水稻正值治虫频繁期,所以农药一不小心就会殃及蚕宝宝,最难伺候。妈妈在收秋蚕前,同样把蚕室、蚕具彻底消毒,家里全是石灰水和消毒药水味。热蚕生长速度特快,所以喂叶量和喂叶次数大大增加,到大蚕时,爸爸妈妈摘叶喂蚕忙到自己顾不上吃饭。看着他们奔进奔出、忙里忙外,放暑假在家的我和妹妹也天天早起帮忙。出门摘叶前妈妈仔细交代该到哪块地里去摘叶安全,摘桑条上哪一段叶子等等。桑树地里非常闷热,叶片上还有毛毛虫,一不小心会惹一身红斑,越抓越痒。而且一到太阳升高了,强阳光下采的桑叶蚕宝宝吃了会生病,所以必须得动作快,采满两箩筐好赶紧回家。我们俩一个用剪刀剪,一个在地上捡,一边猜测着,爸爸妈妈哪天会有空过七月半呢?我们嘴馋了。在我们一再的催促下,妈妈问一声:“就明天?正好蚕宝宝大眠了,有一天空闲。”爸爸微笑点头,这个令人期待的日子就算定下了。三个小孩笑了。第二天,爸爸天没亮就抗上一袋小麦去桥头排队加工、摇皮子、买肉。我们也起个大早,劲头十足去割草,储足了羊食,好腾出时间回家剥葱、剁肉、裹馄饨。这是夏天最值得期盼的节日。客人来了,大人边客气着奉茶、寒暄、夹菜,话题总离不开“蚕经”。中秋蚕和春蚕一样是重头戏,家里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听得出来,蚕还在匾里,卖了茧子收入的钱爸爸已经打算好开支的去处了。最后一熟是晚秋蚕。秋风初起,桑树条上光秃秃的,仅剩尖尖头上几张新长的嫩叶在秋阳里摇曳。别人家干脆把桑叶摘了晒干喂羊了事,但是我妈妈还是不肯放弃。她说,这一熟虽然叶少气温低,难养,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是,蚕茧特别厚,质量高,养点剥剥棉兜蛮好。妈妈还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特小气,辛辛苦苦养了蚕,从不让我留点好茧子,有时候我实在需要些头蚕茧子,要牛牵磨一样跟他讨很久,才勉强留了些,其实是做给你爸自己穿,我的苦心他不会懂。这半张晚秋蚕就是我一个人的私房活,叶是我不怕麻烦不怕冷,冒着西北风一张张去桑条尖上收集笼来的,他也不来参与也没资格去卖,我乐得自己养来自己支配,累也开心。”望一眼妈妈布满皱纹的笑脸,再看看养在她自己床前的那匾宝宝,我的内心也感觉特满足、特欣慰。图片:诤诤徐美芬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桐乡一中退休教师。作品发表于《英语周报》《嘉兴日报》《桐乡文艺》《今日桐乡》等报刊。

往期文章回顾

忘不了的杂交水稻——怀念袁隆平院士

回乡之乐,更在于朋友!

临安三记之二:指南村的初夏

张季萍丨静夜感怀:怀念树敏

聚桂文会小助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