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浒墅关老镇改造项目签约,将打造文化旅游商 [复制链接]

1#

在浒墅关的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名门望族的只有跨越明、清二朝的凌氏家族。

凌氏一族祖籍为无锡,明景泰中叶时,凌谟携子凌烈隐居阳山的“秦余山居”,其孙凌世忠携家迁居甑山(真山)宜桥草堂,曾孙凌云升又迁居浒墅关西渔庄“政本堂”。自凌云升始,其子凌封祝,孙凌奎,至曾孙凌寿祺,凌氏四代一直居于“政本堂”。渔庄经凌氏这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清代成为有一定规模、名闻苏南的凌氏庄园,其所在位置即今镇区浒新街园家场(又名俞家场、尤家场),有东、西渔庄之分。(图一)。

图一:园家场左侧弄堂即为“蛇弄”,上世纪八十年代,弄堂成为周边几个乡镇贩卖野生蛇类的黑市而得名。浒新街是由一条小河被填没后形成的大街。这条小河在园家场东侧凹进一段,形成了被苏州人称为浜兜的水湾,以便于来往的客船停靠歇息,图中的停车场即为原浜兜所在。猜测凌氏先在浜兜以西的园家场建西渔庄,后在对侧建东渔庄。

从明中后期至清末,跨越约四百年的时空,凌氏家族共计七代人居于浒墅关,为浒墅关的文化历史传承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清道光年间由凌寿祺编纂的《浒墅关志》,是清末以前唯一系统性记载浒墅关历史的地方志。可以说,没有凌氏家族就不会有浒墅关真实可考的历史。凌寿祺的爷爷凌封祝,因受到过乾隆帝的封赏而名震吴中。大到京城大员,小至知府知县,从大运河途经浒墅关时必会拜访东西渔庄,渔庄成为当时苏州地区文人雅士相聚的高级会所。凌寿祺写的诗在当时非常有名,涉及面极广。现在大阳山风景区内悬挂的诗大多是他所写,与我们学校共生的阳山实验初中内也挂了不少他的诗。

到了清咸丰年末(年),苏州成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治下苏福省的省会,凌氏庄园也已传至其第七代掌门人——凌寿祺。但此后不久,浒墅关镇上发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重大事件:整个凌氏一族突然间销声匿迹,香火不存,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凌氏族人任何一丁点儿的记载!东西渔庄更是被抹平湮灭,仿佛凌氏家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浒墅关文史爱好者莫节根先生和殷岩星先生所著的《史说浒墅关》一书中,对凌氏家族的湮灭表达了深重的惋惜之情,并用一句“匠心者知分明,匠意者莫名疑猜”来作为对这一史实描述的结尾。

当我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觉得肯定有什么隐情不能公诸于世。但到底是什么隐情呢?是凌氏一族因反抗天国被太平军所害?还是因战乱被湖匪劫掠灭族?但如果是这些因素,作为当时在苏州有相当影响力的名门望族,本地史料上怎么也该有个记载交代吧?想了半天也理不清头绪,不过,这反而激起了我内心天生的、也正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熄灭的强烈的好奇心:一定要解开这个谜底!顿时,我似乎有了股为凌氏一族讨回公道的豪情之气。

我首先想到了至少三代居于园家场(即当年西渔庄所在地)的朱姓大户(图二),该户早先的户主曾是清末民初很有名气的全科中医。现今的朱氏老宅内,仅有七十多岁的朱阿姨仍在开诊,不过朱阿姨没有继承她祖辈全科中医的业务,目前她只看皮肤病了。

图二朱氏老宅,盖在原凌氏西渔庄所在地上。

于是在一个周六的早上,在大菜场买好菜后,顺道把车停在园家场弄堂口,直接去了朱阿姨家。讲明来意后,我问道:“朱阿姨,你父亲在世时有没有对你说起过东西渔庄和凌寿祺一家的事?”朱阿姨想了想说:“从来没有听到过。但你说浒新街本是条河的事是真的,当年我家就有个踏渡通向河里去,大约四十年前,我亲眼看到小河被填没,变成了现在的浒新街(图三、四、五)。”

图三:这是园家场最西侧的一条小路。写着志高空调的平房,曾是我初高中六年的同学彭渝的老家。小路右侧停车场的位置,当年有一家凭着可口入味的卤菜而扬名周边的浴场。

图四:浒新街目前仅存东侧的半条街,原因是还未拆迁。远处左前方汽车停放处就是当年的11路车站。

图五:向西通向运河的半条浒新街已拆迁,只有图中左前方红色的浒关电影院保留下来,据说是要作为古镇文化点保护。右侧的二层小楼为原江苏省蚕种场的办公楼,是有着89年历史的民国保护建筑。这幢楼在向南平移了49.5米后,被地方出租给了华住集团,成为华住旗下花间堂的精品度假酒店,年底前大概要开业的,以后小伙伴们来浒墅关就有体现历史风味的高档酒店住了。个人猜想浒关电影院或许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保护。

从朱阿姨家出来,我略感到有些儿失望。不过,没关系,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浒新街北侧,那里有一家叫中添兴(图六)的百年老饭店。说起这家老饭店,我们吴县中学的很多老师都去吃过哦。对了,它还有个只有县中老师知道的别名:“董建华”小饭店。只是因店主长得很像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所以大家都这么叫他了,以至于后来忘了店主真名是什么。

图六:中添兴饭店就是这个小饭店,竟是浒墅关镇近一百多年里唯一坚持,至今仍在做老本行的店,《施斌聊斋》的张妹妹也来采访过。镇上还有另一家百年老饭店,叫凤翔春,十多年前还凭着一碗面坚持着,后来终于撑不住,改行卖服装了。

猜想着一百多年前,就在这间小饭店的河对岸,耸立着远近闻名的东西渔庄,还有那高朋满座的政本堂,我那颗年近半百的心,还真是不由得又产生了一股莫名的激动:或许可以从“董建华”店主那里听到些正史上看不到的秘闻真相哦。

开车路过中添兴饭店时,发现门还关着,于是决定先回家洗菜做饭,完成应尽的本职工作,第二天(周日)早上稍晚些出来买菜,一定要拜访到店主“董建华”。

(未完待续)

(文中有关凌氏家族史料来自《史说浒墅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